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激素在茶树组织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育苗常用无性的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由于具有快速繁殖、去除病毒等优点,所以在茶树繁殖上得以利用.植物激素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比例组成为茶树良种组培快繁规模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组织培养环境调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使马铃薯脱毒苗得以快速繁殖,对种薯的生产是极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组织培养环境条件的不适宜,所培养的试管苗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影响幼苗质量和繁殖速度。为此,笔者经过多年探索,认为组织培养环境条件是影响马铃薯组织培养是否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在营养繁殖时易受病毒的浸染,当条件适合时,病毒就会在植株内增殖、转运和积累于所结块茎中,随着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造成减产50%以上。研究发现,有30多种病毒能感染马铃薯,并引起品种退化,严重影响到马铃薯生产。通过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能从马铃薯体内脱除PLRV、PVY、PVA、PAF、PVG、PVM、PSV等病毒。因此,采用组培技术,通过一定良种繁殖体系,生产优质脱毒种薯,是保证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薯脱毒种苗及种薯的繁育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了病毒便会在体内累积,使病情逐年加重,最终造成薯块的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除去病毒,繁殖种苗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使这项技术能更好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本文综合国内各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生产甘薯脱毒种薯和种苗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生产程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叶子花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影  曹武  曾宋君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8):1536-1541
叶子花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其种苗繁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还能为其性状改良提供有效的遗传转化系统。从叶子花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选择和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叶子花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叶子花组织培养的再生方式和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叶子花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CR检测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PCR法检测脱毒苗病毒实验课程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以香蕉试管苗束顶病病毒的PCR检测为例建立了新的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课程安排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过3年的有益实践表明,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能。  相似文献   

7.
甘蔗脱毒技术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系无性繁殖作物,容易因多年连续种植后受到各种 原物的反复侵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简述甘蔗病害情况,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脱去甘蔗病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脱毒苗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台尔曼忍冬特性出发,从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方面对台尔曼忍冬繁殖技术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园林应用价值,指出台尔曼忍冬可塑性强,在园林应用中前景广阔。并对其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番莲的繁殖方法大体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有性繁殖方面,一些种类常表现出自交不亲和性或异交不亲和性.亲和性的反应主要在于绒毛组织的识别作用;它决定了花粉管的生长与否.不亲和性反应的花粉管生长缓慢、顶端膨大、中止于绒毛内.种子的萌发与种子贮藏时间及贮藏条件有关,甚至同产地也有联系.无性繁殖方法可以保持品种、特别是杂交品种的优良性状.就西番莲而言,无性繁殖包括了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等.目前西番莲的茎、叶和花药组织培养已获成功.在大量繁殖杂交优良无性系的种苗,预防种苗带毒等方面,组织培养方法的应用将有着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蔗腋芽苗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蔗糖》1998,(1):25-26
甘蔗腋芽苗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依托,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工厂化生产方式繁殖的甘蔗幼苗。与传统的甘蔗良种繁殖方法相比,甘蔗腋芽苗繁殖技术有如下优点:①繁殖速度快,一般一个甘蔗芽一年可繁殖生产10万株左右甘蔗苗,能使新育成的或新引进的、种源稀少的甘蔗良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从而充分发挥良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甘蔗腋芽苗无病健康,可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蔓延;③生产数量相等的种苗所占用空问及土地面积少,且不受季节的限制,全年都可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禾生素、病毒必克和病毒A对番木瓜植株体内PRSV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组织培养的日升番木瓜为研究对象,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应用RT-PCR技术对番木瓜体内的PRSV-CP基因进行半定量分析,建立一个特异、稳定的RT-PCR半定量检测体系,研究了禾生素、病毒必克和病毒A处理对番木瓜体内PRSV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初步说明,0.2 %的禾生素及4.0 g/L和1.0 g/L的病毒必克显著抑制了番木瓜体内PRSV-CP基因的表达,而病毒A及其它浓度的禾生素和病毒必克对番木瓜体内的PRSV-CP基因的  相似文献   

12.
苎麻无性繁殖是保持品种纯度与良种特性的有效方法,在新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栽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细切种根、离体压条、嫩枝茎梢带叶水插及组织培养等,这些繁殖方法对楦麻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挖取麻蔸或者利用成熟麻茎进行繁殖对苎麻生产影响较大;或由于繁殖系数小,  相似文献   

13.
用组织培养法繁殖野生亚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野生亚麻是优异的种质资源,由于其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性,用常规方法繁殖难度较大,本试验利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对实生苗幼嫩的茎杆及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苗的途径,对野生亚麻的试管苗扩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野生亚麻再生无根苗。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亚麻愈伤分化成苗对培养基的选择性不强,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感染了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的文心兰叶片,建立同步检测文心兰2种病毒的双重RT-PCR方法,该方法可一次性扩增出2种病毒的DNA条带,最低可检测到相当于1μg的带毒叶片。同时采用花梗组织培养脱毒并结合培养基添加病毒A的脱毒方法,对感染2种病毒的文心兰进行外植体脱毒试验,获得文心兰组培苗脱毒方法。用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脱毒效果,脱毒率为75.3%。  相似文献   

15.
苎麻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培养是保存苎麻种质资源、进行快速繁殖的有效方法,并且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苎麻品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开展了苎麻组织培养研究,本论文从不同基因型、不同的外植体、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激素对苎麻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苎麻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建兰花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检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石斛兰病株中获得一个病毒分离物,利用曼陀罗进行分离纯化和繁殖,并通过梯度离心获得提纯病毒,经生物学、血清学鉴定及电镜观察,鉴定该分离物属于建兰叶病毒。分别用纯化病毒及SDS-PAGE回收病毒外壳蛋白免疫家兔。获得2种特异性抗血清,并用SPA-ELISA方法对兰花样品进行了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7.
柚木为马鞭草科柚木属落叶或半落叶高大乔木,具有材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用途。简要介绍柚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现状,综述柚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技术及栽培管理的研究进展,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甘蓝快速繁殖提供借鉴。[方法]对甘蓝新组合0807原种进行组织培养研究,探讨组织培养对0807亲本后代种子发芽率及种苗生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通过组织培养观察发现,品种亲本组培苗成活率高达95%以上;亲本后代发芽率、发芽势对比常规培育提高明显;亲本后代组培苗长势强,植株高大;亲本产量有显著提高,远优于直接从大田获得的外植体。[结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品种大量快速繁殖,节约原种和原原种繁育时间,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发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发展概况、与作物传统的繁殖方法相比所具有多种优越性。说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新兴产业,全面推广应用该技术必将为我国农业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干 《广西蔗糖》1998,(1):23-24
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繁殖系数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可大大提高甘蔗的繁殖系数,对加速繁殖甘蔗良种意义重大,其实用性为生产实践所证明。由实验室培养出来的组培苗,需经过大田种植数糙才能完全恢复原种种性,所以一般只用作繁殖种源。因此,甘蔗组培苗大田栽培技术也是快速繁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将植物组培生物技术同组培苗大田栽培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快的繁殖速度和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种性,从而获得最大的繁殖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