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作为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在不同岩区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形成了正岩、半岩和洲茶之分。本文将对武夷岩茶进行简单介绍,概述其岩区划分和品质差异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岩区武夷岩茶品质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气候差异的影响和图绕条件差异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2):331-333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 ,出类拔萃。素以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令人为之倾倒 ,为之神往。早在晚唐进士徐夤对武夷茶就倍加赞赏 ,给武夷茶写下“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 ,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评语。所谓岩韵 ,韵者 ,味也。即武夷岩茶具有独特的神奇的韵味。它有如秀丽的武夷山峰峦岩壑 ,此起彼伏 ,若隐若现 ,移步换景 ,亦真亦幻那样 ,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谐和的美感 ,令人心旷神怡 ,回味无穷。历来对岩茶韵味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说。笔者认为 ,岩茶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岩茶顾名思义 ,是长在岩石上的茶 ,“岩岩有茶 ,非岩不茶” ;二是…  相似文献   

4.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5.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6.
岩骨花香武夷茶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赵大炎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以“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唐徐夤评语),久享盛名,饮誉中外。悠久的历史。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  相似文献   

7.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2):129-134
福建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光阴了。从现有的古籍文献记载看 ,唐宋时期福州的方山和闽北的武夷山即已名闻中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已经分别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 ,称之为“其味极佳”。宋代在建州北苑建立御茶园 ,其茶列为贡品 ,于是武夷之茶名声大振于天下 ,上至宋徽宗 ,下至一些文人墨客 ,无不对其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之吟 ,范仲淹则以“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此外 ,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  相似文献   

8.
名山雄秀,佛茶味醇。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湾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昧”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憎家,禅多茗仗,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企佛茶煮石泉”。(宋…  相似文献   

9.
武夷茶在宋代属建茶范畴,随北苑龙田凤饼附纲入贡。明赵孟从《茶场记》载:“武夷仙山也,岩壑奇秀,灵芽茁焉,世称石乳,厥品不在北苑之下。”又云“月团云腴哪易得,山野市井偏。”唐宋时期,武夷山林深地辟,交通闭塞,茶叶不能直接入贡,故名不扬。追至元朝大德五年(1301),诏创皇家培局(后改称御茶园),初“岁贡二十,茶户凡八十”,此后茶叶贡额逐年递增,从二十余斤到200O饼,从此,武夷茶“遂驰名天下”武夷御茶园创立,设采茶官和监制官;但设茶户来茶以进,民间大受骚扰。地方官吏乘机擅增茶租,索取茶礼;蠹役、胥丁肆意…  相似文献   

10.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11.
茶韵与岩韵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茶人,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武夷茶与早期欧洲茶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夷岩茶,香、清、甘、活兼之,品质特具一格,驰名中外。早在宋、元、明、清各朝都列为“贡品”。明末清初传到欧洲,清代康熙年间,大量运销欧洲,备受欢迎。最早在欧洲一般上流社会就喜用Bohea一字,作为武夷茶的别称。由于武夷茶的独特优异品质,博得人们的喜爱,有誉为“百病之药”。诗人借吟诗作赋,赞口不绝。苏格兰诗人阿兰·莱姆赛在1721年写的一首诗中称:“信嘉乡之殊珍兮而百草之尤,称绿茶兮而武夷之名茶最优”。  相似文献   

13.
先前由我撰写并陆续发表于贵刊的《茶为山兴、山以茶显》、《武夷岩茶文化价值探讨》、《名人赞名茶》、《锐则浓长、清则幽远》、《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等等文稿,都是从武夷岩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文化价值、泡饮讲究、岩的品悟、名家赞赏诸多方面或角度,阐述武夷岩茶之所以名冠天下,倍受青睐,有其自身独特发展的轨迹,而现在所写的这篇文稿,则试图更深入地探讨武夷岩茶茶人具备的高度自我保护和发展意识,以及古代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和爱护,这样一种有机结合,促进保护、发展的”特色之路”,揭示武夷岩茶的发展史实际…  相似文献   

14.
曾震中 《农业考古》2002,(4):337-339
名山产名茶 ,已名列双世遗的武夷山 ,就盛产一种滋味醇厚 ,香气浓郁 ,被誉为“锐则浓长、清则幽远” ,岩韵别致 ,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 ,所以古往今来赴武夷揽胜的国内外佳宾、游客 ,在忘情赏景、观胜之余 ,总是忘不了一啜武夷岩茶的真味 ,精心领略一番那沁人心脾的真谛 ,然后才能感到“不虚此游” ,心满意足了。但是对于武夷岩茶的原产地 ,所谓“正岩”岩茶到底出自哪里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 ,却不大引人考究 ,现在我想对原产地、兔毫盏两大疑难 ,谈谈我的想法与看法。一、“描金银彩”难题解开武夷山山北著名自然景观莲花峰下 ,有一处闻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1998年第四期)曾刊出“臻山以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谜”一文,内中有[大红袍]一小节,说是“大红袍”起于清代,位于四大名丛之首,俗称武夷岩茶“茶王”。据天心永乐禅寺僧人说:“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据当地农民谈:“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窠底的一座崖上,只有三株,民国吴石西在此摩崖刻石“大红袍”三个字。据武夷茶馆的招待员介绍“大红袍”的由来:元代福建知府道经武夷,身染重病,得寺僧献茶治愈,过后携香烛前往膜拜,因香火过旺,怕损伤茶树,将大红袍罩在茶树上。古时,闽南秀才赶考,在天心岩…  相似文献   

16.
巩志 《农业考古》2005,(2):313-313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陈宗懋《中国茶经》);而茶之奇又奇在“岩韵”。岩韵,评茶术语之一。专用于描述乌龙茶的香气,以及品茶的韵味和特征。茶之为饮,首重风韵,探韵寻趣,是茶道、茶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以探索茶道茶艺的情趣。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当代书法家潘主澜说:“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却精详”。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以掌握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  相似文献   

17.
建溪系闽江上游,建溪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厥土宜茶,品质极佳。北苑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而武夷茶更是“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建溪茶即建溪流域所产之茶。郑奕诗“头钢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古时也有称之为建州茶,今泛指闽北所产之茶叶(南平地区范围),简称“建茶”。建茶最早称“建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逸人王休君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相似文献   

18.
武夷茶史文献杂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茶史文献杂撷嘉兴博物馆陈行一“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是唐朝精于茶道的诗人徐夤,把武夷岩茶的独具风味和武夷山水的清奇秀丽联系起来的评语,山美水美茶亦美。的确,武夷山之所以名扬中外,不仅仅是它的山水秀美,风光奇丽,还因为它是清香甘...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20.
莫贤书 《农业考古》2002,(4):340-342
茶 ,碧水丹山粟粒芽。香醇 (神 )韵 ,武夷耀中华。(一 )“碧水丹山”是武夷山名胜自然风景区一带 ,远古时代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单斜断层山的红层地貌 ,又叫“丹霞地貌”。境内有“三三”(九曲清溪 )与“六六”(三十六奇峰 )之胜 ,称“碧水丹山” ,是武夷山狭义的代称。宋朝李纲诗云 :“一溪贯群山 ,清浅萦九曲 ,溪边列岩岫 ,倒影浸寒绿”。描述这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瑰丽景色 ,使游人流连忘返。“碧水丹山”一词 ,最早出现六朝时任建安吴兴令 (今浦城县 )文豪江淹 ( 4 44 - 50 5)的作品中。江淹在诗歌自序中云 :“地在东南峤外 ,闽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