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
油菜F2无性系群体稳定性的SS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F2无性系群体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的效率,将油菜F2种子进行组织培养,以试管苗茎尖、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分别进行快繁培养,获得F2无性系群体.以各F2试管苗子叶DNA(原供体)作为模板,用100对覆盖油菜全基因组的SSR引物进行扩增,从中选取20对扩增多态性高且带纹较强的引物,对03H109 F2无性系群体进行SSR扩增反应.比较再生植株和原供体间的SSR标记带,结果表明茎尖再生后代的变异率为0.0059%,接近自然变异率,而子叶和下胚轴再生后代的变异率分别为0.5271%和0.2095%,因此认为以茎尖再生所构建的F2无性系群体可以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3.
在中油821大田中,发现一株特长荚变异株。经多代鉴定,其长荚特性能稳定遗传,基本上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一变异株的后代被命名为鄂油长荚,最明显的特征是荚长、粒多、粒大。平均荚长达10cm以上,千粒重为5.5g左右,均接近普通油菜品种的2倍。每果粒数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芥菜型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后代白锈病遗传与亲本类型及叶蜡的联系油菜白锈病分布广泛,妨碍种子的正常发育而降低菜籽和莱油的产量及品质。易感白锈病的芥菜型油菜品种同3个抗病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结果表明,白锈病抗性由两对基因控制,具有上位效应;亲本类型和叶...  相似文献   

5.
苎麻种子繁殖是新开发麻区的主要繁殖方式,因为种子成本低、运输方便、繁殖系数大,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种子繁殖的后代产量和品质不比种根繁殖低,在原麻质量上反而有提高趋势。种子繁殖的后代会产生少量的变异,但并不影响产量和品质。据调查,变异株在主要经济性状和质量方面都超过了正常株。因此,那种认为种子繁殖后代有变异,纯度不高,必然产生产量低、质量差的顾虑是毫无根据的。但麻株外部形态发生某些变异,仍然隐藏着劣变的可能。所以在苎麻种子繁殖时,必须引进纯度高、分离变异小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油菜种子超干燥保存的最佳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25℃和35℃条件下保存6个月或12月的油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电导率和脱氢酶活性研究显示,油菜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最佳含水量范围,最佳含水量可随保存温度下降而上升,35℃、25℃和5℃条件下油菜种子最佳含水量分别为4.0%-5.4%、4.0%-6.3%和7.5%以上。推荐油菜种子5-35℃超干燥保存的实用含水量为4%-5%。  相似文献   

7.
贮藏于密封干燥器中的油菜种子活力、田间植株生长发育节律和形态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保存时间超过11a,种子含水量可降至4%以下。于燥器中保存11a的种子产生的变异为可逆的生理性变化,保存时间超过18a则发生不可逆的遗传性劣变。初步确认利用密封干燥器和适宜干燥剂能安全保存油菜种子10a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贮藏年限的3个油菜品种的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异。结果表明,种子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酯酶活力及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种子的老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SSR标记对个体间表型一致的籼稻IR64(由育种家提供的种子,简称S0)品种内的残余遗传变异的来源以及变异的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第2染色体短臂上存在残余变异,该变异区间包含5个SSR座位,大小约为30 cM。进一步研究显示,变异存在于1989年种质库保存的IR64种子中,而变异的根源为IR64的原始亲本(母本IR5657 33 2为1990年的库存,父本为1979年的库存)。S0中存在的变异均能在亲本中检测到。另外,对S0连续套袋自交后代分析表明残余变异以孟德尔方式稳定遗传。验证了在自花授粉作物中,推广品种内的残余变异源于亲本,对种子纯度鉴定、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卫江  李莓 《作物研究》2003,17(4):178-180
通过湖南油菜种子产业现状的分析,认为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具有三大优势,即: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形成产业化的企业受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南油菜种子产业化的三大对策:强强联合,打造湖南油菜种业战舰;理顺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加强管理,提供产业化保障。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etraploid progenies obtained by crossing dihaploid and chromosome doubled dihaploid potatoes with tetraploids. Dihaploids obtained from a doubled dihaploid produced some progenies from 2xx4x crosses which were as high yielding and had as good tuber characteristics as control progenies produced by intercrossing heterozygous tetraploid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light reduction in tuber yield associated with inbreeding but selection could be made among highly inbred material for useful parents. Other characters were little affected by inbreedi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haploidisation and chromosome doubling could be used to produce homozygous clones for use by breeders without greatly depressing the agronomic value of their offspring.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20个具有良好加工性状表现的马铃薯品种或品系,配制了16个杂交组合,在实生苗当代进行子代测验,以验证亲本的表型和杂种实生苗当代块茎表现的关系。通过对后代群体块茎的比重、长宽比、芽眼深浅等性状的表现,来评价亲本和组配方式对后代性状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亲本表现在比重、薯形,芽眼三个性状上不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其子代表现,需要通过其子代表现来进行评价。在组合的配制效应上,Vester×Fl1867、Fl1771×台湾红皮、Wauseon×Caribe、以及CIP380854.3×Fl1533的后代群体表现好,可以作为选育加工品种的组合在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因水稻培矮64S回交后代白叶枯病抗性与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筛选到的转[WTBX][STBX]Xa21[WTBZ][STBZ]基因培矮64S后代纯合株系抗性与育性的研究表明,在第5代杂种中,该外源基因仍能稳定遗传表达;以其作父本、培矮64S为母本所配制的F1植株, Xa21基因PCR检测均呈阳性,且绝大多数表现抗白叶枯病,说明该外源基因能够通过常规杂交方式转移利用。这些杂交组合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株出现3∶1分离,表明转Xa21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长日高温下,(培矮64S/转Xa21基因培矮64S)F1雄性完全可育,F2群体可育与不育株出现27∶1分离。  相似文献   

14.
花生太空诱变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花生品种粤油7号种子,回收返地后种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SP1代未出现显著的变异,但在SP2和SP3中发现荚果大小、形状和种皮颜色等变异。太空诱变为开发新的花生种质和有用的基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两个杂交组合(系选1号×通769和东农423×藤系180),研究其杂交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而异;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淀粉黏滞性谱的崩解值和消减值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较大,而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可以从杂种后代中分出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后代,粳稻杂种后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选择效果优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效果,更容易得到超低亲的变异类型;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复杂,存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将会导致单株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空间诱变得到半矮秆突变体hya 1,该突变体半矮秆性状遗传稳定性丧失。与其野生型特籼占13相比,hya 1株高显著降低、分蘖少、茎秆细弱、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发芽率降低。单株收获半矮株hya 1自交种子,对半矮生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发现该性状无法纯合稳定,自交群体株高长期分离(半矮秆和野生型);分离群体中的野生型个体自交,其株高性状稳定。利用hya 1与特籼占13配制杂交组合,其F1及F2株高表型不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hya 1自交收获种子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出现了2n=22、23、24、25、36的变异,且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发现了二价体数目为11的异常花粉母细胞。荧光定量结果表明, hya 1自交后代野生型个体12条染色体的基因拷贝数与对照接近,而半矮秆个体在第8和第11染色体上的基因拷贝数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推断hya 1为水稻新型非整倍体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表型异常和遗传不稳定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减数分裂分子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秣食豆与其它类型大豆间杂种后代的育种效果及遗传潜势。结果表明,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但百粒重小。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类型间组合,内在遗传潜势最大。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渗入,能显著增加杂交后代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只要亲本选配得当,株高和百粒重等性状在F_2即可出现栽培大豆类型。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可用于选育纳豆等特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倍体胚乳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间20个杂交组合8个世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膨爆特性指标同时受直接、母体和细胞质效应3种遗传体系控制,且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会显著降低普×爆后代的膨爆特性,爆裂玉米自交系的作用相反,不同自交系的各类遗传效应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种子成熟至收获期间如遇高温高湿天气,种子活力及活性会急剧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田间老化(field weathering).田间老化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寻找与田间老化性状相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应用于辅助选择育种.为此,利用修改的培养箱老化法和人工控制老化法对大豆品种Chiangmai 60(敏感),GC10981(抵抗)及其F2群体(139个体)进行了鉴定.在两种处理条件下,F2代群体的种子发芽率及活性均为正态分布,说明大豆种子田间老化抗性受多个基因控制.根据F2代个体的种子发芽率及活性,6个高抗个体及7个高感个体的DNA分别被混合为抗性池和感性池,并利用AFLP标记进行了混合群体分析(Bulk Segregant Analysis).从扩增的2162个标记中,发现了5个可能于大豆种子田间抗性相连锁的片段.通过DNA克隆和测序,设计了5对引物用于从大豆总DNA中扩增相应的片段.其中3对引物扩增的片段差异太小或未能扩增正确大小的片段,没能用于F2群体.引物Eaag/Mcac-233和Eact/Mctt-157能扩增出差异明显的多态性,通过对F2代群体的分析,这2个标记属同一连锁群,遗传距离为25.8cM.QTL分析结果显示有一个QTL位于这两个标记之间,距Eaag/Meac-233约14cM,可以解释29.7%的变异.用这两对引物对整个F2群体进行筛选,20个个体属于抗性群体,结合抗性鉴定的结果,7个个体被用于与Chiangmai 60进行回交.18个BC1F1个体(41.9%)的抗性高于其亲本的平均值.说明这些标记进行可以被用于大豆田间老化抗性的辅助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