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早已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地应用。我们从广州地区蚊幼虫孳生地的土壤中分离到三株产晶体的芽孢杆菌,属苏云金杆菌,代号分别为009、18—1、42—2。我们对其对蚊幼虫的致病性作了测定,并对这三个菌株的生理生化及鞭毛抗原特性作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来源 42—2,009,18—1从市郊蚊幼虫孳生地土壤中分离得到,参考菌株来源见表一。  相似文献   

2.
1981~1982年试验结果表明,HD-1菌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70~82%,并对后代发生数量有一定影响。一般以卵盛孵末期到2龄幼虫发生初期,每亩每次用 HD-1菌剂150克防治两次为宜。室内毒力测定:HD-1菌粉(芽孢与晶体比例为1:1.05)和晶体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高,芽孢毒力低。HD-1菌粉处理2龄和3龄幼虫的 LC_(50),活孢子数分别为3.16×10~6个/毫升和3.16×10~7个/毫升。HD-1菌粉(含活孢子数7×10~7个/毫升)对2龄幼虫的 LT_(50),在平均24.6℃下,为15.84小时。HD-1处理后的卵能正常孵化,但能引起初孵幼虫的死亡;5龄老熟幼虫,部分能带毒进入蛹期,引起蛹的死亡。HD-1不杀伤天敌,HD-1防治区的天敌总数、种类比化防区多,天敌增长率也高于化防区。稻田施用 HD-1,能有效地降低土壤、稻谷中化学农药残留量。  相似文献   

3.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是一种对蚊幼虫有毒杀作用的好气芽孢杆菌。高毒力菌株在芽孢形成过程中能产生有51.4和41.9kDa蛋白组成的伴孢晶体。蚊幼虫取食芽孢/晶体混合物后,晶体蛋白被降解形成活性蛋白而结合到中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上,最后导致蚊幼虫死亡;低毒力菌株和部分高毒力菌株在其营养体生长阶段可产生可溶性的100、30.5和38.5kDa的Mix毒素(Mtx1、Mtx2和Mix3)。该毒素同晶体毒素和其它杀虫毒素无同源性,其杀蚊作用机理不详。在实验室和野外长期高选择性压力下,蚊幼虫会通过中肠上皮细胞二元毒素特异性结合位点的改变而对球形芽孢杆菌产生不同水平的抗性,其抗性特性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单一隐性基因决定的。本文简述了球形芽孢杆菌的杀蚊毒素的作用方式及抗性蚊虫的抗性特性。  相似文献   

4.
白雪峰 《江西植保》2014,37(3):241-243
从山东省采集的750份土样中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57株,这些菌株的晶体形态主要有菱形、圆形等。以夜蛾科害虫粘虫和甜菜夜蛾初孵幼虫为试虫,通过生测筛选出一株高毒力菌株QCL-1。菌株QCL-1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显著高于标准菌株HD-1,对粘虫的毒力与HD-1相当。  相似文献   

5.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的芽孢对初孵棉铃虫幼虫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可以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幼虫前期体重增加;而后期发育迟缓,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用含有HBF-1芽孢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幼虫中肠肠壁细胞遭到破坏;随着虫龄的增大,微绒毛逐渐脱落,有的部位细胞壁破裂。酶活的测定结果表明:初孵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HBF-1芽孢(100μg/g)的饲料后,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 CQNr01菌株接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2龄和4龄幼虫,观察感病率,并利用荧光染色观察菌株在幼虫离体表皮上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情况。结果显示,菌株CQNr01孢子悬液浓度为1×10^8、1×10^9孢子·mL^-1时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58%和89.91%,而4龄则只有13.33%和16.67%。菌株CQNr01的孢子能够成功附着在斜纹夜蛾幼虫的离体表皮上,但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的粘附能力优于4龄幼虫;接种24 h起两个龄期的离体表皮上均开始有孢子萌发现象并有附着胞和芽管产生,并随着接种时间的增长芽管不断伸长,但相同接种时间下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上的萌发率和附着胞产生数量明显多于4龄幼虫表皮。研究证明菌株CQNr01对斜纹夜蛾高龄和低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差异主要源于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球形芽孢杆菌是一种对蚊幼虫有毒杀作用的好气芽孢杆菌。高毒力菌株在孢形成过程中能产生有51.4和41.9kDa蛋白组成的伴孢晶体。蚊幼虫取食芽孢/晶体混合物后,晶体蛋白被降解形成活性蛋白而结合到中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上,最后导致蚊幼死亡;低毒力菌和部分高毒力菌株在其营养体生长阶段可产生可溶性的100、30.5和38.5kDa的Mtx毒素。该毒晶体毒素其它杀虫纱无同源性,其杀蚊人艇机理不祥。在实  相似文献   

8.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变种81—6菌株的晶体毒素感染菜青虫幼虫和家蚕离体细胞 感染早期两类细胞的线粒体都发生内脊膨大鼓起,随后细胞质内出现较大的空泡,感染后期线粒体膜和细胞质膜都发生溶解和破裂,细胞解体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离体细胞和活体细胞在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毒素后,细胞的病变过程相同。  相似文献   

9.
从新疆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白星花金龟幼虫体中分离得到的2个新疆本土绿僵菌菌株TLF和ANQ。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ANQ和TLF为金龟子绿僵菌。利用ITS1/ITS4和ITS4/ITS86引物分别测定了菌株TLF和ANQ的rDNA-ITS序列,2个菌株与金龟子绿僵菌相似性达99.1%~99.6%。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TLF和ANQ对白星花金龟各龄幼虫均具有高的致病力,死亡率分别达到90%~100%和73.3%~100%。2个菌株对白星花金龟1龄和2龄幼虫的致病力显著高于3龄幼虫,表现出随着白星花金龟幼虫龄期的增大致病力均呈降低的趋势。在相同处理时间内菌株TLF较ANQ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0.
11.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对Bt伴孢晶体的损伤和腐植酸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DS-PAGE电泳分析和生物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伴孢晶体的损伤及腐植酸对Bt伴孢晶体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紫外线对Bt伴孢晶体有明显的损伤,伴孢晶体紫外线辐射3h后溶解性能及生物活性基本丧失。腐植酸对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减轻紫外线对Bt伴孢晶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菜蛾绒茧蜂的寄主选择性及寄生对寄主发育和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菜蛾绒茧寄生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对寄主生长发育、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能寄生小菜蛾各个龄期的幼虫,但当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2、3、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37、0.39、0.24。该蜂对4龄幼虫的寄生能力随寄主日龄增大而急剧下降,对进入4龄并发育至该龄期40%时间以上的幼虫不能寄生。产卵寄生的雌蜂比例也随4龄幼虫日龄增大而急剧下降。小菜蛾幼虫被寄主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玉米螟不同龄期幼虫对苏云金杆菌(CS3ab—1986)制剂毒力测定的结果。以1、2龄幼虫作为生测标准试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体内的钙黏蛋白(CAD)和氨肽酶N1(APN1)是Bt的主要作用靶标,两种受体蛋白的变化也是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Bt抗性和敏感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变化,分析受体蛋白表达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1、2龄幼虫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在敏感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随龄期的增加呈现“V”字形变化,1、2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3、4龄时显著降低,到5龄时表达量又有所增加。抗性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提前降低,与表达量最高的1龄幼虫相比,2、3龄时表达量显著降低,到4、5龄时又略有回升。说明棉铃虫中肠钙黏蛋白、APN1表达量的下降与抗性相关,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表达量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Bt预处理缓解不同龄期棉铃虫的抗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一定剂量的Bt制剂处理不同种群,不同发育期的棉铃虫、24h后测定它们对氰戊菊酯的反应。结果表明,不管是抗性种群还是敏感种群,棉铃虫经Bt预处理后与未处理对照相比,都表现为2-4龄幼虫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而卵,初卵、1龄末幼虫敏感性变化不明显,DE-R种群敏感性变化幅度〉96HN-R种群〉YZ-S种群;以YZ-S为第三偌线比较96HN-R种群和DE-R种群的抗性倍数变化,发现卵和1龄幼虫经Bt预自理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从田间采集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发现的一种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微孢子虫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学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相近,具有典型微孢子虫超微组成结构,孢子壁厚度为195.00~205.15 nm,极丝盘旋于孢子后极内侧10~12圈;其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ITS)和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 SSU)序列与已报道的家蚕微孢子虫相关序列的相似度分别达94.34%和99.5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属 Nosema,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最近。该微孢子虫侵染草地贪夜蛾1龄和2龄幼虫5 d时的LC50分别为2.51×107孢子/mL和2.48×107孢子/mL;侵染3龄幼虫10 d时的LC50为3.79×107孢子/mL;侵染4龄幼虫15 d时的LC50为3.98×107孢子/mL;且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8孢子/mL时,草地贪夜蛾1至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3.04、 3.86、 7.47和10.43 d。表明该微孢子虫隶属微孢子虫属,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红尾追寄蝇是马尾松毛虫幼虫期的重要寄生天敌,主要寄生5~6龄松毛虫,第1、2、3代松毛虫寄生率分别为21.37. 44.95和0.71%。该蝇在湖南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内越冬。95%以上的卵产于寄主胸足上,每寄主体上的着卵量为1~33粒,最多出蝇11头。当着卵量在7.5~20粒时,寄主陆续在幼虫和蛹期全部死亡;2.5粒时有3%的寄主仍能存活。寄蝇种群数量变动与当年5月气温成正相关,与7年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