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油松短枝嫁接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营建油松种子园需要大量嫁接苗木,但一株高大的村只能提供100~200个接穗,大量繁殖受到限制。1998年我们用短枝进行嫁接,已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方法,现简介如下: 油松的短枝一般称作“针叶束”或“针叶簇”,在顶端优势丧失或受到削弱的情况下,具顶端优势的短枝顶芽有可能恢复分生能力,萌动并发育成正常枝条。因此,采用短枝嫁接是可行的。 1 嫁接方法 用3年生健壮的油松做砧木,嫁接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对秭归空心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秭归空心李系统及其染色体组的演化和进化地位。[方法]取秭归空心李,根尖压片法制片、镜检、拍照,并对50个染色体状态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结果]秭归空心李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染色体基数为x=7,核型公式为2n=2x=14=8m+2Sm+2st+2T,即有4对属于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及1对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B”类型,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8.02%~23.28%,臂比变化范围为1.28-∞。最长与最短的染色体的长度比为2.90,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为66.35%。[结论]从核型分类以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值来看,在系统演化上,秭归空心李属于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油松短枝嫁接技术的研究(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短枝(针叶束)嫁接技术系列研究报道(I)中,着重讨论了接穗取材,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因子对嫁接成活,保存率和萌芽率的影响。短枝嫁接繁殖系数为常规嫁接的40-60倍,最佳处理组合成活率和萌芽率可达90%以上。油松短枝嫁接是当前油松无性繁殖中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秭归空心李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秭归空心李4个居群的21个样品进行了多态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个引物对秭归空心李进行了扩增并对扩增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取 0.266 2~0.346 2 cM时,所有的群体聚为一类;当遗传距离取 0.059 5~0.063 9 cM时,4个居群各为一类;4个居群的相似性系数为 0.707 3~0.942 3,说明杨林桥镇4个居群的秭归空心李遗传背景比较一致,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7.
在短枝(针叶束)嫁接技术系列研究报道(Ⅰ)中,着重讨论了接穗取材,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因子对嫁接成活、保存率和萌芽率的影响。短枝嫁接繁殖系数为常规嫁接的40~60倍,最佳处理组合成活率和萌芽率可达90%以上。油松短枝嫁接是当前油松无性繁殖中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油松短枝嫁接技术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油松短枝嫁接技术的研究(Ⅰ),讨论了提高短枝嫁接苗萌芽率的各种技术措施。促使短枝嫁接苗萌芽是提高成苗率的关键技术。采取综合措施成苗率可高达92%,这一技术已在油松良种基地建设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秭归空心李是新发掘的产量高、品质优、特晚熟地方优良李品种,2003年12月被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湖北省经济林木良种,2004年2月被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围家级林木良种. 相似文献
10.
华山松嫩枝与硬枝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影响华山松嫁接成败的因子较多,但主要因子有:嫁接方法,砧木年龄,保护辊的使用,嫁接部位,操作技术,气象因子,嫁接时间等,试验结果表明,较好的嫁接方法为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硬枝接)和切接法(嫩枝接);嫁接时间硬枝接以2-3月,嫩枝接以3-5月为宜,砧木年龄为3-5a;硬枝接嫁接部位取砧木中部效果好,嫩枝接使用保护罩效果好,阴雨天气嫁接成活率经晴天高,通过试验,筛选出华山松嫁接的最佳条件组合,且使嫁接时间由原仅限于2-3月延长到5月份。 相似文献
11.
12.
李胚胎发育中败育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盖县大李(Prunus
salicina Lindl)胚胎发育过程的详细观察表明,其败育时期及败育特征主要有1.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囊发育受阻、滞后;2.成熟胚囊结构异常;3.珠心珠被细胞提早解体退化;4.传粉受精不良;5.胚胎败育。 相似文献
13.
李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和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等方面对李花芽分化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李花芽形态分化的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及雄蕊和雌蕊结构分化期等6期;细胞分裂快、合成作用旺盛的原基中,蛋白质含量高,淀粉粒则分布在原分生组织衍生的组织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早食李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胚龄、不同培养基、GA3浓度对离体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花后26~41d的幼胚细小、胚乳尚存,经连续3代培养仍未发生任何变化;从花后48d开始胚乳已经消失,幼胚不断发育并逐渐充满整个种腔,接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后其成活率高达77%以上,培养初代即可启动;4.5%的花后65d幼胚已能培养成苗,此后成苗率随着胚龄增加而升高,至果实成熟时成苗率可达26.00%,并在培养初代可产生愈伤组织;花后65~83d的幼胚则需经2~3代以上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胚(花后88d)在WPM培养基的成苗率比MS培养基上高1倍左右;在同一基本培养基上,添加BA、KT或2,4-D后,成苗过程受到抑制。用1000mg/LGA3处理种子24h后能显著提高胚的成苗率。[结论]为建立早食李胚胎抢救技术及杂交育种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摸清沿河县地方特色李子品种空心李采后品质及生理变化特点,促进地方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对沿河沙子空心李采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和生理代谢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空心李采后果实品质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VC含量和果实硬度是空心李采后品质变化的显著指标,其中,采后第7天,果实硬度比第1天低22.46%;VC含量在采后第4天降至最低(0.39mg/100g),仅为第1天含量(1.42mg/100g)的27.46%。采后果实乙烯含量变化呈单峰呼吸跃变型,其呼吸强度滞后于乙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早食李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胚龄、不同培养基、GA3浓度对离体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花后26~41d的幼胚细小、胚乳尚存,经连续3代培养仍未发生任何变化;从花后48d开始胚乳已经消失,幼胚不断发育并逐渐充满整个种腔,接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后其成活率高达77%以上,培养初代即可启动;4.5%的花后65d幼胚已能培养成苗,此后成苗率随着胚龄增加而升高,至果实成熟时成苗率可达26.00%,并在培养初代可产生愈伤组织;花后65~83d的幼胚则需经2~3代以上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胚(花后88d)在WPM培养基的成苗率比MS培养基上高1倍左右;在同一基本培养基上,添加BA、KT或2,4-D后,成苗过程受到抑制。用1000mg/LGA3处理种子24h后能显著提高胚的成苗率。[结论]为建立早食李胚胎抢救技术及杂交育种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的药室内壁有明显的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以同时型的胞质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呈四面体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2!细胞型。孢原细胞、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以及绒毡层细胞内均含丰富的蛋白质,但无淀粉粒。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内则含有大量的淀粉粒,而蛋白质的含量却很少。随着花药的进一步发育,芽鳞片、萼片和花瓣中的淀粉粒相应依次减少。蛋白质、淀粉粒的分布和含量与细胞的分裂活动以及物质合成等生理活动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