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钙效应剂对北海道黄杨叶片抗寒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钙效应剂对4℃低温胁迫过程中北海道黄杨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北海道黄杨扦插植株为材料,在低温胁迫前用水、CaC12、EGTA和LaCl3浇灌植株,然后观察4℃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处理的植株相比,适宜浓度的Ca2+(10mmol/L)能显著提高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低温胁迫初期可促进SOD、POD和CAT活性的增加,减缓MDA含量的增加;在低温胁迫后期EGTA和LaCl3能抑制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升高,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导致MDA含量升高,加剧低温对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北海道黄杨叶片解剖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区生长的常绿阔叶植物北海道黄杨为材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其叶片结构在不同季节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叶片上下表皮外覆盖一层厚角质。从新叶期(4月)到休眠期(1、2月),叶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角质层的厚度逐渐增大,而组织疏松度依次降低,各结构数值不同季节差异显著。新叶期和生长季节,叶绿体内积累... 相似文献
4.
栽植桑树既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又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多种经济效益。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的实施,栽桑业逐渐由湿润区域向干旱地区转移。干旱胁迫对于桑树光系统Ⅱ(PSⅡ)活性影响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干旱胁迫对桑树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光系统Ⅱ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桑树叶片光反应中心潜在活性(Fv/Fo)和以光吸收为基础的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干旱协迫对桑树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不显著。干旱处理的桑树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的电子由QA向QB传递受阻,同时PQ库和QB的电子接受能力下降,进而增加了Q-A的积累量;同时PSⅡ电子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的活性下降,导致PSⅡ活性受到抑制。由此可知,重度干旱抑制桑树PSⅡ光化学活性的生理机制可能是降低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能力,同时桑树叶片OEC活性也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5.
北海道黄杨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激素处理无根苗后,通过直接生根与转入不附加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两种处理及生根苗在五种不同基质中移栽等试验,研究了北海道黄杨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结果表明,生根培养基以1/2MS(铁盐加倍)+NAA0 2mg/L及1/2MS(铁盐加倍)为宜。移栽时,以蛭石∶腐叶土(1∶1)基质效果为好,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度与光照交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方法】以一年生‘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不同温度(28、34、37、40℃)与光强(800、1600 μmol?m-2?s-1)组合,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葡萄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无论高光强还是适宜光强下,随着处理温度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性能指数(PIABS)、捕获光能用于QA以后的电子传递的概率(ΨEo)、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均呈下降趋势;PSⅡ激发压(1-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相对荧光曲线的初始斜率(Mo)呈现上升趋势;在适宜光强条件下,28—34℃内,叶片PSⅡ的RC/CS以及受体侧未发生显著变化,Pn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的,温度达到和超过37℃时,PSⅡ反应中心和受体侧开始出现伤害,叶黄素循环在植物光破坏防御过程中作用增加;在高光照条件下,高光强/28℃时的Pn已降至适光/34℃时的水平, PIABS已低于适光/40℃时的水平,适宜温度范围内(28—34℃),PSⅡ电子受体侧已受到伤害,温度超过37℃时,反应中心和电子受体侧出现更加严重的伤害,叶黄素循环受到抑制,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降低。【结论】适宜光强时,温度达到或超过37℃时,PSⅡ受到伤害,发生较严重的光抑制;强光胁迫在28℃时对PSⅡ功能造成伤害,随着温度的升高,伤害显著加剧,说明强光胁迫比高温胁迫更易造成PSⅡ功能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究不同品种桑树叶片PSII功能的耐盐性。[方法]以2个桑树品种“龙桑一号”和“青龙桑”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研究盐胁迫对桑树叶片PsⅡ的影响。[结果]随着盐浓度的增加,2个桑树品种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显著降低,且“龙桑一号”的降低幅度大于“青龙桑”。盐胁迫抑制2个桑树叶片电子传递链上PSⅡo/F/F受体侧QA向QB的电子传递,降低用于还原QA的能量(TIC。/RC)和叶片捕获光能的比例(ФDo),增加热耗散的比例(ФDo),说明盐胁迫降低桑树叶片光化学效率是由于QA向QB的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和热耗散比例增加的双重因素引起的,而对桑树光系统中的PSⅡ供体侧的伤害程度较小。[结论]“青龙桑”比“龙桑一号”表现出较强的抵抗盐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和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CV.‘CuZhi’)的扦插植株为试验材料,测定4℃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以及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和北海道黄杨叶片P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先升后降,并在低温胁迫的第2天达到最高值;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两种植物叶片S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北海道黄杨叶片CAT活性明显高于大叶黄杨,大叶黄杨叶片MDA含量明显高于北海道黄杨;而且大叶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北海道黄杨叶片脯氨酸含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金边北海道黄杨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条件。[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配置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对金边北海道黄杨幼嫩叶片和腋芽进行不定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结果]MS可作为金边北海道黄杨再生体系的基本培养基。6-BA配合NAA有利于叶片、腋芽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以MS+6-BA1.0 mg/L+NAA0.1 mg/L培养基效果最佳,腋芽诱导率高达66.67%。较高浓度的6-BA配合较低浓度的NAA有利于丛生芽的增殖,以MS+6-BA1.0 mg/L+NAA0.2 mg/L培养基增殖效果较理想,增殖率高达328.57%。MS+IAA0.5 mg/L+蔗糖3%或1/4MS+IAA0.5 mg/L+蔗糖2%可获得最佳生根效果。[结论]该体系的建立为金边北海道黄杨种苗快速繁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及光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系统性能的影响,旨在探讨阴天条件下光质变化对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的生理机理。【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光质处理,分别为红色膜(R)、蓝色膜(B)和绿色膜(G),以白色纱网模拟阴天作为对照(CK),试验于2013年4-6月在黄淮海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于6片完全展开叶时进行光质处理,10 d以后,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和820 nm光吸收技术测定气体交换参数、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及820 nm光吸收量的变化,分析光质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光系统性能的作用方式。【结果】阴天和模拟阴天条件下,各波段辐射能所占比例基本与晴天一致,但各波段光的绝对量均显著下降,其中蓝紫光下降最多。3种色膜处理中,蓝膜在蓝紫光和紫外光(300-510 nm)下降最少,且所占比例较自然光显著增加。不同色膜处理后,XY335和ZD958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表现为绿膜(G)>红膜(R)>蓝膜(B),XY335下降幅度为40.13%、32.68%和22.00%,ZD958为46.92%、37.69%、27.46%。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却显著上升。这说明,不同光质处理Pn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除XY335在蓝膜下外,两玉米品种叶片不同色膜处理下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显著下降,下降的程度表现为绿膜>红膜>蓝膜,说明除XY335在蓝膜下表现出品种特异性之外,在不同的色膜处理下PSⅡ的性能均受到明显抑制,且不同处理对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之后的电子传递链性能的抑制作用更大。除XY335在蓝膜下外,两品种不同光质处理叶片供体侧性能(Wk)和受体侧性能(Vj)均显著降低,这说明蓝膜对两品种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性能影响较小。而绿膜和红膜均显著降低了两品种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的性能,且绿膜下供体侧性能降低幅度大于受体侧,而红膜下反之。XY335和ZD958在不同色膜下PSI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ΔI/Io)和两光系统间的协调性(Φ(PSⅠ/ PSⅡ))均显著下降,表现为红膜>绿膜>蓝膜。【结论】阴雨天气下,可见光波段中蓝紫光的减少使得玉米叶片光系统Ⅰ的性能显著下降,造成两光系统间的协调性下降,从而降低了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性能,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北海道黄杨下胚轴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Cu zhi')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以MS和B5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KT)及生长素(NAA,IBA)诱导下胚轴直接再生不定芽。结果表明,不定芽未经过愈伤组织而直接产生于下胚轴的表皮或近表皮等表层细胞;不同的激素浓度和组合以及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定芽的分化有影响;下胚轴的不同部位不定芽的分化能力差异显著。适宜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体系为MS+1.5 mg·L-16-BA+0.05 mg·L-1NAA,最佳外植体为靠近子叶端的下胚轴部分,其分化率最高达63.64%;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2 mg·L-1NAA,增殖系数为3~5;1/2MS+1.0 mg·L-1IBA+100 mg·L-1活性炭适于再生幼苗的生根,生根苗经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2.
13.
选取耐热性不同的两个西葫芦品种明珠特早(不耐热)、绿波(耐热),采用PEA荧光仪进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及其参数的测定。当温度在36—40℃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不明显。当温度高于44℃后,随着温度的增加,170缓慢上升,F-n、Fv和Fv/Fm大幅度下降,且明珠特早的变化幅度大于绿波。明珠特早在44%水浴15min时荧光动力学曲线在0.8ms处出现K峰,呈现O-K—J—I—P五峰型上升趋势,绿波晚出现10min。明珠特早在48℃水浴2min后出现K峰,绿波则在48℃水浴6min后出现K峰。随着热胁温度的升高,RC/CSo与Fvi/Fv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桂花在越冬期间遭受寒害时的光合机理,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手段,监测桂花叶片在北京地区越冬过程中光系统Ⅱ(PSⅡ)行为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越冬过程的推进,初始荧光(F_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有效量子产额(yield)和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温度下降出现同步降低,并表明越冬过程中桂花叶片的捕光天线系统遭受破坏,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桂花叶片通过减小天线系统捕获的光能来降低对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压。另外,桂花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始终较高,说明PSⅡ反应中心能够在越冬期间保持较高的开放程度,进而减少激发能在PSⅡ供体侧积累对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伴随温度下降而明显降低,由此可以推断,桂花主要通过天线系统以外的热耗散途径来抵御冬季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15.
镉对玉米叶片光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d对玉米叶片光系统活性的影响及其抑制光合性能的作用位点与方式,为进一步解释Cd对玉米叶片光合机构伤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单958和登海661为供试材料,3叶期开始以Hoagland营养液为养分来源,设置4个不同浓度Cd处理连续培养40 d,选择第8片展开叶测定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及820 nm光吸收曲线,分析Cd抑制玉米叶片光合机构性能的主要原因。【结果】Cd胁迫下,PSⅡ电子供体侧K点荧光(Wk)和受体侧J点荧光(Vj)明显增加,与受体侧相比,供体侧性能下降导致PSⅡ性能(Ψo)降低。Cd胁迫使RuBP羧化酶活性和光能产物(NADPH)利用率显著降低,PSI电子积累量上升,RuBP羧化酶活性的下降使PSI 820 nm光吸收量(ΔIR/Io)快速降低,PSⅡ与PSI性能下降比率不同,造成两光系统协调性(Φ(PSI/PSⅡ))降低。【结论】Cd抑制叶片Pn由非气孔因素引起。Cd降低羧化系统活性,导致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过程受阻,使过剩电子大量积累于PSI处;随Cd浓度增加,PSI性能降幅显著高于PSⅡ,二者协调性降低,导致Pn降低。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基因型叶片PSⅡ光能转换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的主要荧光参数以及田间快速测试技术。结果表明 ,田间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测定暗适应有 5min即可 ,部位以穗上 1叶的中部为宜。我国骨干自交系的Fm、Fv/Fm、Fv/F0 有随年代推移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生育后期表现更为明显 ;不同株型自交系间荧光参数值差异不显著 ;杂交种Fm、Fv/Fm、Fv/F0 有明显的超亲优势 ,乳熟期优势率为 - 1.2 %~ 12 .0 % ,并且自交系值高的组配的杂交种也高 ,为预测杂种优势 ,筛选和组配高光能转换效率的组合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光温交互作用对柑橘植株叶绿素荧光和D1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蛋白质印迹技术,研究高光高温交互作用(30 ℃和1300 μmol ·m-2·s-1)对3年生温州蜜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和D1蛋白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光条件下生长50 d后,温州蜜柑叶片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的含量变化不显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初始荧光Fo升高,而反映光化学效率的Fv/Fm值、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及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能力ΦPSⅡ下降,同时反映热耗散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表观电子传递(ETR)光响应的"光饱和点"和低于200 μmol · m-2· s-1光强下的斜率降低.在荧光动力学快相中,反映QA还原活性的 (Fi-Fo)/(Fp-Fo)值下降,反映失活的PSⅡ反应中心比例的Fi到Fp的斜率显著增加.此外,PSⅡ反应中心D1蛋白的合成速率小于降解速率,导致D1蛋白的净降解.这些结果说明,高温高光抑制了D1蛋白的修复,致使PSⅡ反应中心失活,电子传递和光化学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大叶黄杨越冬进程中光系统Ⅱ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AM2100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与氧电极技术,监测常绿阔叶植物大叶黄杨在北京地区越冬进程中光系统Ⅱ(PSⅡ)行为特征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越冬进程的推进,光合放氧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相继降低,阳生叶降低的幅度均比阴生叶大。深冬,阳生叶的荧光诱导曲线的动力学变化完全消失,而阴生叶能保持一定的荧光动力学变化。同时,植物采取多种防御措施相互配合,保护PSⅡ反应中心:首先,初始荧光(Fo)与最大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同步降低,表明植物通过减小捕光天线系统的方式减少过多光能对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压;其次,光化学猝灭(qP)始终较高,表明PSⅡ通过保持较高的开放程度,减少激发能在PSⅡ供体侧的积累;最后,非线性电子传递与天线系统之外的热耗散是大叶黄杨越冬进程重要的光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柠檬酸、乙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反应合成了氮掺杂的碳点,系统研究不同pH条件下碳点在光照时的荧光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碳点的荧光强度会逐渐降低,在pH为9.0的溶液中比pH为5.0和7.4的溶液中下降速率更快。在此基础上,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拉曼光谱探讨了碳点在光照后荧光猝灭机制,发现光照会破坏碳点的共轭π电子结构,从而使其荧光产生猝灭,而溶液中的溶解氧对碳点的光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