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相似文献   

2.
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鲫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240尾体重为(16.0±1.2)g的鲫鱼苗,按照单因素随机分组原则分成4个处理组,依次饲喂蛋白质含量为30%、31%、32%、33%的饲料;预试验7d;正式试验60d。结果显示:32%组的增重率显著的高于30%组、31%组和33%组(P<0.05);32%组和33%组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组和31%组(P<0.05),32%组的特定生长率虽然高于33%组,但是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32%的饵料系数极显著的低于30%组和31%组(P<0.01),显著的低于33%组(P<0.05)。  相似文献   

3.
分别在拥挤胁迫后第3、10、20、30天对鲫鱼(Carassiusauratus)血液皮质醇水平和血液溶菌酶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在每次采集血样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进行人工感染以评估鱼体抵抗力。结果显示,血液皮质醇水平在胁迫后几天内显著升高(P<0.005),随后虽有所下降,但至第30天高密度组仍保持较高水平(216.32±11.91)ng/mL。实验初期,血液溶菌酶水平小幅升高,但经过长时间的拥挤后,高密度组血液溶菌酶活性受到极大抑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攻毒后的死亡率与胁迫时间成正相关,在最后一次采样期,高密度组死亡率高达58.3%,而同期对照组仅为16.7%,两者具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表明,经过拥挤胁迫后,鲫鱼血液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水平均发生了变化,短期内,两者成正相关,而长期胁迫则表现为负相关。另外,拥挤胁迫也引起了鱼体抵抗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拥挤胁迫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文博 《水产学报》2004,28(2):139-144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放养密度和放养时间构建组间差异,模拟养殖过程中草鱼所面临的拥挤胁迫。胁迫第7、14、30、60d后采样测量免疫指标。结果表明,高密度组(80g·L-1)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后开始升高,并于14d时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呈倒"U"型趋势。血清杀菌活性随放养密度的剧增而锐减(P<0.005)。白细胞比容在各组间未显示明显差异。而在30d和60d所测的高密度组草鱼的头肾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显示,高密度组低于对照组(P<0.05)。60d后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实验,高密度组死亡率高达75.0%,中密度组也达到了63.6%,而对照组只有25.0%。同期所测的脾脏脏器系数显示无论高密度组还是中密度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经解剖和正常鱼对比,发现其脾脏已明显萎缩。各实验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在胁迫初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至实验后期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鲫鱼在肝胰脏抗氧化酶活性、肝胰脏铜含量和血液红细胞微核等不同层面对铜胁迫的响应和甘草的解毒功能。试验分3组,自来水对照组、水中加硫酸铜组、加铜和甘草组,连续处理7d。结果表明,处理2、3、4d时,加铜组中鲫鱼肝脏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来水对照组,随时间延长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却逐渐下降。加入甘草后,鲫鱼肝脏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加铜组。处理4、7d时加铜和甘草组中鲫鱼肝脏铜含量分别为13.08 mg/kg、14.96 mg/kg ,高于加铜组的10.83 mg/kg、11.64 mg/kg。处理7 d时,加铜和甘草组中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为3.17%低于加铜组的4.17%,这说明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相似文献   

6.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 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 本研究对 1 龄黄条鰤 [(565.83±70.22) g]开展为期 60 d 的养殖实验, 共设置 10 尾/m3 (低密度组)、20 尾/m3 (中密度组)和 30 尾/m3 (高密度组) 3 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 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在第 60 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 在 3 个密度组中, 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显著高于 30 d 的数值(P<0.05), 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与 30 d 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低于 30 d 的数值,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 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 30 d 和 60 d 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 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 30 d 和 60 d 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 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 中密度(20 尾/m3 )是 1 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 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将四种复方中药(分别编号为AB、AH、CD、IV)和黄芪多糖(APS)作为添加剂添加入基础料饲料中,连续饲喂1龄鲫鱼45d,于第45d及第60d分别采样,测定鱼体重和肝脏、脾脏、肾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研究中药复方对鲫鱼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45d时称量体重,复方AH、复方AB两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种中药复方组,饲喂60d对照组及所有中药组增重率均无显著差距。投喂45d,方剂AB显著降低鲫鱼肝脏、肾脏中NO的含量,五种中药方剂均能提高鲫鱼脾脏中NO含量。AH、AB、IV、APS四种方剂饲喂的鲫鱼肝脏中NO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投喂60天,五种中药方剂饲喂的鲫鱼脾脏中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除IV外,均差异显著。肝脏中NOS含量各组无显著差异,脾脏中IV组TNOS含量最高,APS组iNOS含量最高。肾脏中APS方剂组的iN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魏国  钟肖 《畜禽业》2009,(8):14-17
将75只1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蛋鸡随机均分为地塞米松高剂量组(12.5mg/mL)、低剂量组(6.25mg/mL)和阴性对照组,同时进行了鸡新城疫免疫接种;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35d随机取5只心脏采血后分离血清,检测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同时摘取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并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表明,试验组的ND抗体效价与免疫器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5.2~28.2℃下,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体质量120.65±1.57g)饲养于底面积为0.75m2的圆形水族内(30尾/箱),用黑塑料布遮光,研究了4种光照周期(0L/24D,6L/18D,18L/6D,24L/0D)对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8 d的饲养结果表明:光照周期为6L/18D时,饲料系数最低、增重率和净增重最大;光照周期为18L/6D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而在24L/0D光照周期下,肝脏中SOD比活力最高,在四种光照周期下,脾脏、肾脏SOD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光照周期为6L/18D时,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6L/18D组鱼脾脏中CAT比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肾脏中CAT的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清、脾脏和肾脏,6L/18D组鱼肝脏中(GSH含量显著高于0L/24D组和24L/0D组(P<0.05);6L/18D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脏中0L/24D组MDA含量最低,18L/6D组MDA含量显著高于0L/24D组(P<0.05),6L/18D组鱼脾脏、肾脏中MDA含量最低。光照周期为6L/18D时最适合半滑舌鳎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下硫化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亲体卵巢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体初始体质量为(80.228±6.270)g。实验采用2×3因子设计,设置pH 6.5条件下的3个硫化物浓度组LS1(0.1 mg/L)、MS1(0.33 mg/L)和HS1(1.0 mg/L),以及pH 8.5下的3个硫化物浓度组LS2(0.1 mg/L)、MS2(0.33 mg/L)和HS2(1.0 mg/L),共6个处理组;另设一个不添加硫化物的对照组CTR(自然pH值为7.5),设2个平行处理,分别在实验后第10天、20天和30天取样,以性腺指数(GSI)、卵巢卵黄磷蛋白(Lv)含量、卵巢Lv总含量和卵巢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评判指标,研究了硫化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亲体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各处理组的GSI在30 d时均低于对照组,其中H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各取样时间点,所有处理组蟹卵巢的Lv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MS和HS组在前20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这种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至暴露结束时仅HS1组蟹的卵巢Lv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蟹的卵巢Lv总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且这种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第10天时仅HS1组的Lv总量显著降低,而时间延长至30 d后,各处理组Lv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为,慢性硫化物胁迫会抑制中华绒螯蟹雌体的卵巢发育,相比之下,弱酸条件下水体中硫化物的毒性作用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1.
选取初始体质量(73.81±9.02)g的雄性吉富罗非鱼(GIFFOreochromisniloticus),分别投喂含100%鱼油(A)、50%葵花籽油+50%鱼油(B)和100%葵花籽油(C)的饲料,每种饲料设置2个流速运动水平(0BL·s-1、1.5BL·s-1)(BL,体长),共6个试验组合(0A、1.5A、0B、1.5B、0C、1.5C),饲养42d后测定试验鱼生长和体成分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合吉富罗非鱼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5B组合的特定生长率(4.96±0.02)%·d-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合(P〈0.05)。逆流运动后红肌和白肌蛋白质含量分别最高增加10.25%和7.74%(P〈0.05)。逆流运动对全鱼和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B组和c组鱼体红肌PUFA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葵花籽油替代鱼油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和体成分没有显著影响,而逆流运动能够显著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5月中下旬繁殖季节,用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卵子分别与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方正银鲫♀×麦穗鱼♂,简称FM)、方正银鲫(方正银鲫♀×方正银鲫♂,FF)和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方正银鲫♀×荷包红鲤♂,FH)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出的仔鱼在网箱中饲养,测定和统计各组子代的存活率、绝对增重率和性比等。结果表明:FF子代的成活率(91.15±1.78%)极显著地高于FM(87.50±2.13%)和FH(85.00±1.04%)(P〈0.01),FM和F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M(20.17±4.33 g)、FH(23.13±3.58 g)子代的出池体质量显著高于FF(18.90±3.82 g)(P〈0.05),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子代,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组内、性别间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FM(99%)、FF(73%)和FH(99%)子代的雌性百分比明显偏向雌性(P〈0.01),且组间差异极显著,异源精子受精后子代中雌鱼比例明显增高(P〈0.01)。本研究结果证明:银鲫生长性状中存在"异精效应",异源精子对子代的存活率和性别比例有显著影响,对生产中积极利用异源精子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受精后24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量光合细菌对糙海参苗期生长、成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L^-1)添加量分别是0m L(组1,对照组)、50m L(组2)、100m L(组3)和150m L(组4),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10^4尾幼体于室内水泥池(5m×3 m×1.5m)中,试验周期为41 d。结果表明,添加光合细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质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体质量和成活率又明显优于组2(P〈0.05),组3和组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光合细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组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蛋白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组2(P〈0.05),淀粉酶活性在3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第10天后,各试验组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0天后,各试验组化学需氧量(COD)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磷(TP)的差异不大(P〉0.05)。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糙海参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改良育苗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4.
将初始体重为(580.9±44.65)g的大菱鲆成鱼按照低密度A组14.30 kg/m2、中密度B组20.49 kg/m2、高密度C组31.32 kg/m2的标准分为3个不同养殖密度组,并放养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120 d,同时对大菱鲆成活率、体重差异、饵料系数、溶菌酶水平及养殖水体中总氨氮(TAN)、亚硝酸氮(NO2--N)、COD浓度的变化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实验结束时A、B、C三组大菱鲆养殖密度分别达到30.09、41.30、60.07 kg/m2,各实验组成活率都在95%以上。大菱鲆养殖密度对增重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前期,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体重差异度出现显著变化(P0.01)。大菱鲆A、B、C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0.73、0.75、0.82,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研究开始第5天,高密度组大菱鲆溶菌酶水平升高,20 d后血液溶菌酶水平逐渐降低,40 d之后显著低于低密度组。研究期间系统运行稳定,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不同密度对系统各项水质指标总氨氮(TAN)、亚硝酸氮(NO2--N)、COD浓度的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各项水质指标显著升高,但高密度组各项水质指标均未超过渔业水质标准所规定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制w(肌醇)为350mg·kg^-1、458mg·kg^-1、507mg·kg^-1、720mg·kg^-1和1050mg·kg^-1的5种饲料,投喂初始质量为(8.30±0.11)g的卵形鲳鲹(Traehinotus ovatus)56d,评估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摄食w(肌醇)为720mg·kg^-1的饲料组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脏体比不受肌醇的影响;458mg·kg^-1、507mg·kg^-1和720mg·kg^-1 3个饲料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350mg·kg^-1和1050mg·kg^-1 2个饲料组(P〈0.05);507mg·kg^-1 饲料组全鱼的水分显著高于720mg·kg^-1 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脂肪显著低于720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粗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血糖浓度先升高后下降,720mg·kg^-1饲料组血糖浓度最高,显著高于350mg·kg^-1和458mg·kg^-1饲料组(P〈0.05);507mg·kg^-1饲料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1050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添加肌醇能显著降低血液甘油三酯浓度,但对血液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9℃~13℃下,将平均体质量0.745±0.3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随机投放到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内,每箱10头,共分为五组,每组3个平行,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投喂每kg添加0.5 mg蛋氨酸硒的饲料:第1、2、3、4组分别间隔0、5、10和15 d投喂一次,第5组投喂不含硒的饲料(对照组)。60d的饲养结果表明:间歇投喂含硒饲料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每隔5 d投喂一次含硒饲料的刺参体腔液中SOD活力(78.34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谷胱甘肽的浓度(2.87×10-5mol/L)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连续投喂含硒饲料的仿刺参体内的酸、碱磷酸酶活性(2.42U/ml,5.76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建议在生产中宜每日或最多间隔5 d投喂含硒饲料。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2.5±2.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玻璃钢桶内进行了56 d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研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B)、1.25%(C)、2.0%(D)的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D组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C组和D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吞噬活性、肠道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体腔液呼吸爆发活性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的AKP、LZM、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裂壶藻各处理组刺参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1.25%-2.0%裂壶藻添加量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免疫酶活性;饲料中添加1.25%裂壶藻能够显著增加刺参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活性:裂壶藻有作为刺参营养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体重(34.26±0.37)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70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糖水平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实验配制6种不同CHO水平(0、6%、12%、18%、24%和30%)的等氮等脂饲料。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都在12%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24%和30%组(P0.05),而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且在30%组达到最大值。饲料中不同CHO水平对鲈鱼成活率、肥满度、肌糖原和己糖激酶(HK)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不同CHO水平显著提高了鲈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降低了灰分含量(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ADC)在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18%组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12%组饲料蛋白质的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增加而逐渐上升(P0.05),肝糖原含量先显著升高后趋于平稳(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饲料中CHO的适宜添加量为17.75%。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9℃~13℃下,将平均体质量0.745±0.3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随机投放到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内,每箱10头,共分为五组,每组3个平行,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投喂每kg添加0.5 mg蛋氨酸硒的饲料:第1、2、3、4组分别间隔0、5、10和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