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麦套地膜花生由于兼顾了小麦和花生两种作物的产量和效益,花生不减产,小麦是净赚。近年来在我区发展很快,其技术逐渐成熟,一般小麦亩产可达300千克以上,花生亩产400千克以上,高产田小麦可亩产400千克,花生达到450千克/亩以上。一、模式结构小麦套种地膜花生栽培模式,以花生栽培为中心,秋播小麦时预留垄,垄底宽80~85厘米,垄沟宽25~30厘米,垄高10~12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沟内播种两行小麦(播量为平播量的80%),行距20厘米,来年4月底5月初在垄面上种两行地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过去,麦套花生采用传统单行种植栽培方式,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针对传统花生种植栽培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较低的实际,结合农业科技合作致富项目,探索改变传统花生种植栽培方式,大力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350多公斤,个别地块达到500公斤,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俗称“隔垄种”。即在冬前种麦时,首先做垄,一般垄距70厘米,两垄之间的垄沟内种植一垄小麦(两行小麦,行距25厘米左右),其他为预留空白地,待第二年开春时再种花生。  相似文献   

3.
<正>西瓜—白菜—花生—菠菜四种四收,一般亩产西瓜4000千克;白菜亩产4000千克;花生亩产300千克;菠菜亩产1000千克,比种植小麦、玉米两熟作物效益提高4-6倍。一、茬口安排与间套作方法西瓜在3月10日育苗,4月10日定植,行距l70厘米,株距50厘米,每亩密度在750株左右。6月下旬收获。花生于5月上中旬在西瓜行间套种4行,行距42.5厘米,穴距20厘米,亩密度7800穴,花生于9月下旬收获。西瓜收获后,套种2行大白菜,行距85厘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北票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80万亩左右。近几年来,密植品种在本市逐渐推广开来。它主要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北票市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大垄宽窄行栽培:就是将原来的两条小垄合为畦面宽为130厘米的大垄,垄上种2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  相似文献   

5.
近年,绥中县推广大蒜套种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蒜亩产 650 kg,亩效益 1 600元;生姜亩产 2 000 kg,亩效益 2 800元。两茬纯效益 3 500元。 1 大蒜栽培 3月下旬至 4月初提早整地,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肥 7~ 8 m3。整地施肥后做垄,垄距 55 cm为宜。 4月 5~ 10日,双行栽培,行距 7~ 8 cm,亩保苗 3 500~ 4 000株。大蒜主要虫害是地蛆,用地蛆净 1 000倍液或用 80%敌百虫 800倍液进行灌根。 4叶期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 5 kg。 6月 15~ 20日及时收获,大蒜收获后给生姜及时培土,有利于发育。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一九七三年开始在孟家大队第四生产队试种了罗马尼亚向日葵十二亩,总产三千八百四十斤,亩产三百二十斤。一九七四年全社种植六百五十亩,总产达十四万二千斤,平均亩产二百二十斤,其中开原大队第四生产队种了三亩,亩产四百斤。播种前,用温水浸种一、二天,实行垵种,每亩施三千斤农家肥做口肥,行距一尺七、八寸,株距一尺至一尺五寸,亩保苗二千三百株至三千三百株。四月三日开始播种,四月末结束,一次定苗,铲趟两遍,人工辅助授粉一次,八月二十五日前后成熟。油用向日葵是一种抗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的油料作物。在瘠薄轻碱地以及风砂干旱地区都能正常生长,亩产可达百斤以上。该品种  相似文献   

7.
小麦、菠菜、花生、黄瓜四种四收立体种植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产小麦300千克,菠菜1000千克,花生350千克,黄瓜2000千克,收入达到6000元。1.种植模式:10月1日前后,起垄距90厘米的大垄,垄高10厘米,垄顶宽60厘米,垄底宽20厘米。在沟底播种2行行距17厘米的小麦,垄顶种4行菠菜。  相似文献   

8.
<正>一、整地、施肥1、整地做畦:建议采用双垄或者单垄高畦栽培。双垄栽培方法一,做1.5米的畦子,作业路0.5米,起垄1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22厘米。双垄栽培方法二,做1.2米的畦子,作业路0.4米,起垄0.8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0.4米,株距25厘米。单垄栽培方法,做1.1米的畦子,作业路0,4厘米,起垄0.7米,畦高15—20厘米。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到了525.7公斤,较玉米65厘米小垄常规栽培生产亩产466.4公斤亩增产59.3公斤,亩增产率为12.7%,亩增加经济效益91.38元。  相似文献   

10.
香磨大队一九七六年在科学种田中,采取了谷子下山平播,改大垄为小垄栽培的措施,夺得了高产。七十亩谷子,总产四万七千九百五十斤,平均亩产谷子六百八十五斤,亩产谷草二千斤左右。措施是: 一、整地、施肥:秋翻秋耙,深浅一致,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们搞了八分地棉花高产田.折合亩产皮棉328.4斤.一、栽培经过品种为岱字棉15号原种.用河泥、稻草做营养钵,复盖薄膜育苗.4月5日播种,4月10日出苗.齐苗后每亩浇施稀粪水1.5担作黄芽肥;移栽前一天(5月6日)施送嫁肥;每亩人粪1.5担,尿素1.5斤;喷药治虫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地面薄膜复盖是棉花栽培上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棉花地膜复盖试验田3.2亩,平均单产皮棉289.8斤,其中沈家大队杨庄五队0.45亩,收皮棉139.8斤,折合亩产310.6斤,1981年地膜复盖棉花12亩,单产都在250斤以上,其中郑庄、杨庄4亩多盖膜棉花,单产皮棉都突破300斤.地膜复盖棉田增产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整地建议采用双垄或者单垄高畦栽培。双垄栽培方法一,做1.5米的畦子,作业路0.5米,起垄1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22厘米。双垄栽培方法二,做1.2米的畦子,作业路0.4米,起垄0.8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0.4米,株距25厘米。单垄栽培方法,做1.1米的畦子,作业路0,4厘米,起垄0.7米,畦高15—20厘米。在起垄处做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品种及移栽选择早光、长虹二号、明磊或明晶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忌选重茬地(采用脱毒苗和进行土壤消毒者除外),定植前整地施肥,采用小高垄栽培,垄距90~100厘米,垄面宽50厘米,每垄栽双行,行距18厘米,株距12~15厘米,亩栽8000~10000  相似文献   

15.
种子处理:种前第1次用50℃温水浸泡,第2天换水再泡1天,第3天种植。3-9月份均可种植(气候20℃以上),行距80厘米,株距35- 40厘米, (1米3棵均可),高垄种植,植株50厘米以上要培土,亩种2400株左右。种前深耕细耙,施足底肥,亩肥100斤复合底肥,同时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6.
正中棚白萝卜—大葱—芹菜连作栽培,白萝卜亩产6000千克,大葱亩产5000千克,芹菜亩产7000千克。一、白萝卜1、品种。选择不易抽苔、生长快、品质好的早熟品种韩国白玉春。2、播种。播前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深翻整地起垄,垄距45厘米,垄高15厘米,播前10天扣膜覆草苫,提高地温。2月上旬播种,按株距25厘米于垄上挖穴浇水,水渗后播  相似文献   

17.
<正>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益,笔者和菜农一起进行了花生、蔬菜一年多茬栽培试验、示范,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出覆膜花生、青花菜、菠菜一年三种三收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产花生350千克,青花菜1000千克,菠菜超过1100千克,产值5000元以上,从而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效益。一、茬口安排起垄距85~90厘米的大垄,垄面宽60厘米,垄高15~20厘米,于4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大垄双行南北插,是东北高寒山区一改传统水稻栽培模式,改变原来产量1000斤-15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栽培模式.产量可突破2000斤/1000平方米,可使产量稳定在1600斤-20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其要点在:育壮苗、保行向、南偏西5-15度的影象,确定南北插,使每平方米保证在450个大穗(大行距为35厘米,小行距为15厘米,株距为13厘米;每平方米28簇.)可增产25%.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阳光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和时间,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19.
正为实现玉米高产、优质,根据近年来当地大规模玉米种植的技术措施及产量结果来分析,现总结出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基本概括为:"一个创新、三个质量高、三个合理、四个预防、两个确保"。1栽培模式创新当地全面积应用推广"垄上双行、大垄高台栽培,垄宽110厘米、垄上双行的行距45厘米,垄间行距65厘米,平均行距55厘米。优点:选择大垄高台种植,即抗旱又抗涝,同时又能增加地表土壤温度,利于根  相似文献   

20.
水稻大垄双行南北插,是东北高寒山区一改传统水稻栽培模式,改变原来产量1000斤-15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栽培模式,产量可突破2000斤/1000平方米,可使产量稳定在1600斤-2000斤/1000平方米提出来的。其要点在:育壮苗、保行向、南偏西5-15度的影象,确定南北插,使每平方米保证在450个大穗(大行距为35厘米.小行距为15厘米,株距为13厘米;每平方米28簇。)可增产25%。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阳光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和时间,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