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采用甘蔗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的领先者。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甘蔗产业保护性耕作及可持续性生产历史、现状和具体措施,并分析了其对中国甘蔗产业生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广东省地处我国的南端,气候和土地条件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甘蔗种植面积全国第3位,是全省较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简要介绍我国甘蔗种植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2014年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种植品种、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2013/2014榨季广东甘蔗收购价格和种植成本进行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最后从甘蔗良种良法推广、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机械化进程、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和风险保护等6个方面对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甘蔗产业支持政策及相关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目前,中国甘蔗生产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技术落后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且在生产模式上与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有较大差距。分析了当前中国甘蔗生产情况及支持政策,阐述了世界其他甘蔗主产国甘蔗产业的发展经验,并提出未来中国甘蔗产业相关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2015 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而食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全球贸易的主要农产品.位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甘蔗种植,种植面积居全国前3位.深入分析广东甘蔗发展概况的同时,并简单地进行了甘蔗价格变化与成本分析,在总结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UNICA引领巴西甘蔗乙醇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举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巴西甘蔗产业已建立起从甘蔗种植到蔗糖、生物乙醇燃料及生物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和遍布全国的研产销网络,巴西甘蔗产业协会(The Brazilian Sugarcane Industry Association,UNICA)在引领甘蔗乙醇产业做大做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回顾了UNICA的发展历史,总结了UNICA促进巴西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如倡导可持续发展、组建专业营销团队、策划举办世界生物乙醇峰会、与产业利益相关方签署"绿色协议"等,指出中国甘蔗产业要突破"瓶颈"谋求自身发展,就必须重视培育像UNICA那样立足于企业,具备发展战略眼光,有沟通、协调和拓展能力的产业协会。  相似文献   

6.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 , 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 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 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 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 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农村实用技术》2013,(2):23-24
1、技术背景甘蔗(Saccharum .ssp)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植物。甘蔗优良新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应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甘蔗蔗糖产业的新动力。然而,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主产甘蔗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影响到了甘蔗的品质与产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当家品种或新品种能够很好的抗甘蔗宿根矮化病,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推广种植甘蔗健康种苗。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甘蔗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几千万蔗农的收入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食糖供给的安全。近年来,我国甘蔗产业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形势,但同时面临着诸多深层次问题,如蔗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品种单一、种植成本和制糖成本不断攀升、政府储备糖制度时常失灵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甘蔗品种研发力度和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对甘蔗生产和国际食糖市场的监测预警、全面推行政策性甘蔗种植保险等。  相似文献   

9.
<正>甘蔗产业是龙陵县勐糯镇的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共有甘蔗产业面积33483亩,2013-2014榨季甘蔗入榨量为13万吨。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致使甘蔗单产过低、劳动老龄化致使甘蔗砍运成本高等原因,给全镇甘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全镇甘蔗产业出现了逐年下滑的状况。针对当前我镇甘蔗产业存在的问题,镇党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我国甘蔗生产的主产区,是国家三大甘蔗优势区域之一,具有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本研究利用SWOT-AHP法,从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4个方面,设置了甘蔗优势区域、国内食糖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蔗糖体制落后等20个评价指标,对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应采取依靠自身优势和利用外部有利环境的SO发展战略,以实现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深入剖析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广东甘蔗 收购价格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出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普洱市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对其发展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稳定甘蔗产业面积、保证蔗农增收、促进甘蔗产业发展的合理对策,以期促进普洱市甘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云南省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高质量的甘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成果已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走出云南,在全国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在甘蔗所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了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2400余份,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种质保育基地。"十一五"期间,通过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建成了面向全国的甘蔗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我国甘蔗核心种质资源336份;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杨万乡甘蔗生产现状及制约因素,结合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提出了甘蔗可持续发展途径,以期为杨万乡甘蔗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景谷县近年来甘蔗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巩固甘蔗产业稳定面积、保证蔗农增收、促进甘蔗产业发展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澳甘蔗产业中氮肥利用率(FNUE)的研究现状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大利亚和中国是世界甘蔗的主要产地,并且都是甘蔗氮肥产品消耗的大国。本文首先梳理了澳大利亚和中国甘蔗产业中氮肥的使用历史与现状。随后比较分析了两国在氮肥利用效率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上存在的优势和掣肘。最后对中澳两国,尤其是对中国在氮肥利用效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全国主要的蔗糖基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笔者作为耿马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在不断的工作探索和积累中,总结到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实行"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甘蔗产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分析了2010年国内外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及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情况,并对2011年广东甘蔗、蔗糖产业的供需、价格变动及成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对广东甘蔗产业的科技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阐释,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蔗是穿山镇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广西"甘蔗之乡",创建持续健康发展的甘蔗产业,是加快促进穿山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文章从当前穿山镇甘蔗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甘蔗产业发展措施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蔗糖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章概括总结了广西甘蔗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主要成果和经验,阐明了甘蔗种质创新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应用、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为广西甘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指出了当前广西甘蔗产业及甘蔗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外甘蔗品种和种质资源,以及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利用,创制创新性种质用于杂交育种,同时加强杂交技术和选种技术研究,提高甘蔗育种效率;加强农机农艺配合研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特性,减少氮肥施用量;加快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种苗质量;选用宿根性强的甘蔗品种及加强管理,延长甘蔗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