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一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应用某日光温室青椒试验场的试验数据,以Jnesen模型为例,利用SPSS软件计算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青椒在苗期、开花期和结果期3个生育阶段敏感指数分别为0.152、0.308、0.334。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5,应用F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证明Jensen模型计算结果合理,SPSS软件计算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应用某日光温室青椒试验场的试验数据,以Jnesen模型为例,利用SPSS软件计算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青椒在苗期、开花期和结果期3个生育阶段敏感指数分别为0.152、0.308、0.334。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5,应用F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证明Jensen模型计算结果合理,SPSS软件计算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4.
应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三种蔬菜的需水量和作物系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田间水分和肥料最优控制下测定的土壤水分,利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分别计算了花椰菜、苋菜和菠菜生长期内的作物需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资料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3种蔬菜在不同生育期内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花椰菜、苋菜和菠菜在整个生长期内的需水量分别为223.8mm,144.9mm和148.1mm;作物系数的平均值分别是0.68,0.94和0.65;除苋菜的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的拟合关系相关性不显著外,花椰菜和菠菜的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水稻群体生长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定量描述水稻群体基本苗以及主茎与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积温来计算的发育进程为主线,建立了广适性的水稻适宜群体生长指标的知识模型,可为不同条件下水稻栽培过程中的生长调控与苗情诊断提供定量化的动态指标体系,包括群体主茎与分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等。利用不同生态点的常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不同品种类型对所建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设计的大田基本苗与实际生产值RMSE平均为5.0,模型设计的群体生长动态指标与已有的高产栽培模式中实测结果平均相关系数达r=0.85**以上,故知识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水稻生长指标适宜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合理施用肥料,才能达到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肥料中的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并有利于培肥地力,获得显著的施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去狭义的合理施用肥料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即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及施用量、科学的施用方法、适宜的施用时间。现代农业生产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施肥从传统农业的以提高产量为目的发展到现代施肥的既要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节省资源、提高施肥经济效益、减轻施肥劳动强度,又要有利于培肥地力、保护产品和生态环境不受污染,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平均增温速率达0.35℃/10 a,降水量平均下降速率为79.15 mm/10 a,Kira干湿度指数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65/10 a;同时,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呈“旱化”趋势,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作物占比大幅上升,而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大的作物占比快速下降;在播种面积增加的背景下,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Kira干湿度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方式表现为耕地利用结构的“旱化”,且这种响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是一种能源、饲料、糖料作物,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非常适宜甜高粱的生产,充分开发和利用甜高粱资源.对内蒙古工业、畜牧业、制糖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安徽省六大粮食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还针对结论和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实现中国温室的动态区划,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光热资源与能耗分布状况。【方法】针对温室作物生产特点,确定10个温室气候区划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气候区划,并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系统。将温室气候区划系统与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并以Venlo型玻璃温室及温室主栽作物黄瓜和番茄作物为例,利用中国621个标准气象站30年(1971—2000)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系统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系统将中国区划为温室作物生产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一级区域和9个二级区(每个一级区分为I级、II级、III级区)。适宜区的特点是一年中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长,温室冬季加温能耗低,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的总太阳总辐射量。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的特点是温室冬季加温时间长、能耗高,夏季降温能耗少,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温室需要进行加热时期的负积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年代的变化进行温室气候动态区划,明确不同气候区温室作物生产光热资源分布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计算不同类型温室和不同作物在不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下,各个温室气候区域的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为中国不同类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于鲁冀  王莉  赵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72-11574
根据乡镇的特点,从广义上界定了乡镇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内涵,构架了由镇域规模、经济收入、交通区位、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规划5个领域12个分项33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许昌市为例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计算数学模式以及评价结果综合评级方法,为许昌地区建立农村污水处理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北风沙区的农业生产现状,选取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均GDP、单位面积农田水资源量、农田实际灌溉面积、水土流失率和植被覆盖率等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6个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依据贴近度概念对其可持续程度进行排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6个县(区)中.府谷县和榆阳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其贴近进度分别达到1.679771和1.206079;神木县和横山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一般.其贴近度分别为0.200747和一0.437277;靖边县和定边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其贴近度分别为-1.142601和-1.506720。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性不高的现状,从劳动力、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洛阳市绿地景观格局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斑块平均面积、分维数指数、分离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7个评价指标,对洛阳绿地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不同因素重要性选用相应的权重,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排序为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江廛河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集重心理论及熵值法构建了转基因芸苔属作物营养生长速率等级评判模型,该模型包含确立评价指标正态隶属函数、利用模糊集重心理论计算指标重心向量集、利用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向量和营养生长速率等级划分4个基本步骤.以一常规杂交组合试验的营养生长指标测量值为例对该评判模型进行了演示,论证了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船舶操纵性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船舶操纵性能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价船舶操纵性能的指标,并利用工程模糊集理论中的多级模糊识别模型对船舶操纵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用多级模糊识别模型对船舶操纵性能进行评价,可省去建立绝对隶属函数的大量繁杂工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种植面积达1.7亿hm2。其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保护环境、提高粮食营养品质以及方便的获取药物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是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另外有非期望效应和肠道健康评价作为补充,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规避及大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凡是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有安全保障,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的知名度已不再是学生选择高校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理性地对高校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由于影响校园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如景观格局、师资等,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使高校校园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指标量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校园满意度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校园满意度评估中的应用和模型建立,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校校园满意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9.
将模糊可变评价方法引入到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建立了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将该模型应用于大连湾1991—2004年水环境质量评价中,该模型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对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可行、有效。评价结果表明,大连湾的水环境质量较差,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张又  刘凌  闫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82-384,453
[目的]采用模糊物元模型评价河流健康状况。[方法]基于模糊物元分析原理,建立河流健康评价模型,并根据海明距离提出改进的从优隶属度计算方法;从水文特征、生态特征、环境特征和服务功能4个方面构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秦淮河健康评价实例中。[结果]秦淮河健康水平为"中"级别;该评价结果与综合指数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多级别模糊物元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结论]该研究为河流健康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