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外有关爬山虎属植物除有一些定名和形态学等基本生物学性质描述外,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爬山虎的绿化、美化以及通道工程等城市绿化和种质资源方面:Endress,Okinaka,江仲春等对爬山虎攀缘能力,陈传峰、孙振元等对爬山虎繁殖方法,董爱文、王双明等对爬山虎化学成分,刘慧民等对爬山虎抗性及病虫害,王洪涛等对爬山虎绿化效应,付彦荣等对爬山虎生物技术及育种,Jeong—YongHo等对爬山虎属植物栽培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北方3个越橘主栽品种(北陆、北极星、埃利奥特)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越橘叶片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3个品种叶片均为背腹型叶,栅栏薄壁组织1~2层,北陆叶片海绵组织和主脉的较为发达,北极星其次,埃利奥特最差。[结论]3个品种的栅/海比排列顺序为北陆>埃利奥特>北极星。  相似文献   

3.
4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蜡切片法、电镜扫描等方法对丁香属4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4种丁香的叶片均为背腹型叶,但栅栏组织层数、栅海比和主脉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4种丁香叶片的栅海比排列顺序为红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紫丁香;4种丁香叶片的抗旱性红丁香最强,暴马丁香次之,小叶丁香最弱。  相似文献   

4.
爬山虎及川鄂爬山虎吸盘壁面附着机制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城镇建筑物壁面绿化中常见的爬山虎及川鄂爬山虎吸盘壁面附着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卷须顶端部分的表皮细胞在卷须从枝节发生后(长度不到10mm)即开始膨大,随卷须伸长而充分膨大并富含粘性物质。卷须接触壁面时,通过粘性物质粘着于壁面,或以钩状弯曲攀附于壁面微小突起或突入微小的穴中。粘性物质的增多及沿接触面的扩展,使吸盘与壁面密着。卷须通过粘液的硬化、吸盘的干枯、顶端的指状细胞或组织突入微小凹穴,以及吸盘接触面与壁面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的吸着等机制的综合作用,才得以牢固而持久地附着于壁面。  相似文献   

5.
杜鹃花3个品种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徒手制片法、扫描电镜法的方法、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镜,对杜鹃花3个品种皇冠杜鹃、小叶铁红、绝代佳人的叶片、叶脉、叶柄、花瓣、花萼片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上、下表皮的角质层厚度并没有随叶片厚度呈规律性变化。②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厚度与花瓣的厚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③杜鹃花3个品种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花瓣顶部与底部上表皮表皮毛的有无、下表皮的气孔密度、细胞纹饰均具有一定的品种分类学意义。④杜鹃花3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基本分布于下表皮。由于气孔的发生可能与原始性有关,因此研究气孔在叶表面的发生很有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杜鹃花的生物进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⑤从所观测到形态结构特征的相似性综合分析得出:杜鹃花3个品种中皇冠杜鹃与小叶铁红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绝代佳人亲缘关系较远。⑥晶细胞的有无、角质或蜡质的厚度、表皮的类型和密度、气孔指数、叶柄和叶脉的断面形状及维管束的排列、腺体的有无等特征均可以作为判断该品种生态学适应意义的参考指标。⑦研究所观测的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中脉、叶柄、花萼片及花瓣的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特征说明其有着较强的扩展分布的能力,也有较强的适应力。各品种之间的不同是其对周围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对环境适应的结构特征,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五叶爬山虎组织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以顶芽以下3~6个节位上的腋芽为适宜,萌芽率高,植株粗壮;增殖阶段细胞分裂素的不同种类和浓度对其增殖有不同的影响,低浓度的6-BA和NAA配合使用,腋芽多有丛生芽,而低浓度的KT和NAA配合使用,根和茎同时生长,而且苗高,叶色绿,一次成苗;小苗在1/2MS+IBA0 4mg/L+IAA0 5mg/L+白砂糖20g/L+琼脂7 5g/L的培养基中生根好,20d后的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7.
相卫国  李倩  魏永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25-625,669
对爬山虎幼茎和幼叶上分泌团进行显微技术观察和描述分析,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植物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应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技术,对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和狭苞橐吾(L.intermedia)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相似,均为背腹型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下表皮的气孔数量多于上表皮的;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栅海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技术,对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和狭苞橐吾(L.intermedia)的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相似,均为背腹型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下表皮的气孔数量多于上表皮的;两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栅海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蒙古沙棘、俄罗斯沙棘茎的木材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3种沙棘茎的木材均为环孔材,管孔密度蒙古沙棘最大,管孔直径俄罗斯沙棘最大,导管、管胞、木纤维的长度均为蒙古沙棘最长,俄罗斯沙棘导管及木纤维的长度均小于中国沙棘,但中国沙棘的管胞最短。中国沙棘多为多列射线,蒙古沙棘单列射线居多,俄罗斯沙棘无多列射线,这表明3种沙棘不同组织的进化不同步。3种沙棘木纤维长度均大于500μm,符合纤维板的生产要求。薄壁组织的存在可为形成层的活动及不定根、不定芽的产生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11.
12.
3个绿化树种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IRAS-Ⅰ型光合测定系统,于2004年9月和2005年5月对宁夏地区的绿化树种紫藤、紫丁香、紫叶李的净光合速率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光合特性有一定差异,且随生长季节具有一定的变化.在5月初与9月底,紫叶李的净光合速率最大,9月初紫藤的最大;紫叶李蒸腾速率较高,但瞬间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紫藤的蒸腾速率较低,瞬间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裂腹鱼亚科鱼类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是研究低氧适应机制的天然生物模型。本研究对三种裂腹鱼:高海拔(>3600m)的孤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和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与低海拔(<700m)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主要渗透调节器官肾脏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对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齐口裂腹鱼的肾脏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筛选出504个和4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99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共同差异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的富集分析发现,两组共同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糖原生成过程、脂质生物合成过程和血管生成等通路上。其中eno3、fbp1α、prpf19和ctsz等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高海拔裂腹鱼长期适应低氧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揭示高原鱼类长期低氧适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攀缘植物对其所攀附的墙体的降温效果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葡萄科爬山虎属的2种藤本植物爬山虎和五叶地锦为材料,利用Optris Minisight 非接触红外测温仪测定植物冠层表面温度、冠下墙体表面温度和相应裸露墙体表面温度.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蒸腾、相对湿度、叶面温度、叶室温度、入射光照强度、反射光强和透射光强.采用OS-30p调制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Fo, Fm, 并计算Fv/Fm.结果表明,爬山虎和五叶地锦对应裸墙温度日变化曲线均为倒"V"字型,最高可达(41.0±0.08)℃和(42.5±0.07)℃,日均降温(2.7±0.49)℃和(5.1±0.55)℃, 最高降温达到(8.2±0.58)℃和(11.0±0.28)℃.五叶地锦的蒸腾速率是爬山虎的8.3倍,达到(9.1±2.0) μg·s-1·cm-2,并使照射到墙体上的光能减少了5.6%,而且叶绿荧光参数Fv/Fm为0.80±0.01,高于爬山虎的0.75±0.00.爬山虎Fo和Fm分别为73.4±0.98和295.2±2.96,而五叶地锦的分别为63.6±1.17和315.8±13.7.因此,五叶地锦较爬山虎的降温效果好,这种差异是蒸腾、光反射与透射和叶片光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垂直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理响应,以爬山虎和云南黄馨为试材,探讨了南京市不同月份大气污染对爬山虎和云南黄馨叶片中抗坏血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采样地点不同月份抗坏血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动态变化,同一月份不同采样地点2种指标都是绿化较好的采样点低于交通枢纽区和工业区采样点.抗坏血酸平均含量为云南黄馨>爬山虎,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云南黄馨<爬山虎.这说明不同采样地点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爬山虎比云南黄馨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伤害,云南黄馨对大气污染的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在工人湿地污水处理条件下植物幼苗叶片的光合反应机制,通过模拟人工湿地,对薏米、文殊兰和蜘蛛兰幼苗进行污水淹灌处理,采用PAM-2000叶绿素荧光仪分别对生长在人工湿地和陆地自然条件下植物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条件下,三种植物幼苗叶片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同时,在人工湿地环境下三种植物的Fv、Fm和qP极显著低于陆地生境对照的相应值,qN值则极显著高于对照的相应值.因此,在人工湿地环境下,植物幼苗叶片的PSII反应中心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而部分关闭,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利用与光化学转化能力下降,吸收的光能更多的以热能形式耗散。此外,不同植物间的荧光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别,以蜘蛛兰的各项荧光参数值较薏米和文殊兰高,日降低低或升高的幅度均低于其他植物。可见蜘蛛兰适应人工湿地环境的能力强于其他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17.
植物的吸储作用对降低环境中含硫污染物浓度有积极意义。筛选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不同污染程度的3处森林类型,检测了32个树种叶片和枝条中的总S含量(其中广州市白云区帽峰山次生常绿阔叶林16个树种,广州市南沙区海岸防护人工林11个树种,佛山市顺德区龙凤山人工改造恢复林5个树种)。结果显示:该32个物种的叶片和枝条中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4±0.02)%和(0.14±0.02)%,叶片硫含量显著高于枝条中的(P=0.000)。相同森林类型不同物种间叶片(和枝条)中硫含量呈现显著差异。帽峰山和南沙森林样地中优势种叶片(和枝条)中硫含量近似,分别为(0.22±0.01)%和(0.22±0.02)%(枝条:(0.13±0.01)%和(0.10±0.01)%);而龙凤山的最高,叶片和枝条中分别为(0.39±0.13)%和(0.28±0.09)%;多重检验结果显示,在龙凤山森林类型植物体吸储硫元素的量,显著大于帽峰山和南沙森林类型,这与不同森林类型所处空气环境中S污染物格局较为吻合。在近缘类群中(如豆科、樟科),叶片(和枝条)中硫含量的差异显著,暗示近缘植物类群(在科的水平上)在吸储硫元素方面受系统发育约束作用不明显。在本土树种和引进树种中,叶片(和枝条)中硫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可能与所处环境的过滤作用相关。广州和佛山地区各林型的植物体内硫含量存在的差异,基本反映出该两地区空气环境中受含硫污染物的影响程度。今后在该地区的造林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应用S污染物吸储能力较强的树种,并注重本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组配,构建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8.
珍稀特有植物明党参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年龄的明党参主根随根龄的增加,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例减小,维管形成层在三至四年生根中活动最旺盛。茎的维管束是双韧类型;雄蕊的花药四室,小孢子的形成为同时型胞质分裂,悬垂胎座,倒生胚珠,核型胚乳,果实成熟时胚仍处于球形胚阶段。在自然状况下,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是我国东部地区的梅雨季节,对气候的不适应是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对6年生板栗树叶片解剖结构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板栗生长调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板栗‘燕山早丰’为试验材料,研究分别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对板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及对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1)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提高板栗叶片角质层厚度,上角质层最厚可达5.46 μm,为90 mg/L烯效唑处理,下角质层最厚可达1.76 μm,为60 mg/L烯效唑处理;(2)除60 mg/L烯效唑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增加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效果最显著的为100 mg/L多效唑处理;(3)3种延缓剂均能增加叶片栅海比值,栅海比最高可达1.52,为90 mg/L烯效唑处理;(4)除60 mg/L烯效唑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有效增加板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处理后120 d增加的最为显著。结论在板栗花芽分化期对叶面分别喷施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影响板栗叶片解剖结构,从而提高板栗对光能的捕获,增强其光合作用,其中100 mg/L多效唑的效果最好。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有效促进板栗叶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生成,本研究中60~90 mg/L烯效唑的效果最佳,延缓剂使得叶片解剖结构改变,从而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同化物增多,进而提高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3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Poljak.)Poljak.、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Krasch.)Poljak.和西北绢蒿Seriphidiumnitrosum(Web.ex Stechm.)Poljak.)的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天然种衣形态、种子吸水曲线及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千粒重均较小,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的千粒重分别为0.331,0.455和0.313 g;种子吸水曲线均呈现“快-慢-稳”的格局;伊犁绢蒿和西北绢蒿的种子前期萌发快,后期慢;新疆绢蒿种子前期萌发平缓,后期快。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分别为2,5和3 d,萌发持续时间分别为14,21和16 d。伊犁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为87.01%和88.69%,新疆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低,分别为59.83%和61.44%,西北绢蒿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介于二者之间。说明伊犁绢蒿有效利用生境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西北绢蒿次之,新疆绢蒿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