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微菌核是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目前,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方法多操作步骤复杂繁琐,如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常规的土壤梯度稀释湿筛法的实验周期长且检测效率低,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方法,对于向日葵黄萎病的预报预测和防控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快速的定量检测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以期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地块中土壤微菌核数量的差异,本实验建立了一套操作相对简单,实验周期较短的微菌核快速分离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即采样器—干筛法。该方法将微生物采样器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基于微生物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使土壤微生物粒子加速撞击到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见单菌落形成。利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不同的向日葵黄萎病发病地块中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微菌核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向日葵连作地(样地1)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多,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32.80个;与非寄主作物玉米轮作地块(样地2)土样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11.80个,与寄主作物打籽葫芦轮作地块(样地3)微菌核数量介于二者之间。利用该方法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块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通过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3.
4.
5.
6.
“中棉菌乐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的以棉花内生真菌(专利号: 2015107442337)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菌配方。为明确其对不同发病程度棉田棉花黄萎病的防效、防治用量、使用时间和增产增收效果,采用随水滴灌的方式在新疆和河南11个点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0 d和80 d,“中棉菌乐土”在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对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34.7%~74.6%;对重病田、中度病田和轻病田的籽棉增产效果为10.8%~13.6%;增加收益3 186~3 634.5元·hm-2。同时,与空白对照相比,该配方处理的棉纤维长度高(1.1±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高(0.8±0.2)百分点,断裂比强度高(1.1±0.5) cN·tex-1,马克隆值下降0.5,棉纤维品质明显提升。可见,6月中旬前后将该配方以30 kg·hm-2用量分2次等量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并有增产提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9~2010年从安徽省三大棉区采集病秸秆并分离得到30株棉花黄萎病菌株,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80.0%,少数为中间型,占16.7%,而菌丝型仅占3.3%。对感病棉花品种苗期致病程度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黄萎病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致病性强的菌株有7株,占参试菌株的23.3%,中等致病性的菌株有14株,占46.7%,致病性弱的菌株有9株,占30%。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间的致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不同油菜品种、不同部位中的硫代葡萄糖苷(硫苷)含量,研究了油菜不同处理对棉花黄萎病菌和红腐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晋黄芥的硫苷含量显著高于晋油9号;同一油菜品种茎、根和籽中的硫苷含量存在差异。晋黄芥对棉花黄萎病菌和红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晋油9号。晋黄芥茎或根部组织在使用量为1.0 g·皿-1时,对棉花黄萎病菌有直接杀灭效果,其他用量处理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表现为先降后稍有上升的趋势;晋黄芥茎或根部组织在使用量为4.0 g·皿-1时,对棉花红腐病菌具有直接杀灭效果,其他用量处理对棉花红腐病菌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植棉适宜品种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地域来源的棉花品种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种植,研究其在滨海盐碱地的生长发育特点,筛选和评价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苏杂6号、中棉所79和中棉所49出苗率最高,鲁棉研37号、中棉所75和美棉33B出苗率偏低;苏棉22号、苏棉25号、鲁棉研35号、中棉所49和中棉所75苗期叶片分化较快;鲁棉研37号、苏杂6号和中棉所79花铃期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皮棉产量以鲁棉研37号、中棉所49和苏杂6号较高,中棉所75、美棉33B、和鲁棉研35号较低;纤维品质以苏棉22号、苏杂6号和中棉所75较优,中棉所49较差.运用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法对滨海盐碱地棉花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出苗率、皮棉产量和铃重的权重较大,纤维上半部长度、整齐度和马克隆值的权重较小,中棉所49、苏杂6号和中棉所79综合表现较优,较宜在江苏滨海盐碱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湖南常德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常德4个主产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37个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对其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菌株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分离的37个菌系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中间型,最少的是菌核型,3种类型菌株分别占所有菌株的67.6%,24.3%和8.1%。选用陆地棉感病品种冀棉11号作为鉴别寄主对供试菌株做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37个菌株可归为3个类群: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3.5%,8.1%,78.4%,证实常德植棉区黄萎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单株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萎病重病田环境条件下,以耐黄萎病品种鲁棉研21和中棉所63为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标记不同发病程度的单株跟踪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生育时期的黄萎病发生严重度对单株籽棉产量以及对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度与单株籽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1~4级病株籽棉产量分别比健康植株减产18.9%,26.8%,43.1%和68.5%;随着发病级别的增加,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显著降低,黄萎病对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综上所述,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不仅造成大幅度减产,而且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膜下滴灌容易造成土壤盐分的积累,而土壤盐分积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研究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对指导当地的棉花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野外土壤水分盐分测定仪,通过连续定点监测棉田宽行、窄行距地表15 cm、25 cm的盐分变化,分析其土壤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膜下滴灌棉田的电导率在0.19~4.94 ms·cm-1,土壤电导率的变化与棉田滴水时间直接相关,在滴水前与滴水后,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但滴水前土壤电导率的日变化与滴水后土壤电导率的日变化不明显;滴灌棉田行间膜下15 cm、25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值的日变化不明显;花期、铃期、吐絮期滴水前在窄行和宽行的25 cm处,电导率都比15 cm处高,但灌水后电导率差异不大;收获期不再滴水的情况下,宽行的盐分比窄行的高;行间不同深度的土壤电导率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花期到收获期土壤盐分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