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薯类食品是指以薯类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包括马铃薯、甘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除了可加工为淀粉产品,如粉丝、粉条、粉皮、凉粉、木薯粉虾片之外,还可加工为多种食品。  相似文献   

2.
薯类食品是指以薯类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它包括马铃薯、甘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可加工为粉丝、粉条、粉皮等多种食品。  相似文献   

3.
薯类食品是指以薯类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它包括马铃薯、甘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可加工为粉丝、粉条、粉皮等多种食品.  相似文献   

4.
薯类食品包括马铃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经工业加工成薯条、薯片可增值20~30倍。我国虽是鲜薯产品的净出口国,但在薯类加工产品上却一直是进口国,而且总量在逐步增加。目前,我国马铃薯全粉的生产企业约有11家,总产能6万吨,  相似文献   

5.
王波 《农村新技术》2009,(12):14-14
薯类食品包括马铃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经工业加工成薯条、薯片可增值20~30倍。 我国虽是鲜薯产品的净出口国,但在薯类加工产品上却一直是进口国,而且总量在逐步增加。目前,我国马铃薯全粉的生产企业约有11家,总产能6万吨,生产形势呈现产销两旺,  相似文献   

6.
薯类食品是指以薯类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包括马铃薯、甘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除了可加工为淀粉产品,如粉丝、粉条、粉皮、凉粉、木薯粉虾片之外,还可加工为多种食品.  相似文献   

7.
薯类食品包括马铃薯、红薯等加工食品.薯类经工业加工成薯条、薯片可增值20-30倍.  相似文献   

8.
芋属薯类作物,芋头既可作粮食用或食品加工,也可制作成各种菜式和甜点摆上高档餐桌,芋的叶柄还可腌制成咸菜出售。芋头亩产为1500~2000公斤,售价一般为5~8元/公斤。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薯类淀粉,粉丝加工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省内外情况,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薯类淀粉、粉丝加工工艺,客观分析了湖南薯类的加工现状,提出了提高薯类淀粉、粉丝加工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淀粉是加工粉条、粉皮、米粉、凉粉、香脆花样食品;味精、糖类、调味品类等多样淀粉食品的必备原料。其淀粉废渣又可制生物蛋白饲料。为适应粮食综合利用深度加工.为粮农增收的需要,本人就大米、玉米、豆类、薯类、魔芋等加工淀粉,再将淀粉深度加工为方便食品支招一二。  相似文献   

11.
淀粉是加工粉条、粉皮、米粉、凉粉、香脆花样食品。味精、糖类、调味品类等多样淀粉食品的必备原料,其淀粉废渣又可制生物蛋白饲料。为适应粮食,综合利用深度加工,为粮农增收的需要,本人就大米、玉米、豆类、薯类、魔芋等加工淀粉,再将淀粉深度加工为方便淀粉食品支招一二。  相似文献   

12.
农户庭院式小型薯类淀粉厂多为季节性的加工,主要集中在鲜薯收获期前后,其机械设备多是简易的或是半永久式的,加工三四十天.可增收两三万元。  相似文献   

13.
薯类加工与营养专题导读:中国薯类加工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薯类作物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等成分,在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薯类加工业的发展在促进中国农业的持续增效、农民的持续增收、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中国薯类种植面积约为1 100万hm2,总产量达1.64亿t。目前,中国薯类(甘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加工比例相对较低,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马铃薯为例,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工技术比较先进,马铃薯的加工比例高达80%,其相关食品随处可见,主要有马铃薯条、马铃薯泥、脱水马铃薯片(泥、条)、马铃薯全粉等,各种马铃薯食品的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也十分成熟。中国马铃薯加工的主要产品有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各类薯片及粉丝、粉条、粉皮等产品。据统计,2014年,中国马铃薯加工业消耗马铃薯约1 000万t(约占马铃薯总产量的10%),其中马铃薯淀粉43.4万t、冷冻薯条28.3万t、薯片45万t、全粉25万t、变性淀粉25万t、粉丝粉条等28万t,以及马铃薯方便菜肴食品、马铃薯泥等方便食品10万t,说明中国马铃薯产品已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加工比例整体仍偏低。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薯类淀粉行业普遍存在能耗高、淀粉提取率低、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甘薯淀粉加工能耗为例,中国甘薯淀粉加工设备大多是在仿造国外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基础上制造的,平均淀粉提取率低于85%。中国每年因生产马铃薯和甘薯淀粉而排放的废液约1 650万t,薯渣约550万t,薯皮约110万t,肆意丢弃后造成环境污染;而薯浆中的蛋白、多酚和β-淀粉酶等成分及薯渣中的膳食纤维和果胶等有益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在薯类全粉加工、生物乙醇发酵以及薯类功效成分等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目前加工和销售的薯类产品主要以淀粉和薯条等休闲食品为主,并未将薯类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对薯类中的功效成分缺乏深入挖掘,缺少适合中国大众普遍消费的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类的加工产品。因此,在设备的研发和改进上,需重视和借鉴发达国家薯类淀粉及薯类全粉等产品的研发经验,对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中国甘薯淀粉及薯类全粉加工技术和装备的水平。重点针对薯类加工废弃物(薯浆、薯渣、薯皮)以及薯类茎叶的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开拓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途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强化薯类功效成分及新型薯类加工制品的研发。如紫心甘薯和马铃薯中花青素含量较高,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作用,但不同加工处理方式(蒸、煮、烤、炸、微波、超声波等)、环境条件(pH、温度)及提取方法都会影响花青素的提取率、结构组成及功能特性,因此有待在提取技术上加强研发。橙色甘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可用于生产甘薯面包和馒头作为缺乏VA人群的重要膳食补充。此外,以甘薯、马铃薯为原料直接生产乙醇及其他发酵饮料,也将成为开发新型生物能源及新型薯类加工制品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5年,中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2016年,中央又将“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列入中央1号文件,为薯类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中国科研人员在薯类品种选育、原料生产、产品加工、营养评价等方面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研发含薯类成分的馒头、面条、米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食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消费,可以丰富中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有力促进中国薯类产品的消费,大幅提高薯类主食产品消费的比重,推动马铃薯和甘薯从杂粮副食转变为与三大主粮协调发展的第四大主粮。     本专题将从薯类蛋白提取、薯渣发酵技术、甘薯营养成分鉴定等方面展开评述,旨在为薯类产品加工、新型生物能源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家顾问》2010,(2):9-9
农业部定于2010年4月15~1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展会立足于展示成就、增进交流、促进贸易、服务生产,将全面展示国际和国内涉及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薯类作物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届时将会有从事薯类育种和繁育、薯类生产、薯类产品加工、薯类生产机械制造、薯类产品加工、包装和仓储设备制造、相关农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身为农科院实验场,于2009年11月更名成立。全所现有在职职工81人,其中管理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24人,技师及技工人员46人。科研机构包含功能食(药)品、果蔬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粮油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薯类加工五个研究室。主要开展果蔬贮藏保鲜、果蔬鲜切产品加工和质量控制、优质粮油、薯类、农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功能食(药)品的开发、利用、技术工艺升级、科技转化、科技咨询等服务,以  相似文献   

16.
薯类食品是我国人民较为喜欢的食物,如红薯、马铃薯等都含有丰富的营养,南至云南,北至黑龙江,种植区域广,产量高。这些薯块除了可以鲜食外,还可进行深加工,即可以加工成各种方便食品,也可以加工成淀粉,用于食用和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淀粉是加工粉条、粉皮、米粉、凉粉、香脆花样食品,味精、糖类、调味品类等多样淀粉食品的必备原料,淀粉废渣可制生物蛋白饲料。其加工方法如下。一、薯类淀粉1.选料:选用无病斑、无霉烂、无变质的薯块,去除泥块、碎石等杂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薯类资源丰富,甘薯、马铃薯、木薯年总产量约2亿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口粮的薯类消费量大减,而加工利用又相当落后,致使鲜薯大量腐烂,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被白白浪费.  相似文献   

19.
李佑江 《农技服务》1999,(10):30-31
<正> 野生植物和薯类作物精食品是目前国内外时兴的热门食物。人们称之为“未来食品、长寿食品”。我国可食野生植物、薯类作物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薯类作物是人吃、畜禽吃、烂掉各占1/3,即使有  相似文献   

20.
宗荷 《北京农业》2011,(13):50-51
<正>食用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形成了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特制玉米粉和胚粉经加工而成的特制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