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期养分亏缺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长期养分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了长期养分亏缺条件下夏玉米的光合特征,结果表明:缺P和缺K会导致初始荧光Fo的增加,缺P、缺N会导致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 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降低,而缺K对其无显著影响。光合速率的大小变化表现出和ΦPSⅡ、ETR相似的规律,缺K的情况下光合速率与全NPK相比并没有显著降低,而缺N和缺P的处理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尤其是缺P处理,下降了32.86%。通过对光合速率和ΦPSⅡ、ETR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光合速率和ΦPSⅡ、ETR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和0.988。通过对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的分析,缺N对最大光合速率、饱和光强和饱和CO2浓度的影响要大于缺P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 玉米缺粒的原因。1.1 玉米缺粒主要表现为全穗一侧缺粒、穗间缺粒、寥寥几粒正常粒散布果穗上,少数缺粒分布在正常粒之间。  相似文献   

3.
玉米空秆、缺粒现象近几年发生较为严重.空秆表现为整株无穗或有穗无粒,缺粒现象表现为穗两端严重缺粒、"花粒"缺行和近秆内侧缺粒.在生产上,应针对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加强管理,减少空秆、缺粒现象发生,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4.
<正>甘肃河西地区是目前全国最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玉米种子总产量的2/3以上。在玉米制种基地内,玉米制种田母本果穗缺粒、果穗秃尖是玉米制种田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玉米制种田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现在基地上不少村社按土地面积包产值,一旦发生制种田母本果穗缺粒、秃尖,授粉不良,基地农户往往把原因完全归结于制种公司花期调节方面出了问题,使制种公司除了蒙受巨大损失外,还担负着不白之冤。其实造成玉米制种田母本果穗缺  相似文献   

5.
乔俊杰 《种子科技》2011,29(6):45-46
空秆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玉米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侧面不实,即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型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秃尖,即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  相似文献   

6.
摘 要:通过辣椒/玉米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N和速效P低于单作,间作辣椒中间行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N、P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N、P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K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N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P、K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关键词:辣椒;玉米;间作;氮;磷;钾  相似文献   

7.
王贵 《种子世界》2014,(2):40-40
<正>玉米植株叶片发红在田间极为常见,主要发生在玉米的苗期和抽雄至灌浆期。叶片失绿变红,减少了叶片的光合面积,降低了光合速率,如果叶片进一步干枯,就会缩短叶片的光合时间,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能力,最终影响玉米产量。从发病特点来看,玉米红叶一般有病毒性、低温冷害型、缺素型、虫害型及遗传性玉米红叶等几种类型。1病毒性玉米红叶  相似文献   

8.
不同P、K、Si肥对玉米苗期抗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突破常规只重施N、P、K肥的情况,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P、K、Si肥在玉米苗期低温环境下进行盆栽试验,再通过室内分析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不同的肥料水平对玉米苗期各项抗寒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并且氮肥含量固定时,施用P肥,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逐渐增强,可以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加干物重;施用K肥可以降低电解质的平均渗出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而Si肥能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绝对电解质渗出量。从而得出不同用量的磷肥、钾肥和硅肥对玉米可以起到抗寒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在春播玉米上设计了优化施肥区、氮磷钾缺素区和不施肥对照区等不同施肥对比处理,开展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表现的影响研究试验。通过试验得出,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物候期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不显著;优化施肥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优化施肥区的产量最高,不施肥区的产量最低;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缺钾处理、缺氮处理和缺磷处理。  相似文献   

10.
张涛 《种子科技》2022,(12):16-18
为了进一步明确阜南县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施入量的配比情况,以全玉1233作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氮、磷、钾肥全施,以及缺氮肥、缺磷肥、缺钾肥4个不同配比处理,以生育进程、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为指标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配比的情况不影响全玉1233的生长周期;氮、磷、钾肥施用纯量分别为150 kg/hm2、30 kg/hm2、90 kg/hm2的植株长势健壮,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以为相似生态区位的玉米生产施肥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龙  肖让  张永玲 《作物杂志》2022,38(5):111-31
为完善甘肃省张掖市制种玉米施肥体系,探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氮、磷和钾肥利用率的提升效果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与产量的调控效应,明确氮磷钾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制种玉米为供试作物,地表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配方缺氮(T1)、配方缺磷(T2)、配方缺钾(T3)、氮磷钾配方施肥(T4)、常规缺氮(T5)、常规缺磷(T6)、常规缺钾(T7)、常规施肥(T8)和不施肥(T9)9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T4与T8处理产量分别为7158.9和6638.9kg/hm2,显著高于相应的缺素施肥处理;T4处理水分利用率较T8处理提高7.33%(P<0.01),N、P、K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9%、67.3%和70.2%(P<0.05),经济效益提高9.94%,土壤养分综合指数提高20.00%。氮磷钾配方施肥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释放高产潜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为推荐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明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稻茬麦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江汉平原典型潮土稻麦轮作区,以基施化肥但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设置小麦播种前基施、返青拔节期追施以及两个时期同施不同剂量的生物炭等处理,采用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植株茎叶和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并比较了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小麦籽粒和植株茎叶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总积累量,且以基施及追施13500 kg/hm2生物炭处理最高,较对照处理籽粒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20.3%、17.8%和12.4%,茎叶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11.9%、34.5%和13.9%,氮、磷、钾总积累量显著增加18.2%、24.0%、13.7%(P<0.05);施用生物炭后土壤pH升高、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小麦株高增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大。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于改善土壤和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索不同施肥量处理对高原夏菜的影响效应,以青花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量处理对青花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地区高原夏季青花菜制定合理施肥方案与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高氮处理的产量、花球紧实度和花球叶绿素含量比低氮处理高;而高氮和较高的氮、磷比例以及钾肥不足可导致青花菜硝酸盐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施肥量过高或过低,都会使Vc含量降低。青花菜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青花菜植株内氮、钾含量与产量和花球叶绿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磷含量与可溶性糖、V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充足的氮、磷、钾营养对青花菜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可调控青花菜主要矿质养分的吸收与分配,促进叶片与花球中养分的积累,从而提高花球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4.
连续施用磷钾肥对油菜、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油菜、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增加了油菜、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油菜、玉米的产量。三季油菜、玉米平均产量均以处理P90K120最高,分别达到了1968.7kg/hm~2和4912.7kg/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肥晚稻不施肥(MR1)、两季作物均常规施肥(MR2)。与MR0处理相比,玉米收获时MR1、MR2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从周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看,三处理氮、钾均表现为显著亏损;而土壤磷素表现为MR2处理表观盈余,MR1处理表观平衡,MR0处理则明显亏缺。由于土壤氮、钾供应的限制,使得MR1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MR0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MR2处理。可见,玉-稻轮作下氮、钾肥要在作物当季施用,磷肥可考虑在玉米季多施,晚稻季则减少或不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16.
叶面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一种新型炭吸附聚谷氨酸水溶肥对玉米光合性能、渗透调节、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和郑单1868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拔节期设置喷施清水(CK)和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T)2个处理,15d后比较2个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水分利用率、气孔、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含量、百粒鲜重和产量。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郑单958和郑单1868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张开数目,同时二磷酸核酮糖加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脯氨酸含量及关键酶基因(ZmSODZmPODZmAPXZmP5CR)的表达量也显著提高。T处理提高了郑单958和郑单1868植株的氮、磷和钾含量、百粒鲜重和产量。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光合作用、气孔张开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百粒重与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了解砂姜黑土地区花生养分的吸收特征,根据花生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从而提高该地区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为该地区花生生产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在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取样分析植株不同器官养分累积量,研究砂姜黑土地区夏花生养分吸收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花生的生长发育,营养器官根、茎、叶中的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成熟期降到最低值;磷素含量总体呈现平稳的趋势;茎、叶中的钾素含量呈现S型变化,根中钾素含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营养器官氮素含量叶片>根>茎;钾素含量茎>叶>根。荚果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高于根、茎、叶中氮、磷、钾的含量。(2)花生植株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生物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加,收获期吸收量达到最大值,氮: 磷: 钾的吸收比例为1.00:(0.20~0.32):(0.47~0.95)。(3)氮、磷、钾在砂姜黑土夏花生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苗期均以茎叶为主,根的分配量相对较少;结荚期开始主要以荚果为主,根、茎、叶中的养分累积量逐渐减少,并向荚果中转移;成熟期荚果中的氮、磷、钾累积量达到最大值,氮素累积量占整株的93.50%、磷素为89.16%、钾素为69.30%,氮、磷、钾在根、茎、叶和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0.47%:4.05%:1.98%:93.50%、0.66%:8.32%:1.87%:89.16%和1.32%:24.04%:5.26%:69.39%。综上,结荚至饱果期是花生养分吸收的高峰期生产上应根据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性,合理安排施肥,确保满足生长后期的养分需求,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明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为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的推广应用及有机基质栽培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添加外源养分的条件下,以盆栽法对比研究了木薯茎秆栽培基质在种植番茄和不种植番茄2 种情况下其氮、磷、钾、pH值及EC 值在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变化情况。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内,木薯茎秆栽培基质pH 7.28~7.86,EC 3.28~1432 μs/cm,符合栽培基质要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变化整体呈“降-升-降”趋势;全磷、速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番茄幼苗期前,全钾、速效钾易淋失而导致含量迅速降低,幼苗期之后,全钾、速效钾含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番茄”和“木薯茎秆栽培基质”氮、磷、钾养分变化规律相似,2 种处理基质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基本相同,当茬番茄从木薯茎秆基质中吸收的氮、磷、钾养分是少量的,因此,以木薯茎秆栽培基质种植植物时,必须及时施(追)肥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9.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理的试验中,接种后5 d的病斑明显小于对照,非离体叶片与离体叶片接种后的病斑分别比对照小53%和14%;而缺K处理的离体叶片病斑显著比非离体叶片大(37%),并且病情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接种22 d后植株叶片和离体叶片的病斑大小趋于平衡。相关性分析表明,接种后5 d甘蓝幼苗活体组织和衰老组织的症状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试验2接种后22 d以及整个试验所有数据的结果分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r=0.6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山西北部地区推广种植的春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养分积累分配特点,制定适宜该地高产栽培管理措施。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垦沃2号(KW2)、KWS9384(KWS9384)和晋单32号(JD3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玉米干物质与氮、磷养分积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KW2在生育期内每株干物质、氮、磷积累量分别为432.95,4.90,5.21 g,均明显高于KWS9384和JD32。其中,较KWS9384分别高15.11%,11.36%和10.15%,较JD32分别高17.55%,27.94%和28.96%;KW2的籽粒产量、整株干物质及氮、磷养分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明显高于KWS9384和JD32,收获指数三者间无显著差异;KW2籽粒及根系中氮、磷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KWS9384和JD32,因而,其具有更高的矿质元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综合分析认为,在参试的3个春玉米品种中,KW2最适合在密植条件(6.75万株/hm2)下高水肥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