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凌云白毫茶风味独特 ,品质优异 ,这不仅是其品种优良 ,种植环境优越 ,而且其丰富的内含物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凌云白毫茶内含茶树特征性物质——茶多酚极丰富 ,滋味鲜爽物质——氨基酸的含量也比较高 ,芽叶表面茸毛也特别多 ,具有适制绿茶又适制红茶的双重特性。凌云白毫为小乔木大叶种茶树 ,叶片长 ,芽头壮 ,用凌云白毫加工的烘青毛尖茶 ,条索紧结壮实 ,白毫显露 ,汤色清澈明亮翠绿 ,香气馥郁持久 ,有熟板栗香味 ,滋味浓厚鲜爽耐冲泡 ,回味甘甜 ,叶底芽叶肥嫩柔软。桂林茶科所利用凌云白毫茶窨制高级茉莉凌云白毫茶 ,外形美观 ,内质香气浓…  相似文献   

2.
凌云白毫茶是广西历史名茶,凌云白毫种是广西有1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茶品种,1985年被评为国家级有性系优良品种.用其原料创制的红茶、绿茶、凌云白毫茉莉花茶系列多次获得国优、部优产品称号,畅销国际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但由于该品种属有性系群体品种,性状混杂,产量偏低,发芽晚.针对该品种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创新品牌方面提出一些探讨措施.  相似文献   

3.
凌云白毫茶是广西特有的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其品种特性证明了凌云白毫茶鲜叶是制作高级白茶的原料.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加工凌云白毫白茶,只要掌握白茶在萎凋阶段的开青、拼筛、拼堆工序品质形成时的关键技术,就可以加工出外形、香味优良的白茶.  相似文献   

4.
广西凌云县浪伏和西林县古障有机茶基地是于2002年广西建设的第一个有机茶基地,品种为凌云白毫茶,乐业县自2003年以来陆续建成4家有机茶企业,茶叶品种均以凌云白毫茶为主,该品种为群体品种,符合有机茶品种技术标准要求,亦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在有机茶产业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乐业县的有机茶产业中,凌云白毫茶品种种植面积占有机认证面积的70.50%,在百色市的有机茶种植面积中占90.17%。百色市有机茶鲜叶产量2100 t,凌云白毫茶品种产量为1930 t,占91.90%。  相似文献   

5.
凌云白毫茶是广西地方名茶,也是广西最大宗的历史传统名茶。早在1965年就被中国农业部农业司认定为全国首批二十一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5年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上再次被认定为全国优良茶树品种。近几年,凌云白毫茶作为一项移民、开发、扶贫的项目正在蓬勃发展,除凌云县外,乐业、田林、隆林、西林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覆盖度也越来越大。凌云县把发展凌云白毫茶作为凌云县经济的首要任务,讫今,建有国营茶场2个,大小集体茶场66个,茶园总面积5.5多万亩,计划到2000年全县发展凌云白毫茶10万亩。西林县也是近年来扩种凌云白毫茶较多的山区…  相似文献   

6.
白毫茶是凌云县的支柱产业,从地理优势、传统种植优势以及茶叶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讨论凌云白毫茶的现状,并指出目前加快凌云白毫茶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白雪毫茶加工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生产的白雪毫茶属于高档绿茶类,其茶树品种名称为桂热2号,是本站1987年从凌云白毫群体种中系统选育出来的茶叶新品种,该品种属于乔木型大叶种,树枝半张开,分枝角度小且分枝多,叶片披针型,芽叶粗壮,适制绿茶、白茶、黄茶、红茶等,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8.
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选育的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该品种是从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无性繁殖方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头肥壮,茸毛特多,产量高,适制优质绿茶、红茶,移栽成活率高.现将桂热2号选育研究的主要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凌云黑宝茶制作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常规黑茶的生产均易受到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天气温度、湿度的影响,凌云白毫茶的原料与其他品种不同,内含物的含量较高,叶片具有较薄、较嫩等特点。因此,该文探讨恒温恒湿关键技术工艺制作黑茶凌云黑宝茶,进行不同温度、湿度对比试验,以便筛选出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生产凌云黑宝的最佳生产工艺,使黑茶生产摆脱自然天气的约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生产出品质相同的优质黑茶。  相似文献   

10.
常规黑茶的生产均易受到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天气温度、湿度的影响,凌云白毫茶的原料与其他品种不同,内含物的含量较高,叶片具有较薄、较嫩等特点。因此,该文探讨恒温恒湿关键技术工艺制作黑茶凌云黑宝茶,进行不同温度、湿度对比试验,以便筛选出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生产凌云黑宝的最佳生产工艺,使黑茶生产摆脱自然天气的约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生产出品质相同的优质黑茶。  相似文献   

11.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2.
杨普  柏文舟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530-530,542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破碎度以及温度、时间、pH值 3因素对红茶浸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破碎度大小与茶叶浸提率呈正相关 ;在相同破碎度条件下 ,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浸提率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pH值 >时间 ,最优组合为温度80℃ ,pH值 1,时间 15min。  相似文献   

13.
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采用相同鲜叶原料,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红茶中最低。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红茶中最少,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认为以茶多酚的氯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红茶不及青茶(乌龙茶)和黄茶;若加工液体茶饮料,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相似文献   

14.
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品质不断提高,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风味品质的选择。就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展开归纳和探讨,并阐述了工夫红茶生产上的新兴技术手段,旨在为工夫红茶工艺进展和品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茶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其色泽红艳、滋味醇厚、兼容性好,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一种茶类。我国红茶有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等。在影响红茶品质的诸多因素中,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将以红茶香气为出发点,从茶树品种、自然环境、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不断提高和改进红茶总体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红茶粉挤压粉碎工艺参数,以及红茶粉方块酥产品的制作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福建省福安市出产的坦洋功夫红茶茶叶,将其粉碎添加到方块酥中研制红茶粉方块酥。红茶粉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结合超微粉碎集成技术能获得较细的粒度,试验对红茶粉双螺杆挤压工艺参数和红茶粉超微粉碎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探讨红茶粉的粒度对红茶粉方块酥咖啡碱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红茶粉方块酥最佳配方组合:以面粉为基数添加超微红茶粉4%、油脂50%、糖14%、鸡蛋15%。在此条件下研制的红茶粉方块酥感官品质最好,感官评分为90.50分,方块酥咖啡碱含量为0.062%,有效成分(主要是指咖啡碱)含量最高。[结论]该试验与传统工艺采用超微粉碎制备的红茶粉方块酥比较,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提高,可显著改善方块酥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7.
黑茶陈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茶陈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陈化"对黑茶感官品质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在水分、氧气、光照、温度条件和微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黑茶的感官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品质成分、香气成分在陈化过程中均发生不同趋势、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黑茶的品质得到提高和改善,具有"越陈越香"的趋势。深入研究黑茶陈化的实质,对于促进黑茶理性消费、黑茶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8个不同产地红茶的香气成分,采用气质联用(GC-MS)测定了各香气成分含量,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种红茶共检测出182种香气化合物,其中信阳红茶60种、祁门红茶75种、正山小种59种、凤庆红茶72种、英红九号64种、石门怡红87种、锡兰红茶75种、印度大吉岭红茶96种;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醛类为主,其含量超过了总香气物质的50%;祁门红茶、凤庆红茶和印度大吉岭红茶以醇类的相对含量偏高,信阳红、英红九号、石门怡红和锡兰红茶以醛类的相对含量偏高,而正山小种二者相对含量较接近;祁门红茶和正山小种萜烯指数较低,其香气类型为香叶醇占主导地位的典型中国变种红茶香气;英红九号、石门怡红、锡兰红茶、凤庆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信阳红茶的萜烯指数较高,它们的香气属于芳樟醇占优势的香型。  相似文献   

19.
不同遮荫处理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涩味重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茶园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对茶叶中与茶汤苦涩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遮荫处理能使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酚氨比比值降低,优化了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同时叶绿素含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绿茶的品质。遮荫处理对于夏茶的影响较大,秋茶次之,春茶的影响较小,且双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优于单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