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鹅观草(2n=6x=4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采用T检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来自四川、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的40个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小花数穗下第一节间长和穗轴第一节长等8个性状是引起鹅观草表型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这8个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和纬度的相关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18.72为分界线可将40个居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包括1个居群,其株高、穗长和穗下第一节间长为40个居群中最高、最长的植株;第二类包含20个居群,具有植株矮小、穗短、叶片窄小、小穗数少等特点;第三类包含19个居群,该类植株与第二类植物相比较,具有植株高大、叶片较长、较宽、小穗数和小花数较多、穗下节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羊草是我国重要优良牧草之一,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由于资源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选择的复杂性,羊草种群发生了丰富的表型变异。以不同地理来源的66份羊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同质园试验方法,研究了羊草种群间表型和繁殖相关性状的变异情况,用曲线拟合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了变量性状对羊草根茎克隆无性繁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地理来源羊草的表型和繁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原生境条件对羊草表型和繁殖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2)羊草不同性状的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叶片性状的变异最小,根茎子株相关性状的变异大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3)线性函数可较好地描述羊草根茎克隆生长力与主要变量性状间的关系。4)表型性状茎长、株高、叶宽和叶片大小,分蘖能力相关性状母株分蘖增加倍数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力的解释作用强。总之,叶片宽大、茎长和株高方面有优势、分蘖能力强的羊草的根茎克隆无性繁殖能力相应也强。 相似文献
3.
2019~2020年实地调研四川省甘孜州野生白三叶资源的分布状况,按居群采样策略广泛收集种质,并研究其表型变异,以发掘野生白三叶的优质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四川省甘孜州野生白三叶在海拔740~4254 m区域均有分布,分布地海拔高度上移;居群主要分布于高山山地、河滩草地、灌丛草地,除形成单一优势种群外,群落伴生植物还包括禾本科植物、菊科蒿属植物及其他杂类植物,以白三叶+禾本科植物群落居多;7个居群100份白三叶材料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表现为叶面积(30.47%)>株高(25.40%)>叶长(18.31%)>叶宽(17.10%)。ANOSIM分析及Mantel检验表明,供试白三叶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株高、叶长、叶宽与海拔高度极显著相关(P<0.01)。聚类分析表明,甘孜州野生白三叶7个居群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平原不同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生长的可塑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对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地两个生境草芦种群分株的高度、分株生物量、叶生物量、叶鞘生物量、茎生物量5个数量性状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呈异速生长规律,且分株高度较高的草芦种群随高度的增加以茎增重为主,分株增重与各器官增重之间也呈较为稳定的异速生长规律;两个生境分株生物量分配均以叶的比重最大,在42.98%~50.47%之间.分株的高度与生物量之间非等比例增长的相关性规律是草芦种群适应环境的一种生长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6.
不同管理状态下草坪植被内杂草种群入侵与比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有无管理因素作用下 ,不同年代建植草坪杂草种群入侵与比率的研究 ,按样方法 (0 2 5m2 )进行 5次重复 ,对不同草坪及杂草 ,在不同季节和刈次下 ,进行株高、盖度、分蘖 (枝 )、总株丛数、出现率、样方产量等项测定。获得系统全面的定量分析资料 ,为有效进行化学防除杂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特性与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分布特性和形态学变异研究表明:(1)老芒麦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群落生境可初步划分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型、河谷草地型和森林灌丛型;群落组成以高山红柳+老芒麦+发草、沙棘+老芒麦+蒿类、老芒麦+锦鸡儿+鹅观草、老芒麦+披碱草+多节雀麦4种类型最多。(2)野生老芒麦种群形态学性状具广泛变异,其中与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相关的形态性状变异较大,与分类相关的指标变异程度较小。(3)聚类分析将不同形态的老芒麦聚为三大类群,聚类结果除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外,与其地理分布的一致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外颖长、内外颖芒长、旗叶宽、倒二叶片长、株高、内外稃长、外稃芒长、内外稃宽、穗中部节上每小穗的小花数、穗长、叶色、茎粗、灰度和穗中部节上的小穗数是引起老芒麦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野古草野生居群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自辽宁省的8个野古草居群的10项形态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小穗总数(42.01%)旗叶厚度(27.94%)旗叶长度(26.83%)旗叶宽度(20.98%)叶数(19.64%)茎基粗(19.70%)花序长(19.30%)单枝干重(18.62%)株高(10.19%)花序重(8.16%)。10个形态特征可归成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9.44%,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性状特征,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花序长、花序干重、单枝干重、小穗总数。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8个野古草居群依据10个表型性状分为3类:株型高大,旗叶长而宽,生物量大;株高中等,茎基粗壮,旗叶长而窄,小穗数量多,生物量较大;植株矮,叶片短、窄,生物量最小。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化与地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有所作为的能源。芒植株普遍高大、生物质产量高、燃烧品质好,加之其分布广泛、抗逆性强、适宜在广袤的边际土地上种植,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生物能源植物。为探明中国西南区野生芒居群的表型多态性及表型变异规律,对37个野生居群材料的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产量干重、单株产量鲜重、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叶宽、茎节数、茎节长度、茎粗、株高和叶长。11个性状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片长而且宽的芒,旗叶长而宽,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较少,反之亦然。此外发现分蘖数、株高、叶长3项指标对芒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是评价芒单株产量的3项主要指标。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551%,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测定的表型特征。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37个芒野生居群依据9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分为3类:植株高大叶片窄长型、植株高大叶片宽长型和植株低矮叶片窄短型。 相似文献
10.
11.
青藏高原入侵杂草黄帚橐吾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控制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本地产生杂草的遗传变异却研究较少。菊科中的黄帚橐吾主要依赖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是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广布杂草。本研究利用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研究该物种11个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3个随机引物获得了81条可重复的扩增带,每个引物平均产生6.23条带,74.07%(61条)的带是多态的。种群中多态位点变化为19.45%~60.49%,He是0.1698±0.03,表明该物种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RAPD表型(基因型)十分丰富,并且变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遗传变异的67.64%存在于种群间,而只有31.74%的变异分布在种群内。与起初认为该物种由于克隆繁殖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均较小的预期相反,发现了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高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参数接近非克隆或非入侵物种的平均值。有性繁殖、长距离扩散以及可能的杂交渗入是导致该本地杂草具有不同于其他入侵杂草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假高粱是外来恶性杂草,在我国不断扩散和为害,必须对它进行防治。本文综述假高粱的研究成果,为它的防治提供指导。首先综述了假高粱的形态特征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主要是秆粗0.5 cm,叶舌长1.0~1.5 cm,外颖顶端3齿裂。含假高粱的土壤中小麦、棉花、莴苣的种子发芽率被抑制40%以上;小麦、玉米、棉花地上部分生长被抑制9.8%以上。对假高粱的防治可以采用10%尿素和15%碳铵灭杀其种子;可以用白萝卜和昆虫抑制其生长;使用咪唑乙烟酸、甲氧咪草烟、草铵膦、烯草酮加草铵膦可以杀死94%的植株;喔草酯和喹禾灵可以减少假高粱的生长97%以上。可以利用假高粱喂养中华稻蝗,也可以用来造纸。提出了加强假高粱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开发专性除草剂、筛选和利用生物进行防治、进行景观利用和综合利用等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土草种推广利用的先决条件是种子。本研究以日喀则地区16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居群为研究对象,结合22个环境因子对其7个结实性状进行巣式方差分析、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探讨穗花韭居群间和居群内结实性状的多样性、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7个结实性状在居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在37.30%~82.35%之间,平均为55.49%,居群间的变异是穗花韭结实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影响穗花韭结实的最关键结实性状是穗干鲜重、花序长宽和小花数,主要环境因子是经度、海拔、温度和降水;7个结实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7.39%;16个居群在欧式距离为5时可划分为4个类群。本研究可为穗花韭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群体黄花苜蓿的遗传变异规律及亲缘关系,以伊犁昭苏地区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荚果和种子的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的差异,探明荚果和种子性状以及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黄花苜蓿群体间除荚果长宽比外,其他各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群体内单株间荚果宽度、种子颜色和种子宽度等性状有显著差异;2)除种子颜色外,其他各性状群体间的差异大于群体内差异。群体间,百粒重和荚果形状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540和0.535,群体内种子颜色变异系数最大(0.554);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种子大小、荚果种子数和荚果形状;4)荚果的长度和海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依据果实形态利用欧氏距离UPGMA聚类分析,将8个群体分为4类:大荚果型、大粒型、小粒型和中间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地理比较分析法,根据青海牦牛类群分布的自然环境特点,研究了青海牦牛形成与分布的自然生态规律,青海牦牛不同类群的体型结构(体尺、体型结构)与生态因子(海拔、气温、降雨量、植被状况)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青海不同类群的牦牛的体型指标、生理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种群遗传变异及基因多样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种群遗传学和生态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定义和意念含义,其一是种系变异含义,其二是生态适应含义,并概述了遗传变异的研究历史。从3个方面及质量性状变异,数量性状变异与基金变异,介绍了种群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基因变异的测量和亚种群基因多样度的测量,并且依据研究所得的遗传参数对中国苜蓿不同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度进行了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