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家禽养殖是中国农户重要的生计手段,有利于吸收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福利,然而近年来家禽养殖频频遭受禽流感冲击,损失惨重。基于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2年家禽养殖跟踪数据,根据禽流感发生的地理位置划分为4个类型区域,采用随机效应Probit模型,分析禽流感冲击下4个区域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探讨其空间异质性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受到冲击的养禽户中有51.02%在疫情结束后重新恢复家禽养殖。其中,禽流感冲击下疫情发生地家禽产品市场价格上升,该区域86.84%受冲击养禽户在疫情结束后恢复家禽养殖,恢复程度最高;疫情发生地相邻地区域家禽产品市场价格下降,疫情结束后该区域仅有20.82%受冲击养禽户恢复家禽养殖,恢复程度最低。研究表明,疫情结束后4个区域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而养禽户家禽养殖恢复行为与禽流感冲击下养禽户所在区域家禽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有关。因此,要关注禽流感对养禽户冲击的空间异质性,充分考虑相邻甚至更远区域家禽产品价格变动,扩大政策关注范围,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完善价格补偿机制来制定更为精准的灾后扶持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2.
2022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国际禽流感暴发等的不利影响,中国禽肉产能仍持续高位运行,产量小幅增加;从全年来看,消费量小幅增加;贸易方面,进口量减额增,出口量额双增;饲料价格再创新高,养殖成本上涨,叠加需求拉动效应,鸡肉价格涨势明显,整体处于历史高位水平。由于产业面临高成本压力、禽流感疫情冲击以及供应链等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预计2023年国内肉禽市场供需双增,但增幅有限,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基于此,行业需科学实施饲料替代方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饲养效率,增加养殖效益;科学应对后疫情时代,多渠道释放消费潜力,提振禽肉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国有肉鸡品种商业化、产业化,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合理引导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既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也是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受疫情影响以及关闭活禽市场的行动蔓延,很多消费者认为吃禽肉不安全。同时,由于人员流动受限,禽肉消费量大大下降,家禽业短期内遭受重挫。当前最明显的是村级道路交通受阻,鸡苗销售受阻,禽蛋品外销一定程度上受阻,蛋价走低。家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要在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非洲猪瘟舆情指数以作为疫情变动的测度指标,基于2018年8月—2019年6月的周度数据,运用矢量自回归模型(VAR),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探讨非洲猪瘟舆情指数变动对于畜禽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非洲猪瘟舆情会对不同的肉类产品价格造成影响,但不同的肉类产品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不同,且这种影响具备一定的时变性;非洲猪瘟舆情对于猪肉价格和鸡肉价格冲击最大,其次是鸭肉,最后是牛肉和羊肉,羊肉所受到的影响最小;非洲猪瘟舆情对于肉类市场价格的冲击作用迅速,对除猪肉以外肉类价格影响的持续期不长;非洲猪瘟舆情指数变动对于各种肉类都存在着正向和负向相结合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后期存在反转效应;非洲猪瘟疫情的信息在肉类产业的传导较为顺畅。基于此,政府应将非洲猪瘟舆情纳入畜禽市场价格预警系统,加强疫情监控力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协助相关企业,对疫情的网络舆情进行有序引导;相关企业应该严控禽肉产能,避免禽肉无序扩张生产、供求失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公众禽流感关注度指数作为禽流感疫情变动的代理变量,选取2013年1月—2017年3月畜禽产品周度价格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分析了禽流感疫情变动对畜禽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禽流感疫情的变化会造成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其中,对鸡肉价格影响最大,其次为猪肉价格,牛羊肉价格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禽流感疫情的变动对鸡肉和牛羊肉价格以负向影响为主,而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存在反转效应,即短期存在负向影响,中长期存在正向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时点上禽流感疫情的变动对畜禽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不同,且具有明显的时变性。  相似文献   

6.
王军 《饲料博览》2004,(5):50-50
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粕价格波动增加,全国平均价格在360.9美元/吨,比3月初上涨1.5%。BOABC认为,近期全国豆粕需求增多,而华南地区养殖业恢复,禽肉出口逐渐恢复,豆粕需求量和交易将继续增大,豆粕价格稳中有涨。1. 广东、福建等地禽流感以后,肉鸡、蛋鸡近期养殖数量增长到往月水平。鸡苗价格稳定0.21美元/只。近期华南地区肉鸡恢复供应香港、澳门等地,禽肉需求增长拉动华南地区豆粕消费增长。肉禽养殖中,一般料肉比1∶2.5,大约每吨鸡肉需求80~100 kg豆粕。2. 近期华南地区进入水产饲料生产旺季,水产饲料采购增加。菜、豆粕、鱼粉市场开始成交…  相似文献   

7.
2005年第一季度国内家禽生产呈恢复性增长趋势,肉雏鸡和肉鸡配合饲料价格均较往年大幅提高,西装鸡和活鸡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家禽产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继续保持贸易顺差。一、国内禽类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以来,禽类产品价格稳定,养禽效益好,市场活跃,农户养殖积极性高,家禽生产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家禽出栏同比增长8.98%;禽肉产量同比增长7.48%。禽肉产量达到和接近30万吨的省(市、区)有山东、四川、广东、河南和河北,5省产量占全国的26.1%。二、家禽产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继续保持贸易顺差。一季度,我国家禽产品出口额为1.…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鸡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等方面提供参考,基于成分分解方法分析了新疆鸡蛋价格波动的特点,并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鸡蛋价格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价格趋势成分决定了鸡蛋价格的总体走势,价格季节成分、周期成分和随机成分的影响使鸡蛋价格围绕趋势成分呈波动上升趋势;从长期来看,蛋鸡合成饲料价格对鸡蛋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蛋用雏鸡价格、鸡肉价格和CPI,禽流感疫情规模对鸡蛋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肉鸡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深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影响。为评估每次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肉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在肉鸡供需局部均衡模型引入高致病性禽流感冲击参数,构建测算高致病性禽流感对肉鸡产业经济影响的模型。通过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肉鸡产业影响程度的测算发现,该疫情对鸡肉生产、消费、出口、进口的弹性系数是-0.003、-0.01、-0.021和-0.049。2004年和2005年的疫情对我国肉鸡产业的影响最为严重;2004-2009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造成我国鸡肉消费的总损失量最大,进口次之,其次是生产,最后是出口。因此,模型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对肉鸡产业经济影响的认识,研究方法也适合研究自然灾害对其他产业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期,新一轮的禽流感疫情闹得沸沸扬扬,截止5月31日,全国共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31人,其中死亡39例,死亡比例为19.2%,严重影响人们对禽类产品的消费信心,全国禽蛋和禽肉需求急剧下滑,家禽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整个养殖行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影响最为严重的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采用养殖补贴,保护价收购等措施积极扶持家禽产业的发展。那么,以此次H7N9疫情为例,在防御禽流感的战役中作为生产者以及主管部门应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11.
张莉 《农业展望》2014,(7):23-27
2013年,中国禽肉市场在"速生鸡"和H7N9流感的冲击下,陷入低迷。2014年上半年形势依然持续低迷,5月市场开始转暖。禽肉生产受消费需求拉动,目前消费需求疲软,产业产能过剩,市场供给正在缩减,预计未来5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的发展,消费仍有增长空间,带动生产扩张。由于受到饲料、能源、劳动力等成本攀升的影响,预计禽肉价格将较长时期维持高位。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禽流感已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疫病。养殖户是肉鸡养殖的防疫主体,其防疫行为需要遵守相关法规。为了解我国肉鸡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法》的执行情况,收集全国6个省份共331个肉鸡养殖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7.28%的养殖户按规定实施免疫,85.5%的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平均每只肉鸡免疫4~5次;98.19%的养殖户在肉鸡存栏期和空栏期都进行消毒,消毒时间间隔是7 d/次;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消毒清洁设施,但少数使用者觉得设施的效果良好;多数养殖户既不雇工,也没有学习过专业防疫知识,但雇工的养殖户会考虑专业防疫人才。依据调查结果结合肉鸡养殖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朱增勇  毕颖慧 《农业展望》2013,(12):18-21,30
2013年前3季度国际畜产品市场不同肉类产品差别较大,禽肉、猪肉和牛肉产品价格小幅上涨,羊肉价格下降。不同国家畜产品价格走势也不同,美国猪肉、禽肉和羊肉价格先涨后跌,牛肉价格先跌后涨;欧盟猪肉价格先跌后涨,禽肉价格总体处于涨势,牛羊肉价格先涨后跌;日本牛肉和猪肉价格总体上涨,巴西活牛和鸡肉价格先跌后涨。受主要肉类消费市场猪肉产量增加影响,主要猪肉出口市场出口量下降。受产量预增影响,预计玉米价格将维持弱势,饲料成本下降,2013年第4季度猪肉和禽肉价格缺乏上涨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新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及时发现和阻断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22—2023年,本实验室在我国发病鸡群中监测到新型H3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和传播。本研究对发病鸡群开展了临床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演化分析,并对分离的代表性病毒进行了鸡致病性以及空气传播性试验。结果表明:1)H3N3最早于2022年12月在华东地区发生产蛋下降的蛋鸡群出现,随后陆续在华东、华北、东北等多个地区的鸡群中监测到,发病群体主要为产蛋鸡,鸡群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5%),主要引起产蛋率急性下降(10%~40%)。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H3N3病毒为新型重排病毒,由鸡群中流行的H3N8病毒与H10N3病毒重排产生,6个内部基因来源于H9N2病毒。3)与H3N8病毒类似,新型H3N3病毒对鸡群高度易感,可在鸡鼻甲、气管、肺等呼吸器官中高效复制并排毒,引起呼吸系统严重病理损伤。4)空气传播性结果表明,新型H3N3病毒可在鸡群之间空气传播,而H3N8病毒不能在鸡群间空气传播。综上,新型H3N3禽流感病毒对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播性,有可能成为新的优势流行病毒,对我国家禽...  相似文献   

15.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中国持续流行,H7N9病毒感染人类出现新的疫情特征,需要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针对疫情点多面广、H9亚型泛滥重组和交叉感染带毒等特点,应做到依法处置疫情,加强家禽企业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谨慎使用疫苗,完善监测系统和兽医管理体制。结合禽流感最新疫情流行特征,对中国禽流感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AA鸡的禽流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剂量的2种禽流感疫苗免疫8日龄AA鸡,通过血凝抑制(HI)试验研究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的消长变化。[结果]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在1~7日龄时缓慢下降,之后迅速下降,表明其半衰期约为2 d。2种禽流感疫苗均可用于AA鸡的预防接种,免疫后15 d,免疫抗体HI效价达到保护临界值,20 d时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43日龄时仍在临界值以上。2种不同剂量的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的峰值差异极显著。[结论]选用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剂量为0.5 ml/只,免疫时间为8日龄,整个饲养期免疫1次,即可预防商品代AA鸡禽流感。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extensive global surveillance for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infection in both animals and humans, however, few studies on epidemi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in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were pu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2013–2014, HPAI H5N1 viruses were detected with outbreaks in domestic poultry in DPRK.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hemagglutinin gene of all samples belonged to clade 2.3.2.1c with high homology. The HPAI H5N1 virus found in ducks at the Tudan Duck Farm in 2013 was might introduced by migratory birds and then led to the outbreaks on neighboring chicken farms in 2014. These data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from wild birds to waterfowl to terrestrial birds. Therefore,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influenza virus in ducks must be given top priority, which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HP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