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尾松诱根嫁接应用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诱根嫁接应用的试验吴强,单翠英(四川省忠县林业局)向国中(万县市林木种苗站)刘伟,岳兴培(四川省忠县国营巴云林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每年营造马尾松人工林30多万公顷,为加速造林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化...  相似文献   

2.
种子园马尾松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从1985年营建马尾松初级种子园以来,每年都要嫁接几千株马尾松,通过试验和多年的工作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嫁接方法。一、嫁接技术及经验 1.砧木选择一般选用本地2—3年马尾松实生壮苗或一年生湿地松壮苗,砧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漳平市五一林场的马尾松嫁接种子园的营建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嫩枝嫁接技术在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收集区、采穗圃的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是以当年嫩梢为接穗,2~3年的幼龄马尾松为砧木,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进行嫁接的。要提高马尾松嫁接成活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嫩砧、壮砧。砧木的培养以就地育苗,就地定砧最佳。营养袋育苗,用50kg松菌土,0.5kg过磷酸,0.25kg复合肥配制营养土、用种子园、优树和商品种子育苗均可。为提高种子的遗传、播种品质,除种子园种子外,优树种子宜单采单选、株选果选粒选,商品种子宜水选或粒选。定砧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无性系嫁接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马尾松种子园建园材料选择、收集区(采穗圃)的建立、园址选择、嫁接、无性系配置、无性系开花习性,以及种子园丰产管理技术、遗传测定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尾松无性系嫁接种子园的营建与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藤县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嫁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和采穗母树的年龄是决定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关键。②嫁接宜采用穗条全包保湿的方法,坡向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大。③无性系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与采穗母树的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产脂力呈正相关,但与无性系母树来源地、母树年龄和大小没有相关性。④无性系生长量和其内部变异系数皆较大,且与无性系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对苗木施行切根,对提高苗木质量的效应是十分明显的,通过切根,苗木茎干粗壮,根系发达,高径比与冠根比达到优质苗的比值,苗木须根数量多,菌根感染率高,优质苗率达80%以上,为了尽快地推广,应用切根技术,同时还研制了手工操作苗木切根铲,该铲经过近两年生产应用验证,实用性强,效果好,适于松苗切根。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无性系嫁接技术应用在种子园、采穗园建设上,可为我区及我国南方各省区提供大量品质优良的种子、苗木和穗条,对加快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兴林战略,推进林木良种化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马尾松种子园嫁接成活率和建园质量,在苗圃地培育马尾松砧木并在苗圃地采用套袋嫁接技术嫁接接穗,成活后,将接株移栽到马尾松种子园定植。笔者主要从砧木的培育、穗条的采集、套袋嫁接方式及嫁接苗处理等方面阐述马尾松苗圃地套袋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比较系统地开展了马尾松良种的繁育工作,嫁接在无性系种子园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马尾松嫁接种子园成败的关键,在于嫁接成活率。大量资料表明:马尾松嫁接,宜采用当年嫩梢作为接穗,由于嫩梢具有活跃的、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组织,愈合能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湿与修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们将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湿与修剪作为嫁接技术的重要环节,进行了试验、分析。现将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一)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温防护措施 马尾松接后的保湿防护措施,经试验选择,以采用在穗、砧相接部位加套塑料薄膜保湿防护罩的方法为优,习称“套袋嫁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尾松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染色体的数目为2n=24。在分裂中期,其长度为7.62—12.935μ:第1—6及第7—11染色体的长度相近:最短染色体12约为最长染色体1的4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马尾松硫酸盐浆单段氧脱木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氧压0 .6MPa、温度 10 0℃、时间 80min、NaOH用量 5%、MgSO4用量 0 .5%、浆浓 10 % ,在此条件下 ,纸浆木质素脱出率 4 7 1% ,氧脱木质素后纸浆粘度 94 8 1cm3/g ,白度 4 1 0 %(ISO) ,得率 96.9% ,经过氧脱木质素后浆的裂断长 6 3km ,耐破指数 5 8kPa·m2 /g ,撕裂指数 14 1mN .m2 /g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雌、雄球花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马尾松雌、雄球花的形态变化与发育进程。①雄球花(即小孢子叶球):雄球花芽聚生于当年春梢基部,外被芽鳞,芽鳞张开球花显露。小孢子囊由表皮、中间层、绒毡层和造孢组织组成。绒毡层细胞是双核的。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形和对称形。单核花粉时期花粉外壁延伸成2个大小相同的气囊;成熟花粉具2个原叶细胞、1个生殖细胞和1个管细胞。②雌球花(即大孢子叶球):雌球花芽着生于当年春梢顶端,顶部芽鳞张开后雌球花显露。珠鳞以螺旋状排列在球花中轴上,腹面着生两枚倒生胚珠。胚珠由珠被和珠心组成,单珠被,受粉时珠鳞张开;珠心内含1或2个大孢子母细胞。雌球花各发育阶段的出现时间,均较雄球花迟。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共收集马尾松分布区内126个种源的种子,在浙江省内五个具代表性的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营造试验林。经6年的观察和测定,取得种子、苗木和幼林期的表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性状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主要性状与产地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认为,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对8-12项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并运用类平均法作系统聚类,综合2个试验点的聚类结果,提出马尾松种源可划分为3个带4个区。选取生长、适应等五个性状作判别因子,结合高生长稳定性分析,为省内各试验点代表的不同生态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嫁接技术作为马尾松无性繁殖的主要手段,在无性系种子园、收集区、采穗圃的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马尾松嫩枝嫁接,以当年生嫩梢为接穗,砧木为三年生幼龄植株。嫁接之后的穗、砧接合部,从机械结合开始,经接面愈合,到输导组织沟通,最后来自不同母体的两部分组织,形成一个具同步代谢机能的个体。这一过程长达1—2个月之久。这期间正是接后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幼树根系固氮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莉华  周建 《林业科学》1997,33(2):152-160
对六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中马尾松幼树根系的固氮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在马尾松幼树的根系上能普遍分离到固氮细菌,但在不同岩性的土壤中分离的效果有差异;主、侧根及树势等的不同都影响分离效果。采用根段法和富集法共分离到142个菌株。其中一株经鉴定为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paradoxus)。并对其中26个菌株进行了回接实验,有9个菌株回接成功。固氮效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其中A`10、A`13、G1、g2w四株菌的固氮效能为每消耗1g葡萄糖分别固定氮2.10—3.50mg、4.20—5.13mg、3.66—6.83mg和1.93—2.60mg。  相似文献   

18.
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近几年发现危害马尾松林成灾性害虫,其危害情况已有了一些报道。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用松针上的虫口密度,有的采用危害症状划分,但无具体的划分指标。为此,笔者自1988年起,用表征划分法对松林的被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并用解析木的生长材料进行了校验,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天然群体包含大量数量和质量性状变异,前者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后者则几乎完全受遗传因素控制。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利用表型性状借助数量遗传理论来研究群体的遗传变异,直到近十多年才开始借生物化学技术作林木遗传学分析。本研究以福建省15个马尾松垂直和水平分布的天然群体为对象,利用同工酶位点探讨马尾松群体的遗传结构,了解马尾松垂直和水平群体在各种酶类多态位点上的变异幅度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马尾松硫酸浆两段氧脱木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第一段氧脱木质素的条件为:氧压0.6MPa,温度100℃,时间80min,NaOH 量5%,MgSO4用量0.5%,浆浓10%;第二段氧脱木质素的条件为:氧压0.4MPa,温度90℃,时间60min,NaOH用量3%,MgSO4用量0.5%,浆浓10%。在此条件下,OIOⅡ木质素脱除率达到72.5%,粘度775.2cm^3/g,得率90.5%。经过氧脱木质素后浆的裂断长5.8km,耐破指数5.3kPa.m^2/g,撕裂指数12.7mN.m^2/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