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石漠化问题就是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六盘水市位于石漠化地区,而且深受石漠化问题的困扰。六盘水市石漠化占全市喀斯特总面积的56.22%,即石漠化面积已经超过喀斯特区域的一半,这意味着六盘水市石漠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六盘水市石漠化的成功治理模式,值得推广,如种植"红心猕猴桃模式"、"杨梅模式"、"茶叶模式"等,这些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的治理。为了进一步推进石漠化的治理,提出了在治理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针对性与综合性,综合所有治理措施,落实每一个治理区域,以避免普遍性、盲目性和单一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人地矛盾系统协调理论,以喀斯特流域为单元,以参与型农村社区发展为依托,以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生态环境与改变传统的落后农业生产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针对石漠化环境人地系统缺水、缺土、缺林与贫困的核心问题,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并在贵州花江峡谷区进行示范。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经济林草种植和庭院养殖为主要链环结构的农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即“椒(庭园种植)-猪(庭院养殖)-沼(家庭能源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得出石漠化环境是能够治理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植物防护技术是主要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途径。本研究在实施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以及总结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主要的植物防护技术,包括防治水土流失植物选择和种植技术、不同强度石漠化环境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裸露边坡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赵书学 《防护林科技》2008,(1):32-33,75
石林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我国著名风景胜地,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土地石漠化较明显。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石林县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生产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石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危害、驱动因子和时空演化等方面,对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治理效果研究较少。列举了常用的生态治理模式:苔藓侵蚀成土、牧草保土、植被根系固土、植物群落抑制。提出政策体系不断改善、注重标本兼治等石漠化治理保障,并针对今后治理与防治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石漠化问题严重,贫困发生率较高。对贵州省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修复模式、以林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模式、小流域农林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恢复模式及喀斯特生态旅游模式进行研究,提出重点关注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问题,适度发展相关林产业,采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治理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肇庆七星岩景区为例,研究就此类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并提出“喀斯特类石漠化”概念。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层次分析法分析七星岩的类石漠化程度,进一步利用景观特征分析法探究不同类石漠化程度下的景观特征。肇庆七星岩喀斯特类石漠化总体程度较轻,但景观异质性明显。类石漠化程度不同的片区交错分布且所体现出的景观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形成富有特色的整体景观。肇庆七星岩景区的喀斯特类石漠化虽然在生态上呈现负面意义,但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景观资源形成上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江峡谷示范区主要经济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野外调查与初步鉴定整理,花江峡谷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花椒病虫害26种,金银花病虫害3种,石榴病虫害10种,砂仁病虫害1种,葡萄病虫害3种,对主要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尹一帆  唐岱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81-83,12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加剧,创建喀斯特植物园不仅能进行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资源的研究,而且对城市生态建设、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有着实际意义.文中对喀斯特植物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创建云南石林喀斯特植物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喀斯特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提出注重综合功能、突出主题特色、打造科艺结合的植物园景观等构思,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精准扶贫—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扶贫工程的需要,结合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建设情况,发展构树产业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综述了构树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以及其生态修复的机理,概述了构树资源利用价值及相关生态产业,简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发构树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构建"以树养畜、以畜治石"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科研机构+构树+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构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是实现构树技术转移和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乡土构树树种饲料化、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进一步推动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的自然条件,结合该区土地利用方式、村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古楼石漠化的现状、形成原因与发展演化过程。参照筠连县春风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一种适合筠连县古楼岩溶石质山区治理石漠化的新模式,以期为南方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西岩溶地区土地分布现状,分析岩溶土地的分布特点,提出林草植被恢复、后续产业开发、喀斯特特色旅游、生态搬迁与培训等4种石漠化土地治理模式,总结石漠化土地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当前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县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41101.7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73.32%,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分析该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现状、主要危害以及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合理进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和生态补偿渠道;加快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等生态修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危害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区域经济的贫困,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互相交织,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岩溶地区的生态安全,阻碍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有关石漠化文献的分析和现场调查,分析百色市石漠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不同模式,并提出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形势,提出了石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从组织与法制保障、防治范围与力度、防治综合技术措施、绿色发展与扶贫攻坚、科技支撑、筹融资、人地矛盾、监测与预警体制等方面制订了防治对策和措施,为国家与各地制订石漠化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