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1.5倍指数施肥(EF1.5)3种施肥处理测定不同氮素施肥处理下白桦1年生裸根苗养分(N、P、K)动态,并分析肥料吸收率和苗木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生长前期3种处理间苗木N、P、K质量均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CF处理苗木N、P、K质量增加速率明显减缓,且N、P、K质量均显著低于EF和EF1.5处理(P<0.05),EF与EF1.5处理间苗木N、P、K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生长结束时苗木N质量从大到小顺序为EF、EF1.5、CF,EF与EF1.5处理苗木P、K质量均高于CF处理,其中P质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3种处理苗木N、P质量与N、K质量间均显著线性相关(P<0.01),随N质量增加,P质量与K质量增加速率从大到小顺序均为EF、EF1.5、CF。③EF处理苗木N吸收率比CF处理高25.6%(P>0.05),比EF1.5处理高64.1%(P<0.05);EF与EF1.5处理苗木P吸收率和K吸收率均显著高于CF处理(P<0.05)。④EF与EF1.5处理苗木根系生物量和侧根数量均显著高于CF处理(P<0.05);3种处理苗木1级根的比根长从大到小顺序为EF、EF1.5、CF,EF与EF1.5处理分别比CF处理高32.8%(P<0.05)和10.7%(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EF处理更好地满足了苗木在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改善了苗木根系形态,有效促进了肥料吸收,为最佳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池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池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池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5个处理,纯氮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共施氮5次。生长结束后,用全收获法测定池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池杉苗高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性差异,EF2处理的地径明显高于CF(P0.05);指数施肥有利于促进池杉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在地下部的积累,与CF相比,EF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和氮积累量显著提高了27.9%~64.4%和35.3%~94.4%(P0.05);地下部磷、钾积累量则表现为EF1、EEF2、EF3处理显著高于CF(P0.05)。EF2(纯氮3.0 g·株~(-1))是池杉温室育苗的最佳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设置了4个不同处理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一次性施肥(TF)、直线施肥(SF)和平均施肥(AF),于2013年6月至10月观测苗高和地径,试验结束时收获植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AFSFTFCK。到试验结束时,TF、SF和AF的苗高较CK分别提高3.84%、5.50%和8.82%;地径分别是CK的1.15倍、1.18倍和1.19倍;较CK的生物量增幅分别达72.46%、77.54%和79.10%,但三者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相同施肥量的处理中,AF处理的苗木养分含量最高,不同养分元素中,以N素的含量为最高,K素次之,P素最低,在不同植物器官中,叶片是积累养分最多的部位。AF处理的苗木养分吸收利用率高于SF和TF;SF的氮素吸收利用率高于TF,而磷、钾吸收利用率要低于TF。从施肥效率和生物量收获指数来看,AF处理为最高,SF次之,TF最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方施肥对楸树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氮、磷、钾配施对楸树Catalpa bungei苗木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选2年生楸树苗木无性系1-4为试验材料,设定12个不同N、P、K配方施肥处理,对苗木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及养分利用进行监测.【结果和结论】N、P、K配施对生物量累积及分配影响显著,总生物量最大[(331.05±5.21)g·株-1]为处理10(T10)(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均为12 g·株-1),是不施肥对照(CK)的3倍,是单施N肥12 g·株-1处理(CK12)的2倍.当N肥、K肥量固定时,随着P肥施肥量增加,苗木根系生物量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当施P肥12g·株-1时,苗木根系生物量比例达到最大.不同处理对苗木N、P、K含量影响显著,其中T10的N、P、K含量最高,分别为(5.32±0.17)、(0.84±0.07)和(4.89±0.11)g·株-1,是CK的5、6和8倍;N最高施肥效率为T10[(57.11±0.94)g·g-1].综合分析得出,适当比例N、P、K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楸树苗木生物量,提高苗木N、P、K含量和氮肥利用效率,P肥对苗木根系生物量的积累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轻基质和施肥处理对白桦苗木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轻基质及施肥处理对白桦苗木质量指数、苗木养分承载量,以及非结构性碳(NSC)质量进行研究与分析,目的是为培育优质白桦苗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不同轻基质处理中随施肥量增加白桦苗木质量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但2.5、3.0kg·m^-3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施肥量增加,轻基质处理对白桦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逐渐减弱。②红松腐殖质结合3.0kg·m^-3施肥处理,苗木N、P、K质量达到最大,分别为42.35、4.54、27.80mg·株^-1;红松腐殖质结合2.5kg·m^-3施肥处理,苗木可溶性糖、淀粉、NSC质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9.32、85.11、174.43mg·株^-1;2.5kg·m^-3与3.0kg·m^-3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③不同处理间苗木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与N、P、K质量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可溶性糖质量与N、P、K质量相关性系数较高,K质量与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相关性系数较高。综上所述,红松腐殖质轻基质材料培育白桦苗木更有利于苗木生长及养分承载量积累,且最适施肥量为2.5kg·m^-3。NSC中可溶性糖是促进养分吸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苗木K质量积累更有利于NSC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优质种苗的培育是水杉造林成功的基础。通过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水杉幼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水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一年生水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常规施肥(CF,纯氮用量5.0 g·株~(-1))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纯氮用量分别为1.0,3.0,5.0和8.0 g·株~(-1))。苗木生长结束后,测定水杉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及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水杉的苗高、地径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差异,E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杉根、茎生物量的积累(P0.05),其中EF3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为115.2 g·株~(-1);水杉茎、叶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施肥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CF相比,EF处理的根、茎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9.2%~84.4%,32.5%~34.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EF3处理的氮积累总量为最大值,达2 938.9 mg·株~(-1)。施氮量为5.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水杉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果树修剪枝条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一年生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设置添加枝条碎片、添加枝条碎片并接种蚯蚓两个处理,以既不添加枝条又不接种蚯蚓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N、P、K速效养分的变化及平邑甜茶叶片的光合荧光指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枝条增加了土壤中MBC、EE-GRSP、N、P、K速效养分的含量,且前期增加迅速。其中,添加枝条处理在40 d时MBC含量增加最多,较CK提高61.3%;在60 d时EE-GRSP含量最高,较CK提高82.9%;在60 d时土壤速效N增加最为显著,较CK提高70.5%,而速效P、K则均在20 d时增加最为显著,分别较CK提高66.5%、66.8%;同时,平邑甜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42.1%,光合性能指数(PIABS)提高7.2%。而添加枝条并接种蚯蚓处理较添加枝条处理更有利于增强这种促进效果,可能与接种蚯蚓后更利于枝条分解、增加养分释放及土壤性质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肥方式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处理对油松苗木根系构型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1年生油松菌根苗(混合接菌,HJ)和非菌根苗(未接菌,WJ)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2倍指数施肥(DEF),对比分析苗木根系的形态(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根系功能(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及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显著影响1年生油松苗木菌根侵染率;各施肥处理下,菌根侵染率均为HJ高于WJ处理。2)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苗木直径0~0.5 mm根系的形态指标;2种接菌处理下,EF处理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均最高。3)各施肥处理下,油松苗木比根长、比表面积均为HJ低于WJ处理,而根组织密度及根系总生物量为HJ高于WJ处理。接种菌根真菌处理下,苗木根系生物量变化规律均为EF>DEF>CF>CK。综上所述,指数施肥结合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有利于促进油松苗木根系形态构建。  相似文献   

9.
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对马铃薯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薯6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渭源县开展了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应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肥纯养分总量480 kg/hm2,其中N 270 kg/hm2、P2O5210 kg/hm2,CK)纯养分总量的0~10%时,马铃薯的块茎数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0.3块/穴,块茎重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84.0~101.8 g/穴,商品率较常规施肥处理(CK)提高4.0~6.5百分点,折合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产4785.0~6225.0 kg/hm2,干物质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17.8~23.1 g/kg,粗淀粉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9.8~17.2 g/kg,VC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50.4~57.0 mg/kg,粗蛋白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4.7~7.5 g/kg。而烂薯率较常规施肥处理(CK)降低3.6~3.9百分点,还原糖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CK)降低0.5~0.6 g/kg。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低于常规施肥纯养分总量的0~20%时,马铃薯的块茎数、块茎重、商品率、烂薯率、产量、干物质含量、粗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VC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较对照常规施肥均无明显变化。从土壤养分变化来看,施用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可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肥力,尤其是当稳定性马铃薯专用肥纯养分总量高于对照常规施肥纯养分总量的0~10%时,可提高土壤全氮含量0.03~0.05g/kg、速效氮含量12.2~23.3 mg/kg、速效磷含量2.6~3.2 mg/kg。  相似文献   

10.
以尾巨桉DH3229组培苗木为试验材料,基施不同肥料:常规复合肥(Ⅰ)、桉树专用肥(Ⅱ)、桉树专用肥+泥炭腐殖酸(Ⅲ)、桉树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Ⅳ),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桉树苗木生长、养分利用和积累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巨尾桉苗木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根系的促生作用较为明显,施用腐殖酸施肥处理苗高、地径生长量比常规复合肥相高出8.43%~14.41%,根系生物量增加38.76%和53.00%;腐殖酸对提高尾巨桉苗木养分积累量未呈现显著优势,但泥炭腐殖酸对P元素积累量增加有明显的影响,比常规和专用肥高5.56%和9.08%;腐殖酸的施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培养基质中养分含量,泥炭腐殖酸对土壤速效养分及Mg的提高作用尤为显著,其中有效磷含量提高59.70%以上,风化褐煤腐殖酸处理下N、Ca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是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表现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当年生核桃楸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对照(CK)、平均施肥(AF)、直线施肥(LF)、指数施肥(100E)、0.5倍指数施肥(50E)、2倍指数施肥(200E)、4倍指数施肥(400E)等处理,探究幼苗根系形态和养分累积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在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苗高和地径表现较好,增长量分别为21.35 cm和3.66 mm。在施肥初期(5周后),LF处理下的幼苗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平均直径(AD)、组织密度(RTD)和生物量达到最高,在施肥9周后,各处理中100E处理下幼苗根系的SRL、SRA和AD达到最高,分别比CK高77.93%、50.59%和54.84%(P<0.05)。随着幼苗生长节律的变化,不同收获时间对核桃楸幼苗根系形态存在显著影响,施肥显著降低了核桃楸根系的SRL、SRA和AD,增加了RTD和生物量(P<0.05)。100E处理和2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分别有较高的K和N浓度,总体上,根系养分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根系养分含量,生长结束时,100E处理下的幼苗根系N、P和K含量分别为106.41、11.00 mg·株-1和14.43 mg·株-1。指数施肥方式下100 mg·株-1的施肥量更有利于核桃楸幼苗的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氮磷配施,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对氮磷配施的响应,为优化云南松苗期养分管理及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松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不施肥)、磷肥0.8 g·株-1(P1)、磷肥1.6 g·株-1(P2)、氮肥0.4 g·株-1 (N1)、氮肥0.8 g·株-1(N2)、氮肥0.4 g·株-1和磷肥0.8 g·株-1(N1P1)、氮肥0.4g·株-1和磷肥1.6 g·株-1 (N1P2)、氮肥0.8 g·株-1和磷肥0.8 g·株-1 (N2P1)、氮肥0.8 g·株-1和磷肥1.6 g...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顶果木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生长与养分元素分配情况得出,施肥对顶果木地径生长影响不显著袁,对苗高生长影响显著,地径最高生长量(0.319 cm)为施复混肥的处理,苗高最大生长量(16.8 cm)为施磷肥的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单株根、茎生物量差异显著,叶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施复混肥生物量最高(27.27 g/株);施肥处理的顶果木根冠比低于空白对照(0.34);施肥均可促进植物N元素累积,其中叶片贮藏量最大,对P 元素的积累较少,对K元素的累积具有一定选择性,单株干物质累积的营养元素大小排序为N>K>P;不种元素袁平衡施肥对顶果木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培育的最适指数施氮量,对丰富高质量闽楠苗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6个水平指数施氮量(0、1、2、3、4、5 g·株?1)处理下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养分积累状况。  结果  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根系活力随指数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 g·株?1时达到最大;苗木氮、磷、钾素积累量在最高指数施氮量处理中最大;苗木生物量、氮素质量分数、株含量以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施氮量为3~5 g·株?1时,幼苗养分吸收表现为奢侈消耗;临界值法表明:闽楠苗叶片氮钾的最适质量分数临界范围分别16.88~20.58和9.78~11.38 mg·g?1,最适施氮量为3~4 g·株?1。  结论  综合闽楠苗生长生理以及养分积累表现,建议闽楠苗期培育以指数施氮量4 g·株?1为宜。图3表4参34  相似文献   

15.
缺钾对香蕉苗期地上部、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探讨缺钾和恢复供钾对香蕉苗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平衡的影响,为香蕉苗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石英砂培养试验,以正常的完全营养液为对照,观察记录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及出现时间,对比研究缺钾和缺钾后恢复供钾条件下香蕉苗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吸收等变化。【结果】缺钾的表型症状为:老叶发黄,中部叶片主叶脉先呈现橙黄色,并逐渐向叶缘蔓延,然后部分叶片叶缘出现近椭圆形小枯斑,叶柄呈现浅红褐色,缺钾严重时,橙黄色叶片近叶脉处的叶肉发黑,进而干枯死亡,枯叶呈褐色,完全展开的新叶不挺立,上部叶片柔弱、下披。缺钾显著抑制香蕉苗生长,缺钾处理较正常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降低了31%和39%,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少了30%、31%和34%,且细根减幅大于中根。缺钾同时改变了香蕉苗氮磷钾平衡,其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21%和19%,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12%和38%,钾含量分别降低了73%、56%和72%,氮、钾吸收量降低,根系的磷吸收量降低;缺钾处理的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N/K、P/K显著升高,地上部和全株N/P显著降低,根系N/P显著升高。缺钾后恢复供钾,香蕉苗缺钾表型症状消失,但香蕉苗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能同步恢复,香蕉苗生物量仍低于正常处理,各部位的氮含量、根系的磷、钾含量仍高于正常处理,地上部和全株的钾含量和吸收量也未增加至正常水平。供钾后地上部和全株的磷吸收量显著降低,且低于正常处理。【结论】缺钾对香蕉苗营养状况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表型性状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恢复滞后于表型性状的恢复,香蕉苗施肥要针对其营养特性施用。  相似文献   

16.
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确定蓝莓苗木培育的最佳施肥方式,为蓝莓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两年生蓝莓‘米斯提’苗木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一次性施肥(DF)、线性施肥(LF)、平均施肥(AF)和指数施肥(EF)4种施肥方式,以不施肥(CK)为对照,测定苗木形态、生理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筛选出磷肥最佳的施肥方式。结果4种施肥方式均能显著提高蓝莓基生枝条长度、百叶干质量、叶面积、基生枝条数量和冠幅,同时有利于叶片磷、钾、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和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土壤全氮、全钾、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和pH值均低于对照,而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和EC值均高于对照。指数施肥在促进基生枝条长度、粗度、数量、百叶干质量、叶面积、冠幅、叶片钾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方面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降低pH值等土壤养分方面均优于其他3种施肥方式。线性施肥在促进叶片氮含量积累方面优于指数施肥。主成分分析发现4种磷肥施用方式对蓝莓生长及养分吸收影响效果依次是EF > AF > DF > LF > CK。结论4种施肥方式均能改善土壤环境和促进蓝莓苗木生长,而指数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大量及微量元素对胡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亚2号’胡麻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盆栽的方法,以霍格兰全价营养液为对照,以全价营养液中分别缺少N、P、K、Mg、S、Ca、Fe、B、Mn、Cl、Zn、Cu、Mo元素为13个处理,进行了单因素试验,探讨大量及微量元素对胡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胡麻幼苗子叶大小、真叶数目、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侧根长度和条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B元素对胡麻幼苗叶片的影响较显著,缺B处理的植株子叶大而浓绿,真叶数目大于CK;S元素对胡麻幼苗株高的影响显著,4叶期时,缺S处理的株高为CK的62%;各元素对胡麻幼苗茎粗的影响不显著;B、Cl、Zn和Mo元素对胡麻幼苗侧根的影响显著,4叶期时,缺B、Cl和Mo处理的植株侧根长度分别为CK侧根长度的548.4%、267.7%、358.4%,6叶期时,缺Zn处理的植株侧根长度仅为CK侧根长度的12.1%;N和B元素对胡麻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显著,8叶期时,缺N和B处理的干质量分别为CK干质量的251.3%、319.7%.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楸树苗木生长及养分状况,确定楸树苗木合理水肥管理措施。方法本文以楸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置3个水分梯度(30%饱和持水量(FWC)、50%FWC、70%FWC),和4个施肥量(T1(氮0g,磷0g,钾0g)、T2(氮2g,磷1g,钾1.5g)、T3(氮4g,磷2g,钾3g)、T4(氮6g,磷3g,钾4.5g)),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楸树苗木生理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楸树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关系。结果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的形态指标交互作用不显著,苗高、地径、生物量均随水分梯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分梯度为30%FWC时最好;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均在T3处理达到峰值。苗木养分在T3处理时达到奢养状态,此时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最高,再增加施肥会对苗木产生毒害作用,即苗木养分质量分数还在增加但形态指标和养分含量已开始降低。水肥耦合对楸树苗木养分质量分数和养分含量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其养分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T3处理处达到最大;在水分含量为30%FWC时,施肥对楸树苗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T3、30%FWC处理更有利用苗木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结论水分梯度和施肥量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作用证实,水肥耦合对苗木的质量有一定的提升,30%的饱和持水量和T3处理(氮4g,磷2g,钾3g)结合对楸树苗木育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