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总结山区一季杂交中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影响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防治稻飞虱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
3.
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著,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著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著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著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著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代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 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 630、1 615头/百丛,但主害代均为第4代和第5代,始见日与主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代、5代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害.  相似文献   

6.
花生内生菌的种群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1994-1997年,先后从山东省主要花生产区监沂、烟台等地采集约1000株不同类型的花生无病 ,进行了植株内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生的内生菌都表细菌和真菌,未分离到放线菌和酵母菌,细菌以芽孢杆菌(Bacillusspp.)黄单孢菌(Xanthomonasspp.)和欧文氏菌(Erwiniaspp.)为优势种群。其中芽孢杆菌属以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蜡样芽孢杆  相似文献   

7.
利用历年稻飞虱田间定时观测密度资料,建立多个白背稻虱、褐稻虱和混合种群密度的积分自回归中长期数量预测模型,选择其中优秀模型参加实际运用效果很好。模型不仅生物学意义明显,而且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均在一级以内,预报应验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8.
稻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属远距离迁飞害虫.近10余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普遍推广,稻飞虱严重发生的频次提高,仅1989年至2003年间,中等偏重以上严重发生的年份就有10 a,占发生年份的66.67%,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研究其种群消长规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境中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菊酯类农药对水稻螟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引起稻飞虱的更大发生。作者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及对稻飞虱高效的噻嗪酮等杀虫剂和对稻飞虱不同抗感水平的水稻品种组成不同的化学、品种环境,系统观察稻飞虱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农药,稻飞虱种群增长量不一样。同一农药,不同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亦不同。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用到感虫品种上,有利因子重叠,稻飞虱的发生量最大;用到中抗品种上,有利因子与不利因子重叠,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先将溴氰菊酯喷洒到感虫品种上,10天后再用噻嗪酮,两个有利因子重叠后再加一不利因子,仍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广西南宁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特点,分析了2010-2020年南宁市稻飞虱的灯诱及田间发生情况.研究发现,近11年南宁市稻飞虱的发生面积及灯下虫量逐年减少,并呈现出始见日后移、早期迁入虫量波动大,主害代田间虫量减少、二代和三代虫量较高,灯诱峰次减少等特点.分析认为以上特点与迁入虫源降落点及当地气候条件有关,并提出及时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一季中稻新品种在洪湖市不同播种期产量表现,设5月1日、5月15日、5月30日与6月15日4个播种期处理。结果表明:5月1日处理产量为690.0kg/667m2,开花期天气气温持续达38℃以上,结实率仍有79.4%。6月15日处理产量为709.8kg/667m2,达到播种期范围最高产量水平,高产主要原因一是适时收割,避开了10月14日后降雨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二是增加防鸟措施,减少了秧苗损失,有效穗为20.9万/667m2。5月30日处理产量最低为667.3kg/667m2,主要原因一是9月20日大风降雨天气,正值水稻收产前,二是8月21-28日抽穗期其中4d低温阴雨,低温在22.4-25.1℃,8月23日降雨达了80.8mm,影响了水稻结实率、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3.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4.
1992年5月、6月、8月至10月,1993年9月、10月对新疆棕熊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1)分布和密度:指名亚种Ursus arctos arctos:阿尔泰山(一级密度区),密度为5.5~7头/1000km^2;天山亚种U.a.isabellinas: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二级密度区),密度为3.4~4.5头/1000km^2;青藏亚种U.a.prainosus: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于2014—2018年通过灯光诱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以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和泸州市叙永县稻区为代表对川东稻区稻飞虱种群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川东稻区稻飞虱优势种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灯诱条件下川东南稻区叙永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上中旬,川东北稻区达川区和大竹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底至6月上中旬;高峰期均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2014—2018年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田间发生最严重的年份分别为2018、2014和2018年,该年田间发生总量分别为29 946、15 353和35 607头/百丛。川东南稻区稻飞虱为害中若虫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成虫发生为害持续时间长;在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年份,成虫的田间发生量分别达到4 583、5 452和16 870头/百丛。川东稻区稻飞虱整体上在2014年和2017—2018年间发生较重,且川东南稻区害虫发生较川东北稻区更严重。表明四川省东部3个稻区稻飞虱的发生量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且优势种为白背飞虱,其成虫持续为害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18.
王志明 《植物保护》1991,17(4):26-27
高粱是四川酿酒的主要原料,8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酒的发展,急待提高高粱的品质和产量,高粱穗部害虫已成为生产上受到重视的问题。在高粱主产区,粟穗螟(Mampava bipunctella Ragonot)和桃蛀野螟(Dichocrocis Punetiferalis Guenée)是高粱穗部害虫的主要虫种,其次有高粱花翅小卷蛾(Lobesia aeoiopa Meyrick)、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 Meyrick)等。为进一步提高测报水平,正确地指导防治,作者分析了高粱穗部主要害虫的种群变动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瓮安县农区鼠害种类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瓮安县农区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4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3.10%;黑线姬鼠为农田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教的91.99%、92.07%。平均占总鼠数的92.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3—5月和8—9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因此。褐家鼠、黑线姬鼠应列为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是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融水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端,柳州市北面,地理座标是北纬25^。25′,东经109^。12′。全县水田15973ha,占全县耕地面积49.56%,共辖20个乡镇,其中山区乡镇17个,占总乡镇的85%。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原区年平均降雨量1745.5mm,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194.6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