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源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疫病毒是一种变异及进化速度很快的病原,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城疫病毒的4次大流行和疫苗的广泛、大量重复使用,新城疫病毒的宿主范围随之明显扩大,现已向哺乳动物——猪跨进.对猪源新城疫病毒病原学、引发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毒力和基因变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猪源新城疫病毒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猪源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对BHK-21细胞膜的融合作用,采用RT-PCR方法从猪源新城疫病毒JL01株中扩增获得了F蛋白基因,并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猪源新城疫病毒HN基因序列,合成了HN基因,分别将F和HN基因克隆到pKS载体上。又从大肠杆菌BL21(DE3)中扩增得到T7RNA聚合酶基因,将报告基因EGFP与T7RNA聚合酶基因一起定向克隆到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TK上。再将pKS-F、pKS-HN与pSTK-T7-EGFP共转染BHK-21细胞,转染后16h,用Giemsa染液进行染色,可见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该研究证明猪源新城疫病毒JL01株的F和HN蛋白共同作用于BHK-21细胞使细胞膜融合。  相似文献   

3.
猪源新城疫病毒JL01株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在吉林省某猪场发生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达到40%~50%,病死率15%,取其脾、肺、肾等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可见副黏病毒样颗粒,表明其病原可能为某种猪源副黏病毒,命名为JL01株。在对该病毒的的血凝、血凝抑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后,初步确定该种猪副黏病毒为猪源新城疫病毒。病毒回归试验表明,纯化的病毒对猪仍有较强的致死性,并可从死亡猪体内分离到新城疫病毒。该病毒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半数致死量(EID50)分别为55.2 h、1.60和10-7.5/0.1mL,表明该毒株属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在此基础上,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猪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与其它10株NDV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JL01株与B1、LaSota、Clone30等经典的新城疫病毒弱毒株同源性较高(91.5%~98.5%),与ZJ1、Mukteswar等强毒株的同源性较低。F基因氨基酸裂解位点的序列为112G-K-Q-G-R-L117,与弱毒株序列完全相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JL01株属于基因Ⅰ型。因此,本研究所分离到感染猪的新城疫病毒属于基因变异的新城疫病毒弱毒株,但其致病力与强毒株相当。  相似文献   

4.
猪副黏病毒病(porcine paramyxovirus disease)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猪病,包括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及我国出现的猪副黏病毒病(本研究室称之为猪源禽1型副黏病毒病,即猪源新城疫),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本文简单介绍猪副黏病毒病家族各成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2010年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陆良县10个乡镇、县种猪场、华侨农场3424份血清进行了主要传染病血清学检测,包括猪瘟、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口蹄疫、犬狂犬病、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陆良县猪瘟、禽流感和新城疫整体免疫抗体水平较理想;未免疫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疫苗猪群,存在该病抗体阳性结果,说明部分猪场感染过该病。通过主要疫病抗体检测及分析,为陆良县主要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城疫病毒变异、进化与跨种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城疫病毒是一种变异、进化速度很快的病原,近年来新城疫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仅可跨种感染多种水禽,并有跨种感染猪的报道。本文通过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HN基因变异规律分析,探讨了基因变异对新城疫病毒毒力及跨种感染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毕玉海  李志杰  吴昊  丁壮 《猪业科学》2007,24(12):70-72
猪副黏病毒病(porcine paramyxovirus disease)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猪病,包括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及我国出现的猪副黏病毒病(本研究室称之为猪源禽1型副黏病毒病,即猪源新城疫),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本文简单介绍猪副黏病毒病家族各成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胶体金检测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制备的抗鹅副黏病毒(GPMV)JG04株单克隆抗体3A5标记胶体金颗粒,提纯的鸡IgG(抗JG04株GPMV)喷涂在NC膜上,建立检测GPMV的快速夹心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ICS)。该检测卡检测鸡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胚或鸭胚尿囊液和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细胞培养物呈阴性,与鹅副黏病毒、孔雀源新城疫毒株,鸽源新城疫毒株、新城疫La sota株、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尿囊液出现阳性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卡可检出血凝效价为24以上的鹅副黏病毒尿囊液。  相似文献   

9.
从豫北某蛋鸡场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HA试验、HI试验、电镜观察、回归试验确认所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经对分离株MDT、ICPI测定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抗原性变异检测和基因型鉴定,证明为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用新城疫Lasota株和新城疫Ⅶ型毒株制备成新城疫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在河南一些种鸡场和蛋鸡场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应用猪蓝耳病、猪瘟RT-PCR检测试剂盒对疑似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野猪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材料进行病原特征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送检病料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感染,但不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对猪蓝耳病病毒流行株NPS2基因分析表明,野猪源蓝耳病病毒NPS2基因与家猪源同源性达95.2%以上,是存在基因缺失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研究结果说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野猪发病,应采取相应疫苗免疫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1.
鸵鸟新城疫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源新城疫(ND)强毒株F48E9和鸵鸟源新城疫强毒株O-XJ99-12,对不同免疫状态下2~4月龄鸵鸟进行动物试验。动物发病后经剖检、组织切片、病毒分离等方法证实:鸵鸟源和鸡源新域疫病毒(NDV)毒株,经静脉和黏膜感染非免疫鸵鸟,均可引起特征性的鸵鸟ND症状和病变,对鸡胚致病力强的NDV毒株,对非免疫鸵鸟的致病力也强;鸵鸟ND的免疫临界点,HI抗体效价最低为5log2。  相似文献   

12.
从海盐县某鸡场发病鸡群采集的拭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病毒,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与1%鸡血红细胞发生凝集,且这种凝集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同时进行RTPCR检测,结果可扩增出目的条带,进而确定该毒株为鸡源新城疫病毒。根据OIE对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和方法对该病毒进行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易感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测定。结果表明,MDT=55.2 h,ICPI=1.76,ELD50=10-8.3/0.2 m L,最终判定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省7个禽肉厂养禽场的饲养情况,疲劳免疫、消毒隔离措施及疫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各禽肉厂新城疫疫情的流行情况,并对出口的18批次90栋舍540只宰前肉用禽类进行新城疫(NDV)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共从12批次25栋舍87只肉用禽中分离出新城疫病毒,并对其中69株新城疫病毒进行毒力鉴定。均为中等以下毒力,来分离出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种鸡场禽流感和新城疫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本试验对父母代种鸡和出壳当日蛋雏鸡进行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检测以及对1、8、15、22及29日龄蛋雏鸡进行禽流感H5、H9亚型和新城疫母源抗体跟踪检测。结果表明,父母代种鸡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较高,且通过卵黄传递给蛋雏鸡,使其产生较高的母源抗体抵抗病毒侵袭。同时发现蛋雏鸡在出壳当日禽流感和新城疫母源抗体水平最高,均达到6log2以上,且群体抗体合格率均达90%以上,随后母源抗体逐渐下降,在15日龄时禽流感H5亚型和新城疫母源抗体下降到抗体保护水平以下,22日龄时禽流感H9亚型母源抗体也已下降到抗体保护水平以下,因此在15日龄时进行禽流感H5亚型和新城疫首免,在22日龄时进行禽流感H9亚型首免,可以有效降低禽流感H5和H9亚型和新城疫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猪源副粘病毒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GenBank发表的相关猪源副粘病毒和禽源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本研究室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JL-1株F基因进行探索性扩增、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扩增H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F、HN基因序列,对该病毒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出了JL-1株F、HN基因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其与猪源副粘病毒病家族其他成员即蓝眼病病毒、尼帕病毒、梅那哥病毒同源性很低,与禽副粘病毒1型(APMV-1)具有高度同源性。初步确定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为禽副粘病毒1型。  相似文献   

16.
对来自吉林地区疑似新城疫感染死亡的不同禽源(鸡、鸭、鹅、鸽)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分析其主要基因序列,测定其毒力及对雏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出的4株病毒均为新城疫病毒(NDV),F蛋白裂解位点处序列均为112 R-R-Q-K-R-F117,与典型强毒株一致,且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为98.4%~99.8%,均属Ⅱ类Ⅶd型新城疫强毒。毒力测定和对雏鸡的致病性试验,亦证明这4株NDV分离株为强毒株,且毒力差异不显著。由此推测,近年来吉林省流行的NDV以Ⅱ类Ⅶd型为主。短期内,NDV在不同禽源宿主间的种间传播对病毒的毒力和变异没有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世纪50年代消灭了牛瘟是值得骄傲的,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蹄疫、猪瘟、羊布氏杆菌病、牛结核和新城疫等老疫病长期持续流行,又出现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不同动物多种亚型的口蹄疫等,且流行面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8.
猪源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猪源新城疫病毒(NDV)SP13株的HN基因进行了扩增与克隆,测定出H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现其包含一个173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含577个氨基酸的HN蛋白,该蛋白有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12个Cys残基。通过比较分析表明SP13的HN基因与LaSota、Clone30和源自印度鹦鹉的NDV毒株有着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9.
新城疫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新城疫病毒(NDV)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致病本质、复制机理以及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获得NDV的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以NDV作载体,将报告基因、功能基因包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及流感病毒HA基因等插入NDV基因组的不同位置构建重组新城疫病毒,并对外源基因进行成功表达的研究进展。同时对DNV作为新的疫苗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及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0.
新城疫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一般是接种SPF鸡胚分离病原,通过血凝抑制性实验(HI)或者快速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RRT-PCR)来进行确诊。众所周知,新城疫病毒可在鸡胚的尿囊腔内复制繁殖,而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取决于病毒毒力的强弱。血凝抑制试验(HI)常被用来判断一种未知病毒是否属于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试验可进一步对新城疫病毒进行分型。当没有唯一的单克隆抗体来确定新城疫病毒的毒性时,可用一组单克隆抗体来区分病毒的差异,例如,可以从PPMV-1中区分出低毒力的新城疫病毒。此外,单克隆抗体试验对于快速鉴定Ⅰ型新城疫病毒的效果并不佳,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已经过改良并适用于识别Ⅱ型新城疫病毒,但并不能识别Ⅰ型新城疫病毒。由于单克隆抗体直接作用于单一特异的抗原表位,因此它们检测不同病毒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而其他血清学的方法,如ELISA也常用于实验室诊断,以用来评估疫苗接种后的抗体反应。不过,这对于疾病的监测和诊断方面的价值非常有限,主要因为家禽使用疫苗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