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再  李金凤 《家畜生态》2000,21(1):43-44
90年代末祁连山已进入植被覆盖率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降雨量减少,冰川储量减少的状况,并出现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业区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污染向河流侵进的现象。对此,笔者提出了保护祁连山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保护祁连山野生动物,调查研究了祁连山野生动物种群、强度、空间和时间变化对周边农牧区的危害。结果表明:祁连山野生动物对周边农牧区的危害次数逐年增加,危害发生地由保护区核心区逐年向外扩展,危害时间也呈季节性变化。在分析总结野生动物对周边农牧区危害的基础上,就下一步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东部北坡植被垂直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对祁连山东部北坡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祁连山东部北坡根据气候、土壤、地貌等因素,分为6个垂直分布带:高山寒漠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和山地荒漠草原带,有交替分布的地段.根据其分布,提出了保护措施,为祁连山东部北坡植被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植被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面积较小;2000—2018年间祁连山范围内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且2005—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明显;2000—2018年期间祁连山区域草地覆盖度增加,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低覆盖草地面积较少;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祁连山西部地区,主要为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草地变化受降水、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东段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法国生态学专家M .Godron提出的方法 ,对祁连山东段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做了稳定性测定 ,其结果表明 :在测定的 5个草地型中 ,种的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两线相交点分别为 41 5 9、39 61、44 5 6、43 5 7和 43 5 7,与稳定点 2 0 80均不趋于接近。证明祁连山东段天然草地由于放牧过重而导致放牧演替 ,造成植物群落极不稳定。今后应加强保护措施 ,使其逐步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祁连山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源涵养功能急剧下降。本文以祁连县为重点探讨了提高祁连山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1自然地理概况天峻县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属环青海湖八大牧业县之一,地处青海湖西侧,祁连山中部,呈北西~南东走向,略呈楔状镶入祁连山中段,地跨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祁连山盆地四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北坡河谷农业区苜蓿引种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祁连山北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河谷农业区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9个参试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均可在当地安全越冬,播种后第2年即可每年收获2茬,鲜草总产量为59.8~81.5t/hm2.因此,这9个苜蓿品种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适合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N、P养分在土壤和植被中含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两种养分的总含量分布规律为沼泽草地型(ZZ)嵩草草地型(SC)〉珠芽蓼-嵩草草地型(Z+S)〉禾草草地型(HC),两种养分储量分别为N497.04kg/hm^2,P31.71kg/hm^2;生物量与养分储量分布规律一致;(2)东祁连山高寒草地±0~20cm土壤中,N、P储量分别为43.03t/hm^2和2.72t/hm^2;(3)在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库是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养分储存库。  相似文献   

10.
兰云飞  李传华 《草地学报》2022,30(1):188-195
为探究祁连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基于MOD17A3HGF、气温与降水栅格数据集,计算了2000—2015年祁连山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PP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祁连山NPP均值分布整体上自东...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的毛有保暖、保护身体、散热和感觉震动等功能。换毛是哺乳动物过冬的方式之一,岩羊(Pseudois nayaur)也具有换毛的现象。实验通过对冬、夏季节祁连山地区岩羊粗毛显微形态指标的测量,来对比祁连山地区岩羊不同部位粗毛在冬、夏季节的差异和共性。结果表明,岩羊粗毛髓质发达,除蹄部和腿部外,髓质指数保持在90%以上。此外,推测岩羊粗毛保温性能保持由躯干部向四肢端部递减的趋势,臀部保温性能最佳。腿部和蹄部皮质指数最大,利于提高耐磨性,强化保护功能。为应对寒冷环境,岩羊粗毛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大,髓腔所占比例提高,体现了岩羊不同部位的粗毛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北麓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全面介绍祁连山北麓自然概况的基础上,从水源涵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等方面论证了祁连山地重要的生态地位。从气候持续干旱,草原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天然草原超载过牧,虫鼠危害严重,生态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逐步缺失,人类过度干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论述了该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提出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佳茹  赵军  王建邦 《草业科学》2022,38(3):419-431
祁连山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及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对干旱的响应,为生态环境改善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MOD13Q1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Thornthwaite方法、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相关分析法,计算得到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FVC和表示干旱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r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FVC和SPEI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FVC整体呈增长趋势,2001年FVC最低,2011年FVC最大,季节变化明显,夏季FVC最高;空间上,祁连山地区FVC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0.4522,区域差异明显,绝大部分区域FVC呈增加趋势;2)近16年,祁连山地区FVC改善的区域占77.13%,退化的区域占22.87%;FVC未来变化趋势负向特征强于正向特征,持续改善的面积为28.10%,由改善到退化的面积最大为49.23%,需要加大力度对这些区域进行关注和保护;3)祁连山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湿润状态,中段和东段部分地区处于轻度干旱;不同时间尺度上,年际SPEI均呈现干旱化加强趋势,总体上2001?2016年祁连山地区干旱化程度呈降低趋势,气候向好的方向发展;4)年尺度上祁连山地区SPEI与FVC呈正相关关系,季节尺度上夏季FVC对SPEI干旱程度响应最明显,春季和秋季次之,说明FVC与SPEI间相关显著性越高,响应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1祁连山自然地理概况及荒漠草地生态环境的特点1.1概况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著名的一大山系,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纬36°30'~39°30',东经93°30'~103°,该地因受大陆性荒漠气候的影响,使之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2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属荒漠带。1.2祁连山荒漠草地类型概述[23]1.2.1干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山山间的大块平滩盆地。分布地段海拔1300~1700米,气候温和干旱,年均气温7.6~8.0℃,年总降水量60…  相似文献   

15.
孙饶斌  逯庆章  马绍华 《青海草业》2009,18(3):19-26,18
近几十年来,青海祁连山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体现在草地退化、沙化、草地盖度和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沼泽湿地萎缩,森林功能弱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扩大、雪线上升、冰川减少等诸多方面。分析其原因是全球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无序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的影响是渐进式的,但却是明显的,后者的影响是直接的,且起着加速逆行演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白唇鹿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唇鹿(Cerous albirostris)为我国特产珍贵动物,栖于高寒高原地区,系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自1876年6月,Cossack Kalmynin在甘肃省西部祁连山采集第一只白唇鹿以来,有关祁连山白唇鹿分布散见于各区系研究(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1964;王香亭等,1982等)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植物区系分析是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前提。祁连山金强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区位特征独特,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作为该地区的优势植物,对其进行资源调查和区系分析尤为重要。【方法】通过搜集文献、核实鉴定馆藏植物标本,编制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莎草科植物名录,分析莎草科植物科属特征和区系成分。【结果】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莎草科植物共有 6 属 53 种(4 变种),其中,多种属 2 个,为薹草属(Carex)和嵩草属(Kobresia),寡种属 1 个,为扁穗草属(Blysmus),单种属 3 个 ,为三棱草属(Trichophorum)、细莞属(Bolboschoenu)和蔺藨草属(Isol- epis),特有种 9 种;从各属包含的种数上来看,单种属和寡种属所含种的比例只占 5. 66 %和 3. 77 %,而多种属所含种的比例达到 90. 57%,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世界分布型和北温带型 2 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型有 4 属 40 种,北温带型有 2 属 13 种。【结论】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莎草科植物区系成分总体简单,但莎草科植物资源丰富,特有种和世界分布型植物数量较多,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祁连山地区2021~2050年不同排放情景对祁连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文使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模拟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在SSP126、SSP245、SSP5853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祁连山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都呈现增加趋势,SSP126情景、SSP245情景下2021~2050年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增加趋势。SSP585情景在2041~2050年更利于植被生长,2021~2040年不利于植被生长。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两头低的分布特征,西北与东南相比偏低10~20 gC/m^(2)/a,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海北州及海西州天峻县境内,NPP普遍处于60~180 gC/m^(2)/a左右;低值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西南部,NPP值小于20 gC/m^(2)/a。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草原气候和草地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分析了祁连山草原光能、降水、牧草资源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干旱、春季的低温风雪等气象灾害 ,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祁连山南麓破碎林缘区,优选三处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建立破碎林缘修复示范区,栽植不同规格的青海云杉,调查其成活率、生长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在破碎林缘栽植适宜的树种可以增加植被盖度;通过整地可以提高树种成活率,但不同整地方式对当年、次年的苗木成活率和苗高生长量影响不显著。采用汇集径流整地,其土壤平均含水量高于穴状整地和水平沟整地,无论采取何种整地方式,整地后的土壤温度均高于不整地时的土壤温度。使用乔灌草复合林层的营造和破碎林缘集水及锁边造林修复技术,可以提高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祁连山南麓破碎林缘的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