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链格孢属(Altermaria)中的A. soloni需要光照及其它条件的诱导才能产孢,许多研究者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尽管许多学者对A. soloni产孢和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适合于A. soloni分类的培养条件,即光质对产孢性能和诱发产孢方法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条件  选用适合于大多数种类的PCA培养基。培养箱:光照台上装有三支122 cm灯管,相距15 cm, 中央灯管是一支黑光灯(40 W或2支20 W),两边各是一支40 W日光灯管。在灯管下36 cm处用一个122×30 cm的平板放置培养皿。 1.2 不同光质对A. soloni产孢性能的影响  把A. soloni接种于PCA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3 d(25 ℃),置于培养箱(进行灭菌处理)内,进行如下处理:   ①在同一条件下以日光灯(DL)为光源作三种处理;揭去皿盖,直接照射培养皿中的菌落、光透过玻璃皿盖照射菌落和透过塑料皿盖照射菌落。光照10 h后置22 ℃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10 h,36 h后,检查产孢量;以黑布裹的培养皿为对照。   ②近紫外线(NUV)处理。改用NUV灯管,处理及方法同上。   ③DL+NUV处理,改用DL+NUV光照,处理方法同上。 1.3 诱发A. soloni产孢的方法  把A. soloni接种于PDA上,在黑暗条件下培养4 d(25 ℃),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伤刺激:用灭菌针划破菌落,置22 ℃湿箱中,在黑暗条件下继续培养。定期观察产孢情况,等产孢后,制片镜检。   ②日光灯照射:在培养箱内DL光照下直接照射菌落10 h,然后在22 ℃黑暗条件下培养 36 h, 制片镜检。   ③近紫外光照射:在培养箱内NUV光照直接照射菌落10 h,然后在22 ℃下黑暗培养36 h,制片镜检。   ④日光灯加近紫外灯照射:在培养箱 内 DL+NUV光照下处理(通过塑料皿盖)10 h, 培养条件同前,36 h后制片镜检。   ⑤转接菌块于PCA培养基上,培养条件同①,36 h后制片镜检。   对上述处理后产生的分生孢子,每处理选代表性孢子50个,进行描绘,然后和自然寄主上的分生孢子进行形态比较,对分生孢子长、宽、横隔、纵隔、喙长、喙分隔数、喙分枝率等性状进行测定,求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光质对A. soloni产孢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   ①DL,NUV和DL+NUV三种光直接照射菌落时,DL和NUV分别照射诱发的分生孢子产孢量最大,DL+NUV光照次之。DL+NUV光线照射诱发的孢子梗数量接近于DL和NUV下产生的量,但出现大量的不育梗,造成产孢量减少。同时由于这种方法在强光下开盖时间较长,培养基的水份易散失,使培养基质干裂,且易污染。   ②三种不同光质的光线透过玻璃培养皿盖照射处理,然后黑暗培养12 h,诱发产孢作用剧减或全无。其中NUV处理有稀少的分生孢子产生;DL和NUV+DL处理不能产生孢子。表明玻璃皿盖阻隔了大部分NUV光线的透过。   ③当三种不同光质透过塑料培养皿盖后,DL+NUV诱发的孢子效能最佳,产孢量最大,DL和NUV次之。NUV比DL诱发产孢的时间短,DL+NUV能使产孢量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诱发产孢方法对A. soloni产孢形态的影响  将各种处理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与自然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形态进行比较,发现:   ①PCA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孢子近基部显著变宽,分隔处有较深的缢缩,纵格增多,个别孢子表面具刺突;喙的分隔增多,其中一些喙在分隔处缢缩,分隔间的喙细胞上部或中部或下部膨大;分生孢子梗无明显的变化。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分类培养。   ②DL处理下,分生孢子中部略宽,喙分隔较多,其它变化不显著。   ③NUV处理下,喙的纵格数减少,喙分隔较多,其它变化不显著。   ④创伤法处理下,孢子分隔处缢缩较深,一些孢子近喙基部的细胞显著膨大,其它性状变化不明显。   ⑤DL+NUV处理下,在孢子中部分隔间的细胞上,纵、斜隔明显增多,其它性状变化不明显。 2.3 聚类分析表明  刺伤法诱发的孢子形态最接近自然寄主上分生孢子的形态,其次是NUV+DL,最差的是DL光照处理。由于喙的分枝率在不同条件是不稳定的,除去喙分枝率的性状,用同样方法聚类,结果表明:NUV+DL光照直接或透过塑料皿盖照射处理,诱发的分生孢子形态最接近自然寄主上者,其次是伤刺法。   NUV和DL光照都使喙的分枝数比例增加,这种现象还未见有报道。其中,DL光照使A. soloni个别孢子喙的喙具有3个分枝现象(在自然条件下仅发现二叉式分枝喙)。Simmons提出PCA,Hay和V8培养基,8 h日光照射作为Alternaria的标准培养条件,同时,在研究A. passiflorae 时,发现该种在培养中(日光灯),喙出现多分枝现象,他把这看作是该种的特有性状,而笔者根据对A. soloni的研究认为,多分枝现象也可能是由光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对黄瓜褐斑病原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多主棒孢霉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PDA+黄瓜叶片和Richard培养基有利于产孢,碳源麦芽糖、氮源硫酸铵和蛋白胨有利于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产孢,其中在紫外线照射60~80 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温度为30℃,pH 5~pH 7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产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稻瘟病菌在6种产孢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发现米糠培养基是最适宜的稻瘟病菌产孢培养基;在确定米糠培养基为产孢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产孢条件的研究,在每天光照16~24 h,并连续培养5~7 d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同心盾壳霉产孢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同心盾壳霉产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SA和PDA上产孢量最大,而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胡萝卜煎汁培养基和V8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在15℃~35℃下,该病原菌均可产孢,在30℃下产孢量最大;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蔗糖,其次为乳糖和葡萄糖;无机氮源不能满足病原菌产孢。产孢的最适pH为6~8,偏酸条件比偏碱下产孢量稍大;黑暗有利于病原菌产孢,紫外线照射对其产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温室条件下苗期小麦秆锈病反应型与产孢量间的关系,对同一反应型不同品种间,以及不同反应型间的产孢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对产孢量与产孢面积的关系也作了分析研究,拟合了各种反应型下日产孢量和单位面积日产孢量的变化曲线及春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番茄早疫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石河子不同地区采集到175个番茄轮纹斑,经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单斑分离,不产孢者占77.4%,产孢者占22.6%。对不产孢菌株进行分生孢子诱发,以碳酸钙—蔗糖培养基(SA)最好,光照为其分生孢子形成中的最重要条件。经鉴定,不产孢菌株均为Alternaria solani,致病性很强,是主要致病菌;产孢菌株为A.tenuis,致病性较弱,可能为二次寄生菌。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测定,福美双和代森锰锌防治效果最好。田间药剂防治应在发病初期进行。  相似文献   

7.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a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和产孢有很大影响。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以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5~30℃,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初始pH值为7,全光照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全黑暗条件适合产孢,不封口培养菌丝生长快、产孢多。  相似文献   

8.
培养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诱抗菌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试验研究,明确了该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9~27℃,最佳产孢温度范围为17~23℃;不同光照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影响不大,但对产孢影响较大,12h/12h光暗交替处理中明显提高产孢量;病菌对酸碱度适应性很强,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5.5~6.0。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引起山西省枸杞叶斑病病原菌,为全面揭示该病害发病规律及生物防治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对山西省新发现的病害——枸杞叶斑病的发病症状进行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然后对其在不同碳源、氮源、pH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确定引起枸杞叶斑病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不同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甘露醇,最佳氮源为KNO3,但有利于产孢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为7.0,最佳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12 h)。对于孢子萌发测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和硝酸钾,最适pH为7.0,最佳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结论]本研究为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引起枸杞叶斑病的首次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旨在为枸杞叶斑病的深入研究及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