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将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作为繁殖性能遗传标记的可行性,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64头梅山猪种猪CD14基因-61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梅山猪CD14基因-61位点经Bam HⅠ酶切后可检测到AA、AG、GG 3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406,0.500,0.094;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梅山猪CD14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9,介于0.25~0.5之间,表现为中度多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初产母猪中,GG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显著低于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P0.05),且GG基因型个体的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重和断奶重均低于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经产母猪中,各性状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14基因-61位点的多态性对梅山猪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有显著的遗传效应,但其对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梅山猪CD14基因-61位点并不能作为繁殖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但如果基于梅山猪CD14基因-61位点对于梅山猪的一般抗病力进行分子选育,不会对梅山猪的繁殖性能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梅山猪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采用PCR-RFLP方法对梅山猪CD14基因-61bp处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部分重要细胞因子(IL-1β、IL-4、IL-6、IL-8、IL-10、IFN-γ、TNF-α和TGF-β1)水平及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进行测定,并分析CD14基因多态性与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梅山猪CD14基因-61bp处经BamHⅠ酶切后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定义为:AA、AG和GG;χ2适合性检验显示,梅山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梅山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初产母猪中,3种基因型间的繁殖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经产母猪中,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断奶窝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D14基因-61bp处多态性对梅山猪进行分子选育时,无论是一般抗病力还是繁殖性能,GG基因型可能均为不利基因型,可以将CD14基因-61bp处作为一个潜在的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系统的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试验检测猪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基因(melanocortin-4 receptor, MC4R)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群体遗传学指标。结果表明:MC4R基因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和申农猪群体内检测出AA基因型、GG基因型和AG基因型,在梅山猪群体内检测出GG基因型和AG基因型。在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群体内A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在长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内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群体遗传学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C4R基因在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群体内PIC值在0.25~0.5之间,表现为中度多态;在长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PIC值小于0.25,表现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梅山猪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采用PCR-RFLP方法对梅山猪CD14基因-61 bp处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部分重要细胞因子(IL-1β、IL-4、IL-6、IL-8、IL-10、IFN-γ、TNF-α和TGF-β1)水平及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进行测定,并分析CD14基因多态性与部分免疫指标和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梅山猪CD14基因-61 bp处经BamHⅠ酶切后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定义为:AA、AG和GG;χ2适合性检验显示,梅山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梅山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在初产母猪中,3种基因型间的繁殖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经产母猪中,AA和AG基因型个体的断奶窝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D14基因-61 bp处多态性对梅山猪进行分子选育时,无论是一般抗病力还是繁殖性能,GG基因型可能均为不利基因型,可以将CD14基因-61 bp处作为一个潜在的遗传标记进行深入系统的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析地方猪种淮南猪抗逆性强的分子机制,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4个猪种(淮南猪、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共计395头)的猪耳组织白细胞抗原(SLA)-DQA基因、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基因)和4型黏蛋白(MUC4)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猪种在SLA-DQA基因座位存在多态性,AA型在4个猪种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为中等多态,其他3个猪种为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大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FUT1基因座位也存在多态性,GG基因型在4个猪种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都是中等多态,长白猪是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大白猪、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MUC4基因座位同样也存在多态性,AA基因型在淮南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AG基因型在杜洛克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和杜洛克猪都是中等多态,大白猪是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大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说明淮南猪在这3个基因上都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更适合用于抗病育种研究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选取山西马身猪、山西白猪、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5个品种共454头,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DECR1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存在多态性,表现出CC、CD、DD三种不同基因型.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山西马身猪外,其余品种都是等位基因D为优势基因;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长白猪、大白猪、山西白猪处于平衡状态,山西马身猪、杜洛克处于非平衡状态;各品种猪的多态信息含量均表现为中度多态,PIC值均在0.3629~0.3748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IGFBP3基因对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及IGFBP3基因型对体长、体高、瘦肉率、活体背膘、肌肉厚度、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100 kg体重日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猪群中均以IGFBP3基因多态杂合子AG基因型占优势,杜洛克猪与长白猪在该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三个品种猪IGFBP3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表现为中度多态。IGFBP3基因的GG基因型对大白猪的体高、瘦肉率的影响较大,对杜洛克猪的瘦肉率、肌肉厚度的影响较大,对长白猪的0~100 kg日增重的影响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GG基因型猪具有体高与瘦肉率较高、生长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IGFBPs)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研究IGFBP3的多态性与猪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及长白猪IGFBP3基因内含子2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且研究了IGFBP3不同基因型对体长、体高、瘦肉率、活体背膘、肌肉厚度、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及100 kg体重日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IGFBP3基因内含子2共417 bp,在3个猪群中有1个A307G多态位点与猪的生长性状有关,并且都是AG基因型占优势,杜洛克与长白猪在该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0);3个品种猪群IGFBP3基因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34~0.37);IGFBP3基因的GG基因型对大白猪的体高(P=0.068)、瘦肉率(P=0.058)的影响较大,对杜洛克猪的瘦肉率(P=0.099)、肌肉厚度(P=0.079)的影响较大,对长白猪的0~100 kg日增重的影响均接近显著水平(P=0.08)。GG基因型猪具有体高、瘦肉率高和生长较快的特点,为以后猪的育种和选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仔猪腹泻和水肿病主要是由肠毒素型大肠杆菌的特定抗原F18的不同血清型引起的。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可作为F18介导的黏附呈敏感性或抗性遗传性状的一个候选基因。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FUT1基因多态性,并检测其在5个猪群体:杜洛克猪(77头)、长白猪(47头)、大白猪(144头)、申农猪(72头)、梅山猪(69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表明,FUT1基因在杜洛克猪、大白猪、申农猪群体内检测出AA、AG和GG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为AA(0.16)、AG(0.40)、GG(0.44);在大白猪群体内基因型频率为AA(0.03)、AG(0.40)、GG(0.57);在申农猪群体内基因型频率为AA(0.01)、AG(0.25)、GG(0.74);在长白猪群体内只检测出AG(0.21)和GG(0.79),没有AA抗病型;在梅山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GG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分析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位点对部分免疫指标的遗传效应,为下一步苏太猪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抗F18大肠杆菌病育种基础群FUT1基因M307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部分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群中576个个体FUT1基因M307位点经Hin6Ⅰ酶切后,产生AA、AG和GG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5、0.609和0.156,抗性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540;群体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AA基因型个体的血红蛋白(HGB)和白细胞计数(WTBC)显著高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的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H/L值)显著低于AG和GG型个体(P0.05),AG和GG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个体与AG和GG型个体间SRBC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初步说明苏太猪F18抗性型群体具有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AA基因型不仅对仔猪断奶后水肿病和腹泻病具有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一般抗病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猪生长性状分子辅助选择标记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效应,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在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和豫南黑猪群体中对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MC4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MC4R的D298N变异位点在4个猪群中均存在多态性,其中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杜洛克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AA基因型(P0.05);在长白猪群体和大白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具有高于AA、AG基因型的趋势,料重比有低于AA、AG基因型,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2.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猪种ESR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皮特兰、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荣昌猪、苏太猪等9个国内外猪种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约克夏猪、二花脸猪、枫泾猪和苏太猪中检测到了AA、AB、BB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中检测到AB、BB 2种基因型,在长白猪、梅山猪、荣昌猪中只检测到了AB基因型.在本研究中不同品种的A、B基因频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在国外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地方猪种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81头梅山猪群体进行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基因292G/A和1168G/A位点的多态性检测,进而分析这2个位点的多态性与部分重要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能否将其作为机体一般抗病力的有效遗传标记。结果发现,LBP基因292G/A MspⅠ酶切位点和1168G/A Bsh1236 Ⅰ酶切位点在梅山猪群体中均可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1168G/A位点PIC值介于0.25~0.5之间,表现为中度多态;292G/A位点PIC值小于0.25,表现为低度多态。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梅山猪LBP基因292G/A位点处,BB基因型个体的IFN-α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5);1168G/A位点处,3种基因型个体之间所检测的免疫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LBP基因292G/A突变对梅山猪的一般抗病力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必要对292G/A的遗传效应开展进一步分析与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猪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遗传变异初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实验采用PCR RFLP方法对 5个瘦肉型猪种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汉普夏猪和皮特兰猪共计 2 5 0头猪的α1 岩藻糖转移酶基因 (FUT1)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中的 5个猪种在该FUT1基因座位存在多态性 ,均分布着三种基因型 (AA ,AG和GG) ,抗性基因型AA分布频率为 0 .0 2 8,易感基因型AG与GG分布频率分别为0 .2 4 4和 0 .72 8。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长白猪与大白猪基因型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 ,与皮特兰猪之间差异显著(P <0 .0 5 ) ,其它猪种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猪种ESR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皮特兰、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荣昌猪、苏太猪等9个国内外猪种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约克夏猪、二花脸猪、枫泾猪和苏太猪中检测到了AA、AB、BB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中检测到AB、BB 2种基因型,在长白猪、梅山猪、荣昌猪中只检测到了AB基因型。在本研究中不同品种的A、B基因频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在国外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地方猪种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松辽黑猪3个品种共447头猪(长白231,大白107,松黑109)的α1_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Hin6Ⅰ-RFLP位点上,3个猪种均存在多态,表现为3种基因型(GG,AG和AA),其频率在3个猪种中分别为长白:0.05、0.47、0.48,大白:0.02、0.35、0.63,松辽黑猪:0.02、0.20、0.78。显然,在3个猪种中,对大肠杆菌F18易感的基因型(GG和AG)均占绝大多数(95%以上)。但A和G的频率在3个品种中有显著差异,松辽黑猪中G的频率(0.88)显著高于大白猪(0.72,P<0.01)和长白猪(0.80,P<0.05),长白猪中G的频率显著(P<0.05)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对三江白猪、东北民猪、长白猪和大白猪A-FABP基因第1内含子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区域内,存在2处多态位点,在Bsu36Ⅰ酶切位点上,4个品种猪均存在多态(基因型CC、CD和DD);而在BsmⅠ酶切位点上,各群体间基因型分布差异较大。东北民猪和三江白猪中,存在EF和FF2种基因型,而长白和大白群体中存在EF和EE2种基因型;在Bsu36Ⅰ位点上,东北民猪PIC=0.2424为低度多态,其余猪种为中度多态;而在BsmⅠ位点上,4个品种猪PIC均为中度多态;长白猪、大白猪、三江白猪和东北民猪IMF最高的基因型组合依次为CC-EE、CC-EE、DD-FF和DD-FF,IMF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1.766、1.968、3.468和4.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