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家蚕抗氟性遗传研究——Ⅱ.抗氟性遗传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家蚕抗氟性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的,但也有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抗氟性还表现非母体的正反交差异.显性效应为非单向性的.显性位点上的基因分布为不对称性.显性基因总数约为隐性基因总数的1.76倍.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90.7%.抗氟性与茧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有正的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家蚕温汤处理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阐明家蚕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 ,测定了该性状的杂种优势率、狭义遗传力和基因数 ,并利用世代平均值多元回归方法 ,对其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无性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为 2 0 71% ,狭义遗传力为74 0 2 % ,由 1对以上的多基因所控制 ;无性繁殖性状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 ,其次是显性效应 ,两者占总遗传变异的 97 0 5 % ,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是一对耐氟性较强的夏秋用蚕品种,其中以亲本白玉A的耐氟性最强。以白玉A与耐氟性较弱的皓月B为亲本组配各种杂交世代进行耐氟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氟化物添食范围内,其耐氟性遗传呈显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并且具有部分伴性遗传效应和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耐氟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耐氟主效基因与第12连锁群中的2个标记(chr12-2990-1和chr12-2990-2)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5.
家蚕耐氟性遗传与茧丝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耐氟遗传,据本试验遗传参数估测结果,其相对耐氟优势(P.R)为5.56,P.R值为正值,故为显性遗传,由正向显性微效多基因控制.不同世代耐氟性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极显著差异,F1代耐氟性强弱排列为F1>P1、P2>F2>BC1(各回交形式).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茧质性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为正相关,耐氟性与全茧量达极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层量达显著水平,但耐氟性与茧层率未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解舒、纤度呈负相关,并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长、茧丝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分析了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的方差及其对性状表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茧质性状的遗传控制方面 ,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上位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品种不同 ,基因效应估值不同 ,在世代间遗传变异大小也不相同 ,并且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7.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8.
研究全茧量性状在不同性别柞蚕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柞蚕品种的高产性状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对5个柞蚕品种及其20个正、反交组合不同性别个体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除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外,还受母体效应的影响,其中加性效应占总遗传方差的比率较大;在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效应中,加性效应所占的比率最大,显性效应所占的比率较小,母体效应则不显著。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力h2N=66.67%,雄性柞蚕的全茧量遗传力h2N=78.38%,高于雌性柞蚕。由于雌性、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的加性效应在总遗传方差中均占有较大比率,因此全茧量性状选择适于在早期世代进行,且对雄性个体具有更好的选择效果,但全茧量性状遗传存在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阈性状的拟连续性数量遗传学分析法,估测了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一系列遗传参数。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61.58%,狭义遗传力为31.28%。一些经济性状和抗CPV病性的遗传相关亦进行了测定,发现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作用方式符合Mather所定义的加一显性模式,并存在着超显性现象,控制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基因数目不少于两个。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且由母体效应和非母体效应所引起的正反交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家蚕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1):19-22
用产卵量差异较大的两个近交系782和Ekp作亲本,配制了F1、F2正反交及F1与两亲本的回交B1和B2,加上两亲本P1和P2共8个世代,采用多世代平均值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到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分析家蚕产卵量的常染色体基因加性、显性和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的非二体遗传模型,并通过实际数据检验表明产卵量遗传符合这个模式;(2)产卵量的遗传主要取决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加性效应,其次是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1.
家蚕饲料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农  徐卫华 《蚕业科学》1992,18(2):71-76
试验采用不同蚕品种和不同世代设计,研究了饲料效率在不同系统间、世代间,品种间的表现,发现F_1的饲料效率介于两亲本之间,几乎不存在杂种优势,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经饲料效率的遗传研究查明,控制叶丝转化率的基因在7对以上,控制茧重转化率的基因在12对以上。基因效应中上位性效应起重要作用,叶丝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加性效应控制;茧重转化率主要受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显性×加性效应控制,确定了叶丝转化率和茧重转化率的位点互作属重叠型。此外还估算了遗传力、平均显性度和基因数目等遗传参数,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世代平均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得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万蚕产茧层量、产卵数、蛹重和结茧率几个性状均属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在上位性效应中,前六个性状均为显性×显性,蛹重为加性×显性和显性×显性,而结茧率则为加性×加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二化性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家蚕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得知:家蚕的幼虫生命率、虫蛹率、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等性状具有显性效应,无上位性效应;茧层率性状既具有显性效应又具有上位性效应.系统间遗传分量和基因频率有的性状较一致,有的性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的选配及光的耐氟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导入法将首次发现的家蚕耐氟显性主效基因导入性状良好的品种,选配了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  相似文献   

15.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一、育种原理1.确定育种目标目标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最大值。AT=∑AiWi,式中的AT为综合育种值,Ai为性状i的育种值,Wi为性状i的经济加权系数。对于数量性状的育种,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目标性状,二是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值。2.利用加性遗传效应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加性效应是相对稳定的。加性效应值就是性状的育种值。这就要通过选择来获得加性效应的遗传进展。为此需要3个基本条件:(1)性状有变异。群体内变异幅度越大,获得的选择反应也越大。(2)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有些变异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选择不会产生作用。相反,表型值变异中加性遗传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索显性效应对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贝叶斯A模型,根据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相关性,提出两种子模型:1)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相互独立的BayesAD1模型;2)显性系数(Dominant coefficients)与加性效应的绝对值相互独立,并且显性系数服从正态分布的BayesAD2模型。通过模拟数据比较加性效应模型BayesAD0和两种显性效应模型下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的准确性,并且研究不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数、全同胞家系内个体数和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的比重对GEBV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模型可以减缓随着世代变化GEBV的准确性降低的趋势。另外,显性方差的比重越大,对GEBV的准确性影响越大。当加性方差与显性方差之比达到0.25时,BayesAD2有较大优势,分别比BayesAD1和BayesAD0准确性高20.3%和28.4%。全同胞数越多,GEBV的准确性越高,QTL数目增多,GEBV估计的准确性随之下降。结果显示,对显性效应占较大比重即低遗传力的性状进行育种值估计时,考虑显性效应可以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猪业科学》2016,(10):31-31
正显性和印记遗传效应已被证实可以促进某些性状的遗传变异,但是在家畜复杂性状的基因组预测方面通常被忽视。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丹麦杜洛克猪的背膘厚(BF)和平均日增重(DG)的基因组数据基础上评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印记遗传效应的变异,并且评估对遗传进展进行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的选配及光的耐氟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基因导入法将首次发现的家蚕耐氟显性主效基因导入性状良好的品种 ,选配了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 ,全龄耐氟 10 0mg/kg左右 ,1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0.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