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区奶牛舍的温热环境是否满足奶牛生产需要,试验对内蒙古西部农牧交错区一种大型双坡式奶牛舍内外夏冬两季空气温热环境指标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所测奶牛舍夏季中午时段舍内温度较高,其他时间温热环境基本适宜;冬季舍内温度偏低。说明所监测奶牛舍夏季时温热环境基本满足奶牛生产需要,而冬季则应加强牛舍的封闭性以保证舍内温度。  相似文献   

2.
在奶牛的饲养管理中,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奶牛饲养管理各环节中的温度要求介绍如下,以供奶牛饲养者参考。1牛舍温度奶牛舍应能保温隔热。牛舍内的温度应满足奶  相似文献   

3.
流通空气:奶牛舍中含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浓度过大、作用时间过长,易引起牛体体质变差,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升高等病症。所以应在奶牛舍内安装通风换气设备。  相似文献   

4.
(上接 2 0 0 4年第 1期 76页 )第十讲 奶源管理1 个体奶农1.1 做好牛只、牛舍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牛只、牛舍的清洁卫生 ,提倡牛舍硬圈饲养 ,及时清除牛粪尿 ,更换铺填稻草或木悄 ,给牛创造舒适、松软、干燥、卫生的居住环境 ,有利于牛只的健康 ,同时又可以减少环境对原料奶的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会影响牛只的健康和原料奶的风味 ,给养牛户带来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牛舍空气中的含菌量通常为每立方米 5 0~ 10 0万个 ,卫生条件差的可达数百上千万上 ;其中主要是芽胞杆菌和球菌 ,其次为霉菌和酵母菌等。应建立牛舍、场地的清扫消毒制度。1…  相似文献   

5.
在华南地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奶牛舍,其中以敞开式奶牛舍最为常见。文章以某奶牛场的有窗式奶牛舍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有窗式奶牛舍能够有效地使空气形成对流,阻挡紫外线的进入,显著降低了室内温度和温湿指数,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夏季奶牛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6.
农户饲养奶牛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牛舍选建1.1舍饲奶牛的畜舍建筑,必须符合奶牛的生理特点和生产特点。奶牛舍址应选建在地质结构好、地势高、干燥、向阳、通风、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周围无工业“三废”和环境污染的地方。奶牛的散热机能不够发达(汗腺少、血供量微),因此,其耐热力低于耐寒力,故牛舍应该是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方位选择上应尽力保证阳光照进牛舍内,牛舍朝向要避开西、北方向和山口,以朝南或东南方向为佳。1.2奶牛躯体大,食量大,生产性能高。牛尿及粪便通道、饲料通道应有适当的宽度,以便牛只休息和饲养人员工作。1.3奶牛舍相当于生产牛奶的工厂,牛…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高寒地区奶牛舍和犊牛舍冬季有害气体的含量变化,选取河北省坝上高原具有代表性的3种奶牛舍和4种犊牛舍,检测冬季不同时间段牛舍内外空气中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结果显示,不设舍外运动场的奶牛舍中CO2含量极显著高于带舍外运动场的奶牛舍(P < 0.01),且晚上CO2含量高于早上和中午,最高达4 481.7 mg/m3(奶牛舍1)。所有犊牛舍CO2含量均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的规律性,所有奶牛舍和犊牛舍内CO2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净道或运动场(P < 0.01;P < 0.05)。3种奶牛舍19:00后NH3含量出现急剧升高的趋势。奶牛舍3只检测到低浓度的NH3,波动范围为0~0.36 mg/m3,犊牛舍的NH3含量介于0.71~5.28 mg/m3。综上所述,奶牛舍和犊牛舍有害气体含量与牛舍建筑类型和结构相关,密闭性好的牛舍CO2和NH3含量均较高,甚至出现CO2含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为降低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寒冷地区应在考虑牛舍保温设计的同时,兼顾通风换气的设计,以改善牛舍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9.
奶牛舍空气颗粒物危害、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奶牛舍颗粒物对动物、工作人员及周边地区的危害和污染逐渐得到重视。相较于其他畜禽舍,以自然通风方式为主的奶牛舍在规模化饲养过程中势必产生和排放更多的颗粒物,导致更大的环境风险。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对于奶牛舍颗粒物的相关监测结果,在阐述了奶牛舍颗粒物对奶牛、工作人员、周边地区的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奶牛舍颗粒物的浓度和排放水平、颗粒物与臭气、微生物的耦合和扩散特征,分析了奶牛舍颗粒物特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奶牛场颗粒物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为系统开展规模化奶牛场颗粒物研究、制定颗粒物排放清单和环保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个体奶农 1.1做好牛只、牛舍环境的清洁卫生 保持牛只、牛舍的清洁卫生.提倡牛舍硬圈饲养,及时清除牛粪尿.更换铺填稻草或木悄,给牛创造舒适、松软、干燥、卫生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牛只的健康,同时又可以减少环境对原料奶的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会影响牛只的健康和原料奶的风味,给养牛户带来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牛舍空气中的含菌量  相似文献   

11.
1奶牛舍的建筑要求 奶牛舍建筑的总体要求为:牛舍要坐北朝南,并以南偏东15度为好,但均应依当地地势和主风向等因素而定。跨度一般为12m以内,净高3.5m,牛舍面积一般按每头5m。考虑,运动场按每头牛20m。考虑,环境要求牛舍内应干燥,夏季能隔热,冬季能保温。并应有一定数量的门窗和通风口,以满足牛只进出,牛舍采光和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12.
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一些非遗传因素影响,如季节、胎次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下(全控温牛舍和传统开放式牛舍)产犊季节、泌乳季节、胎次对湖北地区荷斯坦牛产奶性能的影响,旨在为湖北荷斯坦牛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从湖北地区两个规模化奶牛场中共收集38 220组数据,包括4 970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体细胞数(SCC)、乳蛋白率、乳脂率等。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产犊季节、泌乳季节及胎次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头胎牛的SCC最低,随着胎次的上升,SCC呈现上升趋势;第2~4胎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均较高,第二胎奶牛的奶品质最好;春、秋季产犊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均较高,春、夏季产犊乳品质较好,但夏季产犊乳中SCC数较高;奶牛在春季日产奶量均最高,夏季较低且乳中SCC数最高,奶牛在冬季乳脂率、乳蛋白率最高。但全控温牛舍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乳脂率均显著高于开放式牛舍,乳中体细胞数远低于开放式牛舍。  相似文献   

13.
<正>1及时整修栏舍、奶厅等被毁设施.进入11月中旬,河北省等地突降大到暴雪,特别是石家庄地区,不少奶牛养殖场牛舍、奶厅因积雪太重,设施被毁。出现情况的牛场,应及时整修栏舍、奶厅等被毁设施,确保奶牛有安全的住处,有挤奶的地方,避免造成更大  相似文献   

14.
原料奶的卫生指标一直是乳品厂和奶牛场关注的焦点.影响原料奶卫生指标的污染源主要是挤奶过程、牛乳房及牛舍环境.规范挤奶程序、改进牛舍环境、保证挤奶设备正常与清洁是奶牛场提高原料奶卫生指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体细胞数的影响,该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江苏省A牧场散放式牛舍1 111头荷斯坦牛和B牧场发酵床牛舍886头荷斯坦牛的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和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日均产奶量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1);散放式牛舍荷斯坦牛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发酵床牛舍(P0.01);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第1胎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5),泌乳后期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1);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3胎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显著低于散放式牛舍(P0.05)。研究表明,使用发酵床牛舍可以提高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乳蛋白率,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和乳脂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夏季奶牛处于热应激的程度及热应激导致奶损失的情况,试验采用实测2013年7月中旬山西省三个规模化牛场各一栋代表性牛舍的四个位置早、中、晚的温度、湿度和收集牛场2013年DHI数据与牛场所在或周边城市气象信息,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湿度指数(THI)的差异,并粗略估计牛群夏季热应激奶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牛舍THI在中午(11:00—13:00)和晚上(18:00—20:00)时间段显著高于早晨(06:00—07:00),且多数时间段THI超过72,部分时间段THI超过76;在多数时间内,牛舍中间位置THI高于两边位置,且在中午时间段THI大多超过72;当地7,8月份THI接近或超过72时,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开始降低,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群体平均日产奶量约下降0.39 kg以上,且产奶量降低趋势有延迟到9月份的现象。说明夏季山西奶牛确实受到轻度热应激影响,养殖中尤其应针对牛舍重点位置在重点时间段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减少因热应激带来的奶损失。  相似文献   

17.
对奶牛舍空气环境因素进行为期1年的检测,结合相应时期舍内奶牛乳腺炎发病状况,确定了奶牛舍空气环境因素与乳腺炎发病率的相关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与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粉尘数量等各空气环境因素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397,0.311,-0.297和0.702,其中与温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粉尘数量有显著的正相关(0.010.05),温度和粉尘数量是影响奶牛乳腺炎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由奶牛舍空气环境因素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为工作中预测、预防乳腺炎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纽约州Sprucehaven牧场及研究中心共对4个牛舍进行一项现场研究,每个受试牛舍约有100头奶牛。其中,两个牛舍各饲养近100头头胎奶牛(具有相同的饲养条件):一个牛舍使用利拉伐旋转式牛体刷(以下简称"牛体刷"),另一个为不使用牛体刷的对照牛舍。第二组的两个牛舍各饲养近100头二胎(含)以上奶牛(具有相同的饲养条件):一个牛舍配备两个牛体刷,另一个则为不使用牛体刷的对照牛舍。在此项研究中,收集了牛体刷使用日之前约三个月的日产奶量数据,以及使用日之后六个月的日产奶量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混合模型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胎奶牛的日产奶量约增加3.5%(1kg),而头胎或多胎(>2)奶牛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收集了研究之前和研究期间的临床型乳房炎数据。这些受试牛舍在使用牛体刷之前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并无差异,但使用牛体刷后,牛舍中二胎(含)以上奶牛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下降了34%(P<0.05)。在饲养头胎奶牛的两个牛舍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无差异。综上所述,牛体刷的安装对日产奶量产生了两种结果:一种是无明显变化(出现在头胎和三胎(含)以上奶牛中),另一种是日产奶量增加约3.5%(1kg)。此外,在安装牛体刷的饲养二胎(含)以上奶牛的牛舍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了解河北北部山区春、秋季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的空气质量,试验选取该地区3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奶牛舍,对春、秋季节奶牛舍内、外空气中CO_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春、秋季节3种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的CO_2含量排序为:有窗密闭式(舍2)半开放式(舍3)无窗密闭式(舍1),其中在春季早、晚和秋季晚有窗密闭舍舍内0.6,1.2 m处CO_2含量均超出国家标准。舍内不同空间高度处的CO_2含量表现为上低下高的分布规律,春、秋季节各舍晚上不同高度处的CO_2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空气中的CO_2含量均高于舍外,而舍外运动场与场中CO_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10):51-54
旨在比较夏季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外气载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选择3种建筑类型的奶牛舍,采用定点采样和平板计数法对舍内、运动场、净道以及场外上风向和下风向处的气载微生物进行同期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时间段牛舍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气载细菌和真菌总数范围分别为1.7×103~6.9×103和175~483 cfu/m3,通风好的牛舍细菌和真菌总数均较低,且一天中中午的细菌和真菌总数最高。此外,舍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净道和运动场(P0.05),但舍内真菌总数与净道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仅显著高于运动场;多数牛场外下风向5~50 m处的细菌和真菌总数显著高于上风向处(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环境改善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