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颐和园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西北郊,是当今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博物馆。它占地4300亩,始建于公元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毁于战火,1885年至1894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修缮,保存了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原有风貌,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理事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的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颐和园作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拥有极其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树木品种的选择和配置上独具匠心。其园内丁香种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已成为公园园林文化的显性载体。追溯了丁香在颐和园的种植历史,介绍了其种植现状,从单株造景、植物搭配以及建筑结合等三方面分析了丁香在颐和园中应用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丁香在颐和园种植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是颐和园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为丁香在颐和园中更好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基础,对更好地宣传和保护园内丁香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颐和园作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拥有极其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树木品种的选择和配置上独具匠心,其植物的种植充分记录及显示着颐和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本文通过对丁香这一花灌木在园内的种植历史追溯、现状调查、应用配植依据的分析等,就其在颐和园中应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今后丁香在颐和园中更好的应用及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颐和园南湖岛是"一池三山"园林的代表,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园林珍品,2014年颐和园对南湖岛上的建筑进行了修缮,为配合建筑修缮,2015年实施了南湖岛景观提升工程,为了对南湖岛的植物保护、调整、养护提供合理的依据,我们制定了本规划。该规划不仅对在施的景观提升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将为颐和园其他区域的相关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皇家园林颐和园,以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气势和婉约的身姿,在“北京旅游之最”的评定中,得到了“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评价。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游客的眼球,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高峰时一天突破10万人。颐和园园长阚跃、党委书记牛建国以点带面给记者作了介绍,我们走马观花逛了一回。  相似文献   

7.
以清代乾隆盛期的皇家园林清漪园的造园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尊儒道、重农桑、促融合、罗万象四方面探究了清漪园的造园艺术与清帝王治国理念及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作为颐和园前身的清漪园,不仅是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清代帝王展现治国理念以及政治理想,追求自身和周边环境之间共存共荣和谐关系,彰显皇家风范及帝王胸怀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最杰出代表,除了在山、水、亭、台、楼阔、轩、榭等建筑艺术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外,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也独具匠心。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牡丹是我国特产且最为知名的传统花木之一,素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其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颐和园是现存皇家园林中使用牡丹较多的地方。本文介绍了园内牡丹的种质资源和形态特征,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因地制宜,系统总结了牡丹的栽培、养护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最杰出代表,除了在山、水、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艺术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外,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也独具匠心。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颐和园是一座以湖光山色之优美壮丽而著称的皇家园林,创建于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50~1764年)。顾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园内景物,因地制宜、巧夺天工,引人入胜。万寿  相似文献   

12.
北海静心斋     
<正>经过三年的封闭修缮,北海静心斋又重新开放喜迎游客参观。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东枕青山,西倚寺院,南面沧波,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造园艺术最高的"园中之园"。静心斋原为明代普通官房,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7年)在扩建"西天梵境"时修建,静心斋与清漪园(颐和园)前后时期建造,是乾隆皇帝仿造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既气势恢弘,又婉约多姿。乾隆在位时称  相似文献   

13.
何二洁 《绿色科技》2013,(6):131-134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为主旨,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服务群体,常采用轴线对称的造园手法以彰显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尊。沿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并分析了空间轴线与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流变,进而探讨了轴线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佟永宏  韩广奇  张小丁 《中国林业》2009,(11):F0002-F0002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城墙——万里长城,有规模宏大的皇宫——紫禁城,有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中国最大的皇家坛庙——天坛,在布局严谨的帝王陵寝——明十三陵……  相似文献   

15.
佟永宏  韩广奇  张小丁 《中国林业》2009,(11):F0002-F0002,I0001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城墙——万里长城,有规模宏大的皇宫——紫禁城,有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中国最大的皇家坛庙——天坛,在布局严谨的帝王陵寝——明十三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封建统治年代里,最早的如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此后代代帝王,沿习相依,不断发展.直到清代康熙以后,所有清帝都有园居习惯.到乾隆年间,在北京西郊一带,仅大型御苑就有5座之多.如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光绪十四年重建,改名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号称“三山五国”,形成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在皇家园林发展的同时,我国私家园林代代都在不断发展,虽然规模不大,但风格各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26日下午,第三届"人文园林杯"中国风景园林主题摄影大赛摄影沙龙北京站的活动在颐和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园林学会承办,主题为"镜赏京秋领悟园境",活动通过对专门风景园林景物的摄影交流,发现和领司北京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意境,提升摄影技艺和园林的鉴赏水平。活动在作为世界遗产的颐和园举办,10余位风景园林摄影爱好者在活动指导老师中国园林杂志社  相似文献   

18.
正松树是古老的树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已有上千年,许多松树在历史中幸存下来,成为今天的古松,是因为它们被种植在古典园林中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颐和园是古老的皇家园林,它的前身是清代三山五园之一的清漪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匠心独运的园林设计,让这里成为京城观赏古松的最佳地点  相似文献   

19.
颐和园乔木资源及种植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作为我国古典园林的璀璨明珠,颐和园拥有着丰富的乔木资源及经典的植物造景手法。全园现种植了3.5万余株各类乔木并遗存一、二级古树名木1601株,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珍惜资源。对颐和园乔木进行区域样方测量及全园实地普察两种方式取得的数据来源,结合品种数量、群落结构、种植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古典皇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进而对未来颐和园乔木资源科学利用与种植配置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颐和园里有很多的文物,每一处院落的细节都处理的非常完美,让人目不暇接。进了大门,游客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奔向历史故事的景点,东宫门——仁寿殿——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等等。没有太多的时间驻足欣赏这些皇家园林的雕刻,因为有太多的精彩正在等待着他们去"打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