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与国内已知腐皮镰孢8个专化型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油桐根腐病致病菌为腐皮镰孢—新的专化型,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a-1euritidis Chen et Xiao)的命名提供了生物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89,25(2):113-119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研究表明,致病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将该菌与国内供试8个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比较可看出,菌落生长较快,大型分生孢子短而粗,是一种短粗类型。其次,人工接种试验得知,此菌不侵染6科7属7种供试的专化型寄主植物;又经8个专化型菌株接种油桐试验,也不发生侵染关系。此菌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是一种专化性病菌。再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此菌与供试菌株的脂酶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和相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将油桐根腐病鉴定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3.
(冫田)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根据形态学、培养性状和专化性寄主植物接种测定研究,致病菌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Nart.)Sacc.f.sp.aleuritidis Chem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4.
腐皮镰孢油桐专化型(以下简称Fsa)是1985年2月30日从万县国家乡油桐病区病株中分离出的一种病原菌。经接种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此菌是引起油桐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定名腐皮镰孢油桐专化型(Fusarium Soloani(Mart)Sacc f.sp Aleurites chen et Xiao)。此菌对幼,成年桐树均能为害,特别对10—20年生树为害最重。受害的植株初期地上部份叶片变小,出现失水症状,地下部份须根腐烂逐渐蔓延到侧根,最后导致整株枯萎死亡。 本文报道Fsa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aleuritidis)引起的油桐枯萎病,是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生产上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在全国油桐主要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该病害的严重威胁。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我们对油桐主要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同时对接种方法也作了些探索。现将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产区的毁灭性根部病害,导致桐林成片枯亡.对油桐病根分离培养结果,优势成为腐皮镰孢,分离出现率80.0—86.7%.该菌接种表明,在40天内桐苗死亡率达85.0—100.0%.经测定分析,桐林肥力不足,微量元素偏少,可视为致病诱因.试验认为,腐皮镰孢是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在桐林经营粗放,肥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从感染根腐病的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 H. chen. ]的根颈[L. corona]中,分离出二种病原:1.茎线虫[Ditylenchus sp. ];2.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Mart. )App. et Wr. ]。对病原及其外形特征作了初步研究以后,在雨季用杀虫、杀菌剂对该病作了防治试验。结果,药效达到95%以上。本研究为防治三七的这种毁灭性病害,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油桐根腐病是四川桐区危害长达30年之久的历史性病害.经近期鉴定,认为是由油桐腐皮镰了孢引起的新病害.测定结果,此病对桐株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病情加剧,各级病株(Ⅰ—Ⅲ级)的枝、叶生长量,果重、籽重和出油率均有明显降低.通过方差分析,建立了上列各项因子的回归方程.桐林受害后,逐株连片毁亡.研究提出了死亡单株经济损失的最低指标和全省桐区经济损失值.仅1979—1986年、四川地区因病枯死桐树49.25万株,经济损失82.25万元,累计损失达657.98万元.可见,油桐根腐病确是当前油桐生产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尖镰孢香荚兰专化型是香荚兰根腐病的主要病原。本实验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菌对尖镰孢菌香荚兰专化型进行实验室的拮抗作用测定,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木霉对尖镰孢香荚兰专化型的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可达78.57%,枯草芽孢杆菌对尖镰孢香荚兰专化型的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可达78.12%,而荧光假单孢菌Ph002对该菌抑制效果则很弱,最高才有39.13%。总之,三种生防菌的抑制效果是: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菌。  相似文献   

10.
油桐根腐病Fusarium solani(Mart.)Sacc.sp.f.aleuritidis Chen etXiao f.sp.nov.发生期正是油桐营养及生殖生长盛期。随着病情加剧,枝、叶、果生长,籽产量和含油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回归和方差分析,以上几种指标与病害各级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油桐枝枯病病原菌—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Zhang sp·nov·)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桂孢属。根据分离培养形态特征,鉴定为一新种,命名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在研究油桐枝枯病中,鉴定了病原菌的有性时期,命名为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nov·),同时发现其无性时期。 无性时期病原菌引起的油桐嫩梢发病,经接种试验,嫩梢感染率达100%,在林间,潮湿时产生无性时期,夏、冬季出现有性时期。  相似文献   

12.
<正>油桐病害共有10余种,最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油桐枯萎病、油桐黑斑病、油桐根腐病。油桐枯萎病。它是油桐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菌从根部侵入,通过维管束向树干、枝条、叶梢和叶脉扩展,引起全株或部分枝干枯死,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发病初期很难判断,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是一种弱寄生真菌,可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存活,适宜条件下从油桐须根侵入,也可从根部和根茎的伤口侵入。病菌在植株内分泌毒素,  相似文献   

13.
红豆杉属于珍稀濒危植物,在栽培过程中易受到病害的侵袭,为了筛选不同杀菌剂对红豆杉立枯病菌—茄腐皮镰孢菌的毒力作用和防治效果,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6种杀菌剂对红豆杉立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的毒力效果分别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菌必治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对红豆杉立枯病菌的抑菌率最高,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0.32 mg·L~(-1)。  相似文献   

14.
将从苹果、枣、板栗、杨树、泡桐上分离得到的5株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经人工交互接种,形态特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菌丝融合、酯酶同工酶测定,证明该5株小穴壳菌之间有差异,但具有相同的种的遗传物质,在5种寄主上可以相互侵染,认为在种内应存在有专化型。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油桐产区,油桐根腐病发生和危害长达30年之久.受害桐林成片枯亡,群众称之“桐癌”.1982—1987年,对油桐根腐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此病是一种历史性病害,又是一种新鉴定的病害.在病因的确定,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外部症状与内部“生化症状”相关性的探索.林分病情年变动和病株年变动进程的观测,病害预测模式的求列的基础上,对全省病害发生区域的区划,发病桐林立地类型的划分,营林生态控制措施的试验之后,提出了控制和预防油桐根腐的战略和策略措施,为四川地区油桐生产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摘选     
在泡桐树溃疡或死亡的枝条和茎部分离到泡桐黑腐皮壳Valsa paulowniae、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萄葡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和瘤座孢菌Tubercularia sp.5种菌,其中以泡桐黑腐  相似文献   

17.
研究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的浸染结香效果,采用单一菌处理(1g/L、3 g/L)、混合菌处理(每个菌0.5 g/L、1 g/L、1.5 g/L),以输液方式浸染5个月后,对其木质部采用GC-MS联用仪开展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出的77种化学成分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脂肪酸和其他物质;与单菌侵染相比,混合菌侵染白木香树更能促使沉香特征性成分产生,接菌量为3 g时效果最佳;可可毛色二孢菌结香效果稍好于腐皮镰孢菌;结香效果与侵染菌的量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球孢白僵菌孢子经二氧化碳激光器激光照射后,从其长出的31个单个菌落中筛选出11号强毒力菌株,经全省白僵菌厂生产应用证明,它具有提高产孢量25~33%,生产期短、林地杀虫效果比原株提高20%等优点。经测定11号强毒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为9条酶带,其中强带、次强带、弱带各3条。激光照射菌株与出发菌株相比。其酯酶同工酶谱不同,有的酶带增多,酶活性增强,也有的酶带减少,酶活性减弱,或酶活性不变,而Rf值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刺葵专化型为材料,研究其对寄主和非寄主叶片伤口的趋向性及其特异性.结果显示病菌对寄主叶片伤口具有强烈的趋向性,对非寄主伤口则基本缺乏定向性生长.趋向性的存在和强度与病菌对供试植物的识别和成功侵染有密切联系.病菌的趋向性受到伤口与孢子之间距离的影响,在500μm范围内,趋向性反应最强,但当距离超过1 000μm后,趋向性下降甚至消失.伤口新鲜度是影响趋向性强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新鲜伤口对真菌芽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24 h的伤口对芽管吸引力大幅下降,48 h或以上时间的伤口基本失去了吸引力.沾染了非寄主叶片汁液的寄主伤口的吸引力下降;而沾染寄主叶片汁液的非寄主伤口的吸引力却上升.病菌在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旺盛,但在非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贫弱.链格孢刺葵专化型对寄主伤I:1的趋向性生长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趋向性是该病理系统病菌与寄主识别的首发事件,对于启动病菌对寄主植物的成功侵染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丝油桐”与贵桐2号的过氧化氢酶同工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生化水平上鉴别"金丝油桐"的品种,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湖北省来凤县"金丝油桐"与贵桐2号叶的过氧化氢酶同工酶谱,结果显示:"金丝油桐"有11条酶带,其中a、b、f、i、l这5条酶带颜色较深,很清晰,而c、e、g、h、j、k这6条酶带颜色较浅;贵桐2号共有13条酶带,其中a、b、f、i这4条酶带颜色很深,而c、d、e、g、h、j、k、l、m这9条酶带颜色较浅;贵桐2号的酶带比"金丝油桐"多出d、m这2条;"金丝油桐"11条酶带的Rf值依次为0.20、0.36、0.37、0.43、0.46、0.50、0.52、0.59、0.68、0.76、0.90;贵桐2号13条酶带的Rf值依次为0.20、0.36、0.37、0.39、0.43、0.46、0.51、0.52、0.60、0.69、0.77、0.88、0.95。分析结果表明:"金丝油桐"与贵桐2号这2个品种间存在着亲属关系,但其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