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姚县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用传统的林业数据调查方法,监测调查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共享方面存在不足。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中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基于3S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奥维互动地图,深入挖掘该软件的相关功能,与普查技术要求相结合并应用到外业踏查中。利用新方法对大姚县3条调查路线和10个分布位置图斑进行现场校核与验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证明奥维互动地图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中的应用完全可行,可作为一项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术、新方法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3S”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概述了我国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情况,阐明了3S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中的必要性,介绍了3S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未来3S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数据采集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B/S架构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Tomcat服务器和My SQL数据库,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实现了踏查地、标准地调查录入和管理、诱虫灯(引诱剂)调查录入和管理、苗圃(花圃)有害生物调查录入和管理以及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调查录入和管理等功能。用户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野外普查数据的远程采集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森林火灾预测与监控、病虫害监测与防治、荒漠化监测、野生动物保护与湿地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林业"六大工程"等方面分析了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并对3S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3S技术是实现数字林业的基础核心技术,3S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数字林业乃至整个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兴化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背景、方法,对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严重危害本地林业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了加强监测预报、强化检疫执法和实施综合防治等防控措施,以期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林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3S基础上开发出来对林业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动态监测和辅助决策的技术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分为基础数据库、支撑平台、造林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管理6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分析我国林业有害生物航空遥感监测与防治技术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适合我国林业有害生物航空监测和防治相关技术标准及市场化管理规范建议,为确保生产实践中监测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达到预期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及时掌握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制订科学有效的监测防治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多种效益.笔者充分利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建立固定标准地、设置长期监测点、确立专职监测员,多次进行抽样调查和疫情普查.结果弄清了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系统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阳市平桥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面掌握了平桥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的基本情况,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合理营林创造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力度、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防止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大发生,预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森林生态效益发挥,是当前阜新市森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提高认识,强化职责;依法施治重点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信息,应用先进的监测、预测;确定全市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对象,整合组装配套使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至2012年,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采取样方调查的方法,开展防控技术研究.调查全区病、虫、鼠害发生面积4 400.Ohm2,发生率为17.6%.其中病、虫害各2 000.0 hm2,鼠害400.0 hm2.危害重点是落叶松球蚜危害人工落叶松林,云杉八齿小蠢等5种危害杨桦次生林.防治食叶、蛀干、病害、鼠害危害面积6 666.7 hm2;开展了中华鼢鼠等4种主要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提出了加强监测测报,营造混交林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50年来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将近年来遥感监测病虫害的主要方法归纳为影像分类法和影像差技术法,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模型概括为3种主要应用模式:1)各类植被指数形式模型;2)采用所用通道的其他组合形式模型;3)各通道与生态因子的混合形式模型。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了今后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研究的4个主要方向:1)热红外波段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应用研究;2)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物理模型的研究;3)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4)高光谱、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应急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划分了福建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类型,总结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并针对灾害发生形势和防控存在问题,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必要性,综合提出应急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沿海防护林是在沿海地区建立的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和灌木林,在防灾减灾、护岸固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复合经营模式配置、复合经营关键技术以及功能与效益等方面。文中通过总结我国既有沿海防护林复合经营模式和经营技术等研究成果,对今后海防林复合经营研究进行了展望:1)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紧密结合,重视复合经营项目的规划布局;2)提升复合经营科技含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发;3)开展复合经营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查清云南省宁蒗县森林资源情况,满足其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利用“3s”技术和小班调查、样地调查、低产林调查、消耗量调查等方法,查清各类土地面积和各类森林蓄积、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分析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提出加强石漠化治理和编制林业发展规划等林业发展建议,为今后全县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为今后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遭受林业生物灾害的林木,如同火烧一般,难见一片绿色。因此,人们称之“无火之灾”,它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在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的方面卓有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中国森林生物灾害日趋严重,病虫害呈高发趋势,最危险的高峰时期还未到来。 防治林业生物灾害,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功能、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对GIS在林业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林业专题图编制、森林经营与林业工程规划、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防火、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林业其他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GIS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分析了近年辽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北五省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是我国防护林建设的关键区域,其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对区域的森林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9年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和PSR模型对西北五省的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宁夏和甘肃森林人工率较高,均在21%以上;五省森林病害防治率均在63%以上;青海和宁夏森林虫害防治率较低;森林鼠害防治率除新疆外,其它四省均在63%以上;宁夏、青海和陕西森林火灾严重。西北五省森林保护和森林病、鼠害防治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长期防治工作仍是一项艰巨任务,且森林虫害防治和火灾防护工作将是当务之急,需采取合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害虫的生态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树平 《林业科技》2003,28(1):22-24
森林害虫的科学管理必须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只有对森林害虫进行生态控制才能达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的。在人工林构建中,只有模拟天然林结构,从害虫栖息地抗虫林分结构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猖獗成灾问题。在对黑龙江省主要造林树种的天然抗虫结构、人工混交林和人工纯林的结构及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林害虫生态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