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3.
陆羽《毁茶论》散佚,后世学者因其内容无所考证,出现《毁茶论》系陆羽受辱后反对饮茶或陆羽未作此篇等不同的推测。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在唐代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常伯熊增益陆羽之法以及陆羽写作《毁茶论》对于饮茶风尚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季卿对陆羽和常伯熊的态度差异亦非源自二人的茶艺、茶道器具和程序,而是源自二人的装束,且陆羽在写作《毁茶论》后还对《茶经》进行过两次修改,并且继续从事相关的茶事活动。所以,《毁茶论》的主要内容当是反对李季卿之流重视茶人装束而忽视茶道本身的行为,而非反对饮茶。  相似文献   

4.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5.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6.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联谊手段,不仅在日本国内久盛不衰,而且进一步发展为外交上的重要礼节,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构成茶道背景的日本饮茶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日本茶道与中国古代风行茶宴、茶会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为建立这种联系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日两国的僧侣们,本文即企图从中日两国僧侣,其中尤其是两国禅僧的频繁交往中考察,中国饮茶习俗东渐日本的过程以及中国唐宋茶会形式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为日本茶道寻找其悠久的源泉。不当之处,请赐教。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日本九洲筑后、对马、丰后一带大量出土中国秦汉时期的钢剑、铜铎等古物可以看出远在2000多年以前,中日间就已经建立起了友好交往。但是这种交往常常是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实  相似文献   

7.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道五境福建省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道结缘於晋代,创立於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於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常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似乎对龙总有解不开的情结。我国著名茶道专家、作家乔木森先生属龙,也是在千禧龙年喜庆的锣鼓声中,“上海乔氏茶宴馆”在本市曹扬路1013号开张了。 据了解,乔先生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挖掘整理出中国自汉代以来的神仙茶、太极茶、道茶、佛茶、观音茶、童子茶、罗汉茶、武士茶、君子茶、传龙茶,儒家的文人茶及各代宫廷茶道三十余套,形成了足以令国人荣耀的“乔氏茶道”表演艺术系列。如诗如舞的“乔氏茶道”有着独特的茶道艺术语言,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会说话的茶道”,其中许多失传千年的茶道艺术绝技绝艺 又重新展现在当代…  相似文献   

10.
陆留弟 《农业考古》2001,(4):318-325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 ,自中国唐代陆羽 (唐玄宗开元年间生 )的《茶经》(76 0年 )问世以来 ,在一千二百多年的历程中 ,经过中国人对茶的追求和锐意提炼 ,使其越炼越精。此曰 :“烈火中修身养性 ,沸水中浮华溢香。在四百多年的历程中 ,经过日本人对茶的仰慕和执着的冥思 ,使其变得越饮越神。彼曰 :茶室中宁静致远 ,茶碗中苦汁点心。在此 ,笔者将两种茶归纳为 :以“茶艺”暨养生为主轴的生活之茶和以“茶道”暨修身为主轴的形式之茶。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 ,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相同、相通、相异三个层面上的内容。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是如…  相似文献   

11.
王赛时 《农业考古》2002,(2):121-125
一、饮茶风气的高涨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 ,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说 :“至开元、天宝之间 ,稍稍有茶 ,至德、大历遂多 ,建中以后盛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 :“开无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看来 ,僧侣之间提倡饮茶 ,对俗家人士也是一种有力的促动。封演又记载 ,由于北方人掀起饮茶高潮 ,致使南方茶叶生产日趋高涨 ,“其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色类甚多” ,“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  相似文献   

12.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2,(4):242-244
茶与烟、酒作为人的三大嗜好品 ,实践表明 :吸烟损寿 ,喝酒折寿。茶被誉为 :“长乐长寿”的饮品。茶与咖啡 ,可可作为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是咖啡、可可无可比拟的。因为茶不仅是物质生活 (健体和美的享受 )又是精神生活 (茶道、茶艺、健心 )必需品。究竟饮茶有什么好处 ?首先就要了解茶叶的成分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 :它含有机化合物4 50多种 ,无机矿物质 1 5种以上 ,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一、减 肥饮茶与减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神农本草》一书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及茶的减肥作用 :“久服安心益气………  相似文献   

13.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14.
《农业考古》2021,(2):131-137
皎然(720—789),湖州长城(今长兴)人,是一位集儒释道为一身的文化大师。皎然诞生1300周年以来,皎然茶诗、皎然茶道、皎然诗禅人生研究在当代正深入人心。学习、探讨于頔《皎然杼山集·序》和皎然茶诗、赞宁《唐湖州杼山皎然传》所呈现的"释门伟器""道合性同",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认知诗僧皎然成为茶道始祖的根本,从而深化茶道和茶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殿魁一、前言唐代饮茶已成风俗。陆羽(733—804)好茶,自栽自采,经多年研习,潜心成文,著《茶经》三卷罗列茶具二十四种,对弘扬我国茶学、茶道和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期饮茶习俗己进入宫廷...  相似文献   

16.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有关茶事的记载,可谓是卷帙浩繁,但对茶道的记述,却实在不多。其中较详细的,除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就要数明代朱权的《茶谱》了。我们知道,茶道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饮茶方式。由于饮茶的文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爱好等,所以,自古以来,茶道的形式、内涵、气度、格调等也各不相同。自成流派的就更难以数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文献并未把这些茶道流派都记传下来,致使今人已难究其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明代朱权,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而沉湎于文流道派,遂撰《茶谱》一卷,给后代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明代茶道研究资料,使我们得以从中获知明代茶道的一些真实面貌。朱权,据清张廷玉《明史》记载,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其封为  相似文献   

18.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3,(2):282-285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 ,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 ,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 ,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 :“毛诗云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注 :荼 ,苦菜也。周礼掌荼 ,以供丧事 ,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 ,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 ,议论纷纭之处 ,实是多如河沙。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 ,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  相似文献   

19.
陈刚俊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9,(2):F0003-F0003
①北京大学滕军教授作《论禅堂清规对中日茶礼的影响》学术报告②中国人民大学李萍教授作《中日茶道的比较研究》学术报告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建立研究员作《东亚共同体视域下的茶与禅》学术报告④同济大学德籍学者何心鹏教授作《茶道与自然:从九松真一谈起》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0.
人文意义上的茶文化源于对茶叶色香味之物性的崇尚。汉代初,人们已经朦胧地意识到茶有“悦志”“益意思”之功。魏晋以来,文人们又从茶的清苦之气中体味出茶有“俭”“静”“清”“和”之德。晋人杜育《荈赋》开创了真正意义的茶事审美之风,与此同时,道家从饮茶可以“消食”“轻身”的功用中演绎出茶能助人羽化升仙的情结,至此茶的精神性审美结构建成。玄思、清谈、饮服、尚俭的“魏晋之风”助推了茶文化的生成,“和”是茶道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