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更好地防治茎瘤芥根肿病,本研究通过采用田间自然诱发和室内人工接种根肿菌的鉴定方法,对14份材料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筛选出5份可作为茎瘤芥抗根肿病育种材料创制的抗性资源:‘中芜’‘CR云’‘华双5R’‘CR春丽’和‘CR-英雄’用两种方法鉴定均表现高抗或免疫根肿病。利用‘CR云’作为抗根肿病基因的供体亲本进行茎瘤芥抗根肿病材料的创制,获得茎瘤芥和白菜种间杂交的F1,结合形态学鉴定和根肿病抗性鉴定确定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合物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效果及诱导技术。荧光染色观察发现该化合物对根肿菌休眠孢子没有明显的杀死作用,但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效果。不同的诱导浓度、诱导间隔期和诱导次数对根肿病的诱抗效果均不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25 mg/L的氟唑活化酯间隔7 d诱导大白菜3次,对根肿病的防病效果最好,达到71.33%,与诱抗剂苯并噻二唑效果相当,显著高于杀菌药剂50%氟啶胺悬浮剂拌土的防效(63.32%)。田间从苗期开始用氟唑活化酯25 mg/L诱导大白菜3次,诱导间隔期为7 d,对根肿病的诱抗效果最好达69.99%±2.01%,略低于对照杀菌剂氟啶胺拌土施药。本文明确了新型诱抗剂氟唑活化酯诱导大白菜对根肿病的抗病效果,并系统研究了施药技术,为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栽培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后代60个系群及其亲本在接菌条件下的抗赤霉病表现。从每穗发病百分率、发病动态进程和穗轴病变率等多个侧面对属间杂种后代系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病百分率:参试各系未出现高抗(小穗受害率< 3.93%)和高感(小穗受害率> 57.3%)的类型。后代系属R级(抗病)的共7系,占11.7%;属MR级(中抗)的共25系,占41.7%;其余28系属MS级(中感)和S级(感染),占46.7%。当按病情指数来划分时,则R级和MR级所占比例更大。2.变动系数:属抗病级的各系,在接菌后第8 d的第一次调查中,基本上未发病,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均小;属感病级的各系,第一次调查时感病就重,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也高。3.属抗病的各系,穗轴节的病变最轻,感病各系较重,大麦亲本最重。此外,还讨论了作物对赤霉病抗性的机理、抗性级别划分标准和属间基因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一种全身覆盖表皮毛的野生甘蓝Brassica incana(编号C01)是否具有抗虫性,通过测定菜青虫Pieris rapae对野生甘蓝C01和无毛甘蓝B. alboglabra(编号C41)的拒食、取食和产卵行为进行抗虫性分析,同时通过测定两者的内源激素含量、表皮毛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和防御酶活性探讨野生甘蓝C01对菜青虫的抗性机理。结果显示,生长至8~10叶期,无毛甘蓝C41叶片被菜青虫啃食严重,但野生甘蓝C01叶片未被啃食;菜青虫对无毛甘蓝C41和剪除表皮毛的野生甘蓝C01叶片取食面积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对野生甘蓝C01叶片的取食面积;着卵的无毛甘蓝C41植株显著多于野生甘蓝C01。野生甘蓝C01叶片中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含量都显著高于无毛甘蓝C41叶片,而两者中水杨酸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差异不显著。BolJAZ1基因在无毛甘蓝C41叶片中高表达,而BolGL3和BolGL2基因在野生甘蓝C01叶片中高表达;且野生甘蓝C01叶片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3种防御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无毛甘蓝C41。表明野生甘蓝C01叶片的表皮毛会影响菜粉蝶产卵,对菜青虫表现出显著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超强抗寒生理机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了低温胁迫条件下陇油7号根部代谢组学变化。KEGG富集分析发现,变化显著的代谢通路为: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半乳糖代谢、α-亚麻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糖类、氨基酸、甘油磷酰胆碱、黄酮、6种磷脂(PG、PC、PE、PI、PS和PA)等均得到鉴定,其中糖(除鼠李糖外)、赖氨酸-缬氨酸、脯氨酸-色氨酸和黄酮在低温处理后差异倍数均大于1.2,磷脂中PC在低温胁迫时增加,PC(13∶0/0∶0)亚类差异倍数最高,为5.295,PE和PS在低温胁迫后下降,差异倍数0.528~0.740,PI、PA和PG类的变化因亚类而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分析了露地栽培条件下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田间药效试验中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21 g/hm2)施药后24 h~7 d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2.8%~98.3%;按2倍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42 g/hm2)施药,溴氰虫酰胺在花椰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86 d,其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建议生产中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以有效成分21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施药2次,露地栽培条件下花椰菜上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7.
Severe rot was found at the base of leaves and stems of chingensai (Brassica campestris L. chinensis group) in Okayama Prefecture in 2000. The causal fungi were morphologically identified as Pythium ultimum Trow var. ultimum and P.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atrick.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rot caused by Pythium species on chingensai. We named this disease Pythium rot of chingensai.  相似文献   

8.
以‘陇油8号’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1、10、25、50、100μmol·L-1)外源ATP预处理对盐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物量、H2O2和·OH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膜损伤程度、渗透调节物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用ATP或NaCl处理)相比,用不同浓度的外源ATP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25μmol·L-1的ATP处理表现较为显著,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26.9%和17.2%。25μmol·L-1的ATP+NaCl处理相比较于单独NaCl胁迫处理,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13.7%和15.0%,油菜幼苗的生物量(根长、株高、鲜重)、2种抗氧化酶活性(CAT、POD)、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关基因(MAPK3和MAPK6、SOS1和NHX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株高、鲜重分别增加了23.6%、27.3%、28.6%,CAT、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0.3%、27.0%、15.9%...  相似文献   

9.
于2006-2007年,在北京和山东两地研究了阿维菌素在油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和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萃取,加入乙腈、N-甲基咪唑和三氟乙酸酐衍生化,后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检测。在0.005~0.100 mg/kg添加水平下,采用该方法测得阿维菌素在油白菜和结球甘蓝中的回收率分别在90.1% ~93.2%和87.7% ~9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3% ~4.7%和3.1% ~6.3%;最小检出量(LOD)为3 n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 mg/kg。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消解动态试验结果,R2为0.900 5~0.973 8,阿维菌素在油白菜和结球甘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 ~1.7 d 和1.4 ~1.6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在末次施药后7 d和3 d,油白菜和结球甘蓝中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未检出~0.043 mg/kg和未检出~0.035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砂培法,以18%(w/V)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18份白菜型冬油菜芽期根系特征,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根系特征与抗旱性关系。结果显示,水分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侧根数、根重、根冠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根长影响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侧根数、相对根长与相对活力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白菜型冬油菜抗旱评价的辅助指标。不同来源的材料在根系侧根数、根重、根冠比方面差异显著,可作为区别不同来源材料抗旱性强弱的指标。对材料抗旱性进行聚类分析,在距离10时18份材料可以分五个类群,其中A类抗旱性最强,平均相对侧根数72.90%、平均相对根长100.37%、平均相对根重79.60%、平均相对根冠比119.93、平均相对活力指数0.64。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及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3份白菜型冬油菜:宁油2号、陇油7号和平油1号。对比分析盆栽试验,幼苗期总生物量干重与根冠比、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主根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芽期PEG胁迫下根系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生长活力较好的材料在盆栽试验有较高的生长势。早期采用模拟干旱的方法可以筛选抗旱性较强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控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根肿病,以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自土壤的1 198株细菌进行筛选,进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并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gyrB和atpD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其抑菌谱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通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115株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采用盆栽试验获得1株对根肿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命名为ZF48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副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菌株ZF480对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等10种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抑菌谱较宽,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2.82%和64.08%。表明副地衣芽胞杆菌菌株ZF480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可作为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变化,于2009—2014年从广东省15个县/市菜心产区分离获得105个菜心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EC50值,并比较了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不同年份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结果显示:同一年份菌株间,采自2009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小,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1.2倍;采自2014年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最大,敏感性最低地区菌株的平均EC50值是最高地区菌株的34.9倍;其余年份间的不同地区最大平均EC50值和最小平均EC50值相差9.2~10.4倍。不同年份菌株间,2010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052 0 μg/mL;2012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为0.259 9 μg/mL;2012—2014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范围在0.104 5~0.259 9 μg/mL之间,高于2009—2011年的菌株对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0.052 0~0.074 3 μg/mL)。2009—2014年广东省田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呈降低趋势,存在潜在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