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营养物质对莱氏野村菌生长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氮源(酵母浸粉、尿素、牛肉蛋白胨、硝酸钠、硝酸钾、硫酸铵、水解酪蛋白、胰蛋白胨、硝酸铵)、维生素(抗坏血酸、硫胺素、烟酸、吡哆醇、核黄素、生物素、泛酸)及不同碳氮比(5∶1,10∶1,15∶1,30∶1,60∶1,120∶1,240∶1,480∶1)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菌丝干质量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适宜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蔗糖,氮源是水解酪蛋白,碳氮比是15∶1,维生素是生物素;有利于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氮源是酵母浸粉,碳氮比是15∶1,维生素是泛酸、核黄素和抗坏血酸;明显促进产孢量增加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水解酪蛋白,碳氮比是15∶1,维生素是硫胺素。【结论】明确了促进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落扩展、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氮源、维生素种类及碳氮比。  相似文献   

2.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进而提高该菌株黄酮类活性物质的产量。利用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桑黄进行液体发酵,测定胞内黄酮产量,筛选出最佳种类的碳源和氮源。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浓度碳、氮源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胞内黄酮产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黄酮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黄酮产量最高的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桑黄产黄酮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酵母提取物。优化后黄酮发酵培养基中的麦芽糖浓度为46.5 g/L,酵母提取物浓度为6.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4.32,优化后培养基黄酮产量达到(65.3±2.5) mg/L。获得了桑黄黄酮发酵的最佳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桑黄黄酮生物合成调控以及提高桑黄黄酮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碳氮源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29-429,431
研究了 7种碳源、7种氮源及 8种碳氮比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松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果糖 ;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 ;最适碳氮比是 40∶1。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藜麦营养价值,本研究利用金针菇发酵藜麦,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碳源种类、氮源种类、碳氮源添加比例、时间等因素对发酵产物的影响。最终得出多糖最适发酵条件为:蔗糖、蛋白胨、碳氮源添加比例5:1、发酵时间15 d;多酚最适发酵条件为:葡萄糖、蛋白胨、碳氮源添加比例15:1,发酵时间15 d。金针菇与藜麦的发酵产物中多糖、多酚含量分别为130.46±5.42 mg·g~(-1)和4.89±0.02mg·g~(-1),与未发酵藜麦相比,均有显著提升。表明食用菌发酵可以有效提高藜麦营养成分,本研究为食用菌与藜麦发酵产物在食品行业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菌核侧耳是-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为了进-步了解菌核侧耳的生物学特性,为高产栽培打下基础,研究了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及最适碳氮比,结果表明菌核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麦数,最适碳氮比为50:1.  相似文献   

6.
研究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N含量对猴头菌生长时菌丝体胞外木质素酶(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培养基对猴头菌菌丝分泌胞外木质素酶的作用不同,以猴头菌菌丝分泌胞外木质素酶活性为指标筛选的培养基中,最佳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乙酸铵、碳氮比为20 : 1~30 : 1、N含量是0.32%.  相似文献   

7.
碳、氮营养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6种碳源、6种氮源和不同碳氮比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猪苓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酵母膏,最佳碳氮比是50:1。  相似文献   

8.
炭色离褶伞是滇西北一种珍稀的大型食用菌资源。本文初步探讨炭色离褶伞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碳源、氮源以及不同碳氮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炭色离褶伞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酵母浸膏,最适碳氮比是20∶1~25∶1。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更高产量的桑黄菌丝体和活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鲍姆纤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桑黄)菌丝体及活性成分液体发酵营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大豆蛋白胨,菌丝体产量分别为18.68g/L和12.04g/L;pH 6.0和MgSO4分别为最佳pH和大量元素。麦芽糖、玉米粉、pH 4.0和KH2PO4最利于黄酮的产生。麦芽糖、牛肉浸膏最利于总多酚和总三萜的积累。但pH 4.0和pH 7.0则分别是总多酚和总三萜形成的最佳pH。不同营养条件对桑黄菌丝体生长及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可为桑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适宜莱氏野村菌生长的营养条件,研究了12种碳源、6种氮源、5种金属离子、7种维生素及不同碳氮比对莱氏野村菌Nr16菌落生长速度、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16液体、固体培养对各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营养物质对该菌的菌落生长、菌丝干重及产孢量有明显影响。莱氏野村菌Nr16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优碳氮比为20∶1,Zn2+对菌落的生长有利,维生素对菌落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液体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碳氮比为10∶1,金属离子对其无显著影响,维生素中VC对其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VB1与VB2对液体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该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碳氮比为20∶1,金属离子对产孢无显著影响,其中,Cu2+对产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维生素对产孢亦无显著影响,叶酸对该菌的产孢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红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40∶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的生长及产红色色素;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真菌JH001菌丝生长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陕北产苦荞麦中的黄酮,并测定比较苦荞麦在经炒制前后植株不同部位的芦丁含量。方法:采用酸碱法提取分离纯化苦荞黄酮,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苦荞炒制前后植株不同部位黄酮含量及苦荞黄酮提取物的纯度。结果:测得生苦荞中苦荞黄酮含量为17.19 mg·g~(-1),熟苦荞为17.29 mg·g~(-1),生苦荞仁为25.19mg·g~(-1),熟苦荞仁为28.96 mg·g~(-1);测得所分离的苦荞黄酮纯度为84%。结论:陕北苦荞含有丰富的苦荞黄酮,其中熟苦荞仁苦荞黄酮含量最高,熟苦荞仁适宜作为苦荞降糖服用时的有效部位和炮制制品。  相似文献   

13.
以野外采集分离的一株野生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 Mont.)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培养基碳源、氮源、碳氮比、p H和温度对翘鳞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结果表明,翘鳞香菇的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培养特性明显,培养基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是酵母浸膏,最适碳氮比是10∶1~20∶1,最适p H为5.5~6.0,最适生长温度是30℃左右。在此培养条件下,试验成功获得了翘鳞香菇的大型子实体。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6种碳源和6种氮源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显著影响。病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乳糖次之;菌丝干重以果糖培养基上最大,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淀粉次之,无碳对照最低;产孢量以在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最高,乳糖次之,无碳对照最低。病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干重最大,硝酸铵次之,脲最慢;产孢量以在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硝酸铵、硫酸铵上次之,脲最低。脲和氯化铵对病菌生长和孢子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菌丝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培养条件试验表明,葡萄糖为桑黄菌丝平板培养时的最适碳源;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胨,菌丝对有机氮源的吸收比无机氮源好;桑黄菌菌丝在27℃~30℃下生长较好,为最适温度范围;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5~6.5,最适pH为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脆肉型梨品种‘早酥’和软肉型梨品种‘南果梨’16个部位多酚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揭示梨品种不同器官或组织内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以期找到提取多酚物质的最佳部位,为梨多酚物质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早酥’梨和‘南果梨’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16个部位多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以熊果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原花青素B1、DL-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原花青素B2、丁香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C1、洋藓素、P-香豆酸、槲皮素-阿拉伯-葡糖苷、反式阿魏酸、芦丁、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糖苷、木犀草-7-O-葡糖苷、异绿原酸B、莰菲醇-3-O-芸香糖苷、槲皮素-阿拉伯糖苷、异绿原酸A、水仙苷、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葡糖苷、根皮苷、白藜芦醇、肉桂酸、二水槲皮素、根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黄酮醇35种多酚化合物标准品,对‘早酥’梨和‘南果梨’16个部位进行多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早酥’梨共检测到23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5种,黄烷醇类5种,黄酮醇类9种和二氢查耳酮类1种;‘南果梨’共检测到21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酚酸类1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4种,黄烷醇类4种和黄酮醇类9种。‘早酥’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93.82 mg·g~(-1),果肉多酚含量最低,为0.63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所共有,除果肉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是熊果苷,为0.08—64.86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木犀草-7-O-葡糖苷和根皮苷,分别为403.5、0.04、79.83、16.16、9.07和0.13 mg·g~(-1);成熟叶柄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4种,木质部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南果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104.04 mg·g~(-1),种子含量最低,为2.66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共有,除果肉和果心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为熊果苷,为0.87—51.75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原儿茶酸、表儿茶素、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和木犀草-7-O-葡糖苷,分别为357.29、0.01、0.08、122.15、12.89和4.87 mg·g~(-1);成熟叶柄和果皮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3种;果心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早酥’梨和‘南果梨’多酚含量最高的部位均为幼嫩叶片,果皮所测酚比果肉所测酚的组成及含量更丰富,花柄所测酚含量高于花,韧皮部所测酚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木质部。【结论】‘早酥’梨和‘南果梨’所测酚中熊果苷和绿原酸为16个部位共有,且熊果苷是总含量最高的多酚;除根皮苷和原儿茶酸外,其他所测酚种类相同,幼嫩叶片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均较丰富,可作为多酚提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空间诱变野鸦椿组培苗为材料,研究LED光源不同光质组合对野鸦椿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光质对组培苗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红蓝复合光比例为7∶1时,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POD活性最高,值分别为2.693、1.113、3.806、0.503mg·g~(-1)、8 230.00U·g~(-1)·min~(-1);白光处理下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46.24mg·g~(-1);红光处理下的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CAT活性最高,分别为18.65mg·g~(-1)、13.54U·g~(-1)·min~(-1);红蓝复合光比例为3∶1时,植株的SOD活性最高,值为456.35U·g~(-1)。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红蓝复合光比例为7∶1最适合应用于空间诱变野鸦椿组培苗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桑黄多糖提取方法进行选取并测定其含量,选出提取率高的多糖提取方法以及最优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酶法较水浴辅助溶剂浸提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得率更高,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g:mL)、超声波提取时间40 min、超声波功率300 W、加酶量0.15%,在此条件下,桑黄菌丝多糖得率为(6.58±0.01)%;通过HPLC外标法对桑黄菌丝多糖进行成分分析,得出桑黄菌丝体多糖主要单糖成分有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通过对桑黄菌丝多糖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得出桑黄菌丝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相较VC,桑黄菌丝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效果略弱。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珍贵药用菌——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液体发酵适宜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其所需的矿质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结果表明:樟芝菌丝生长的最适无机氮源为酒石酸铵;最适有机氮源为麸皮;最适天然碳源为米粉,且以天然多糖类物质(木薯粉除外)为碳源处理的菌丝产量明显高于单糖、双糖、化学制剂多糖处理,而葡萄糖是仅次于天然多糖类物质的碳源;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氮比为(20~50)∶1;K、P、Mg、S、Na、Ca均为菌丝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微量元素Fe、B、Zn、Mn、Mo、Cu、Co均对樟芝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Fe、B元素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添加维生素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浙农桑等15个桑品种的桑叶多酚和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浙农桑的桑叶多酚含量最高,为4. 256 mg·g-1,凤尾桑的桑叶黄酮含量最高,为32. 200 mg·g-1;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桑叶多酚与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 168,显著性水平为0. 548,表明二者含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研究为开发桑叶多酚和黄酮的应用,提高桑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提了一定的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