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1994年至1998年对8个水稻样本进行苗情跟踪观测,并结合气象因子作用,对影响水稻有效穗数的几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增加插秧基本苗,并从栽培上注意温、光调节,以提高有效穗数,增加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1):45-45,4
1901年,益阳地区中稻蓄留再生稻面积2.1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38.9kg,再生稻平均亩产159.9kg,两季合计亩产698.8kg。千山红农场连片种植582.5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50.6kg,再生稻平均亩产187.3kg,两季合计亩产737.9kg。其中该场一分场七队农户秦再奇种植2.0亩汕优63蓄留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510.0kg,再生稻平均亩产305.0kg,创益阳地区再生稻单产最高纪录。展示了益阳地区再生稻生产有着很大潜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经验。  相似文献   

3.
略论提高水稻成穗率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丰产方和大面积苗情资料及辅助试验结果分析,明确了适宜穗数和成穗率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的最主要形态指标。指出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攻大穗,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齐穗期单茎茎鞘重,促进灌浆期干物质生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提高,据此,提出了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成穗率提高到80%以上,是优化中,后期群体质量的核心。同时,对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成穗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1996,(1):1-12
针对重庆地区中-再生稻有三段常发性不利气候,导致再生稻单产低,争需提高的客观需要,国家科委和重庆科委及时共同下达到本攻关项目。1990-1994年经23项内容61点次试验,评选出再生稻新组合Ⅱ优63,冈优22等,并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再生芽伸长规律及其生长发育与母茎性状,光俣呼吸,水份状况,根系活力,碳,氮营养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抛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经数学模型选优,抛栽再土稻获得350kg/666.7m^2,两季产量(头季+再生季)970kg/666.7m^2,需抛栽2.35万苗/666.7m^2,氨基肥用量占74%(8.14kg/666.7m^2),促芽肥施尿素15.5kg/666.7m^2,留桩44cm,发苗肥尿素用量6.8kg/666.7m^2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尤溪县11a来再生稻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技术逐步成熟,并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本文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再生稻适期早播、旱育秧、早插、早攻头、早烤(搁)田,活根壮秆,低指标防治病虫,重施催芽肥,高留桩,根外追肥等配套栽培技术,对推动再生稻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为了使杂交稻的增产优势能在再生稻中得到发挥,提高山区粮食自给能力,融水县农技推广站从1988年开始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再生稻的面积由1988年的781亩发展到1992年的23026.4亩;亩产由76.5kg提高到190.87kg;成功率由1988年的7.81%提高到1992年有76.78%。1992年组织验收的洞头样板点,502.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298.63kg,头季稻平均亩产529.43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828.06kg。其中103.28亩,头季平均亩产573.93kg,再生稻平均亩产338,28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达912.21kg。现将有关试验示范技术经验总结如下。1组合选择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气候…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的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不同产量水平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李凌,曾凌云(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为找出现实生产中限制再生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建立高产综合技术,1993年在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汕优53再生稻示范片选择四丘不同产量水平的田块,追踪观测产量形成特征和苗密肥措施。一、...  相似文献   

11.
文峰村两千亩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超吨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不同施氮水平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再生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机理,设置了不同氮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氮量0-230.0kg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也增加,增产的原因是由于氮肥缓解了再生稻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腋芽萌发成穗,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再生穗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对再生稻边行效应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了头季稻成熟后期受光态势的差异对再生稻有效穗数的影响。通过试验,提出了采取加大行距、宽窄行栽培的技术措施,能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增加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年两品种(组合)抛秧与常规手插的对比研究,阐述了抛秧再生稻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成穗规律,得出抛秧再生稻能获得比手插再生稻相当或更高产量的结论.并对抛秧再生稻的高产机理及配套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更省工省本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扩大抛秧的应用领域,福建省从1995年起进行了抛秧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先后在尤溪、泰宁、莆田、长泰、云霄等地进行试验示范。现将初步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情况(一)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区,海拔280m,选择在地形开阔,肥力中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中进行。(二)试验设计1995年进行再生稻(抛栽)—一养鱼试验,面积1.15亩;1996年进行抛秧再生稻—一养鱼和湿润秧手插再生稻—一养鱼简比试验,面.积5.3亩。两年均采用作畦栽培,并开十字纵横主沟,畦沟…  相似文献   

17.
基于QTL定位的水稻有效穗数杂种优势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稻杂交组合珍汕97B×明恢63所衍生的永久F2(IF2)作图群体为遗传材料,采用QTLNetwork 2.0定位软件对有效穗数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分布于6条染色体上。同时根据有效穗数的QTL遗传效应,估算了F1、F2和F3三个杂种世代的有效穗数杂种优势,在预测普通杂种优势的同时,也对环境互作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上位性QTL对有效穗数杂种优势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表明基于QTL定位结果的杂种优势预测方法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的再生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晓辉 《再生稻》1994,(2):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