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滞育是昆虫渡过不利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柞蚕为兼性滞育昆虫,其滞育与否,取决于蛹前幼虫期的生活条件,影响其滞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光周期、温度、营养等。本文系统概述了有关柞蚕滞育的研究成果,包括其滞育特性、影响其滞育的环境因子、滞育的生理生化基础与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今后柞蚕滞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蚕卵微量注射法,研究了外源性昆虫激素类物质对桑蚕滞育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蜕皮甾酮,ZR515在卵期注射能促使滞育性卵活性化,cAMP也有类似作用,但cGMP对滞育性胚的活化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滞育是昆虫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它发生在昆虫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并非滞育当时的环境条件所引起,而是由此前某个时期或阶段的条件所决定。在滞育期中的昆虫表面处于停止状态,代谢显著低下,但仍进行着“滞育发育”(Diapause Development),它受滞育中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低温的促进,滞育发育不完成,便不能终止滞育,活化不能开始。  相似文献   

4.
滞育是绝大多数昆虫为了在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是昆虫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熊蜂滞育过程属于成虫生殖滞育,其滞育进程可能受保幼激素水平、热激蛋白表达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但其具体的滞育调节机制尚未清楚。本文从昆虫滞育的相关假说、熊蜂滞育进程以及熊蜂滞育机制调控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熊蜂工厂化繁育中滞育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柞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个世代中经历成虫、卵、幼虫、蛹四个变态,无论是一化性地区或二化性地区,柞蚕是以蛹态越冬,而做为鲜活的柞蚕种卵属于不滞育,这是与桑蚕生活史上的不同点。因此做为桑蚕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把计划之余的种子改做下一季节用种或第二年用种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而做为柞蚕卵,保卵期最多不超过25d,保卵期过长,直接导致卵质消耗过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综合“昆虫的滞育与激素”的有关资料,是为了解昆虫激素与家蚕的滞育、产卵及有关代谢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蚕种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材料。文中不当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一、昆虫的滞育激素昆虫的生息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以维持其种群的发展。昆虫的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神经讯息,通过机体的内因的同化,以调节其生长发育。如遇  相似文献   

7.
徐世清  陆星垣 《蚕业科学》1989,15(4):233-235
<正> 家蚕卵内含有保幼激素活性物质(Gharib,B.,et al,1983).向家蚕滞育性卵内注入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能促使滞育性胚活化(徐世清等,1989).然而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发育胚有何影响至今还不清楚.在半翅目昆虫菩提蝽中,Slama,K.(1974)报道过用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卵发生期的雌虫或刚产下的卵,能够抑制卵内胚胎的发育,为了探讨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卵内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以下试验.  相似文献   

8.
滞育是昆虫适应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家蚕的滞育还与其经济性状有着密切关系,相关生物学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家蚕滞育发生于胚胎早期,为卵滞育型,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支配。家蚕二化性品系卵的滞育性由亲代卵期即胚胎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本文就近年对家蚕滞育及解除过程中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和遗传机制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滞育过程中涉及的色素、酯酶A4、多巴胺、氧化循环过程的物质变化,二甲亚砜对解除家蚕滞育的影响以及滞育激素作用过程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家族成员对家蚕滞育非遗传多型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家蚕是以卵滞育的昆虫,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其滞育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并与蚕种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近年国内外有关滞育及滞育解除机制的研究内容,包括滞育的发生和解除、滞育激素的产生及调节原理,并对滞育及滞育解除机制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蓖麻蚕滞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廷印 《蚕桑通报》1989,20(1):16-17
一、多化性蓖麻蚕的滞育驯化蓖麻蚕是原产高温多湿亚热带无休眠的物种。与原产中国的樗蚕同属同种的不同亚种,因我国秋冬寒冷樗树落叶,樗蚕适应环境的结果便形成了有滞育期的物种。据此,设想若将蓖麻蚕在我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中长期累代繁殖,或可改变成为有滞育期的昆虫。为此,我们用“模拟深秋”环境养蚕;夏季“人工越冬”保蛹;“连续驯化”三代的特殊培育方式。人工制造小气候,使蓖麻蚕在15个月中祖孙3代连过“秋冬”,令其不接触“春夏”环境,这种对幼虫连代低温  相似文献   

11.
家蚕卵滞育过程中的生理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在形态和生理上完全不同的发育时期.家蚕滞育发生在卵期,在自然条件下,一化性蚕通常在6月中下旬产卵,卵产下后不久便进人滞育,到翌春才能孵化,因此,一年中只能饲养一次蚕;多化性蚕没有滞育期,一个世代完成之后,产下非滞育卵,胚子继续发育,在25℃条件下,大约经过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2.
滞育是昆虫等动物应对周期性不利环境表现出的一种发育停滞的生理过程。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模式生物,研究家蚕滞育生理及分子调控机制,对于理解昆虫的发育生理与适应性进化以及制定农林害虫防治策略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证实,家蚕滞育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信号被蚕体感知后转化形成滞育信号,再经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激素调节和营养物质储备与代谢的调控,使家蚕体内建立起适应滞育的生理代谢体系。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家蚕滞育激素受体蛋白、热休克蛋白以及磷酸化作用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是家蚕滞育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与滞育的起始、维持、终止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概述了上述家蚕滞育生理机制与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付中华 《北方蚕业》2003,24(1):39-40
家蚕是以卵滞育越冬的昆虫,没有滞育期的卵称之为不越年卵.不越年卵在生产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产卵后,卵色不变,约经10日左右孵化的称之为生种;二是产卵后,卵色可变成固有色,以后在年内陆续孵化的称之为再出卵,生种与再出卵都属不良卵.不越年卵的发生不仅降低了蚕种的产量,而且也降低蚕种质量,因此,生产上必须重视之,防止不越年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以蛹滞育。为了探讨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的生理作用,我们对柞蚕滞育蛹进行了注射不同种类、剂量的昆虫激素类似物的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柞蚕为二化性品种杏黄的秋茧。依据柞蚕滞育蛹的形态标志[1],确认其完全进入滞育状态。供试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为JHA,为日本产增丝剂;蜕皮激素类似物MH日本产20-羟基蜕皮酮;抗保幼激素AJH为日本产咪唑类化合物SSP-1(30%粉剂)。1.2试验方法将柞蚕滞育蛹翅缘周围用70%乙醇消毒,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从节间膜注入滞育蛹体内。保护温度23℃、湿度70%。具…  相似文献   

15.
滞育,是有机体对环境适应的标志,是昆虫在系统发育中形成的一种生理遗传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是长时期变异和适择的结果.因此,在系统发育中愈居上位的昆虫,其滞育的机制愈完善,则生命活动的时期与一年中对其最有利的时期配合得愈紧密.家蚕在胚子中胚叶形成时开始滞育,到中胚叶前胸部分节时,完全进入滞育.但是,滞育的环境诱导却发生在亲代的胚胎发育期,相距一代,其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本文拟对家蚕滞育,化性与环境的关系,滞育的生理调节,以及滞育卵的代谢等进行概述,进而对滞育机制进行推测.但由子学识浅陋,错误之处,请阅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杨仁奎 《蚕学通讯》2008,28(3):29-31
近年来,在为数不少的现行生产用品种中屡屡发生大量生种,个别季节个别品种甚至相当严重,如在秋蚕期繁育932、871等品种的各级蚕种,生种发生率可达70%以上,一般情况下也在10%以上,由此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我们通常把蚕蛾所产的卵分成滞育卵和不滞育卵两种,其中,滞育卵又称黑种,而生种是不滞育卵的一种。蚕卵的滞育特性,既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蚕种生产的环境,向着有利于蚕种生产的方向变化,为生产滞育特性稳定的优质蚕种服务。下面拟就生种的发生机理及相关条件以及防止措施,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从卵孵化的幼虫,再经化蛹,而羽化成蛾,为一个世代.其品种很多,有的有“滞育”;有的无“滞育”.有“滞育”的品种,均以卵期“滞育”越年.化性是指一年之内孵化回数,即世代回数的遗传性.凡一年之内只完成一个世代,即产“滞育卵”越年的品种,称为一化性品种;一年之内要完成二个世代,而以“滞育卵”越年的品种,称为二化性品种;一年之内发生多回世代的品种,称为多化性品种.多化性品种分为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和无“滞育”多化性品种两个类型.多化性品种每年世代回数,一般表现不稳定.比如,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在亚热带年内发生八个世代的,往往因生活条件关系改变其世代回数.主要是气温条件的影响,例如,将广州的有“滞育”多化性品种引进合肥,即减少年内世代回数.  相似文献   

18.
中日野桑蚕蛹期发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状态下的中国野桑蚕蛹期 ,秋天发生的最终世代最长 ,其次是春天发生的第 1代 ,夏天发生的第 2代最短。将各季节野外发生的蛹移入实验室用同样的温度保护 ,调查其蛹期变化的结果表明 ,野外第 1代和第 2代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气温差引起的 ,而最终世代蛹期特别长的原因并非是晚秋的低温所致 ,而与产滞育卵有关。中国野桑蚕中未发现滞育蛹的存在。日本野桑蚕则不同 ,在第 1代中存在蛹期异常长的个体 ,6月下旬至 7月初化蛹 ,到 10月才羽化 ,蛹期长达 3个月 ,羽化后产下滞育卵 ,一化性日本野桑蚕在蛹、卵 2个发育阶段发生滞育  相似文献   

19.
在广东6—7月气温高日照长期间;如采用26℃±1和短光照每日15小时黑暗综合因素处理新九蚕品种蛹期,可获得平均蛾产525.9粒卵,其中滞育卵为506粒,滞育较深滞育卵率为96.2%,不出现再生卵,而在该时期的自然温度31℃,日照13时10分48秒下的对照区,平均蛾产386粒卵,其中滞育卵只有230粒,滞育卵率仅占59.6%,同时所产的滞育卵,滞育浅。相比之下试验区增产滞育卵276粒,加深了卵的滞育,延长了滞育期。因此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会改变蛾产滞育卵数量和产的滞育卵滞育深浅之差。说明中温度和短光照条件可以诱导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高温和长光照抑制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导至应产滞育卵的蛾改变为产非滞育卵或产滞育浅的卵。短日照的4月和10月的季节,如果5龄期感受温度稍高于蛹期,可提高产滞育卵率。相反,5龄期温度低于蛹期,虽然蛾平均产卵达518粒,但滞育卵只有417粒,滞育卵率仅占80.5%。出现非滞育卵多。显现出5龄期和蛹期感受变温的效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家蚕二化性品种(品系)转基因用蚕卵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家蚕为卵滞育昆虫,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的化性由上代卵期温度与光照等调控。将若干个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以17~18℃温度催青诱导子代蚕卵非滞育,筛选出1个经济性状较优的实用品种"秋丰"、1个突变品系P33,二者非滞育卵圈比例分别达到96.4%和89.6%,正常催青的良卵实用孵化率分别达到96.11%和98.58%,解决了采用显微注射法以家蚕实用品种构建转基因系统过程中因蚕卵滞育不能及时孵化的难题。另对利用20%盐酸-2%甲醛混合液刺激解除蚕卵滞育的方法以及非滞育蚕卵表面用70%乙醇消毒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前者可以获得96%以上的孵化率,后者可以缩短蚕卵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