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江南林场次生林红松更新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概况江南林场位于吉林省磐石县东南。海拔286—840m,坡度5—25°,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15—40cm,50多年前境内原生植被为地带性阔叶红松林。现有林除部分解放后营造的红松、落叶松人工林外,几乎全为屡遭破坏届演替而成的次生植被。主要树种为山杨、核桃楸、水曲柳、椴树、黄波罗、柞树、(木色)树和榆树等阔叶树种。经营区属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40天,年平均温度3.5℃,7月份平均气温20.4℃,1月份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雨量787mm。  相似文献   

4.
利用红松幼年时期对光照条件要求的可塑性,对低产次生阔叶林择伐改造更新红松,以便人工诱导成针阔混交林,对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保证红松造林成功等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1982年对低产次生阔叶林择伐与皆伐改造更新的红松幼林气象效应及其幼树生长进行了初步观测,整理如下。一、观测场地与方法 (一) 观测场地。在桓仁县八里甸子公社大南沟大队(北纬41°13′,东经124°51′)尹家大坡的9年生红松幼林内,该林地地势平坦,西坡5~10°,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土层深20~40cm,原以怀槐和杨桦、为主的低产次生阔叶林,1973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的效果,对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的红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效果不良,无论是胸径还是树高,其生长量都比较缓慢,荒山荒地更新的红松,胸径生长量比红松皆伐迹地高32%,树高生长量高62%;红松皆伐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如荒地,针叶N、P、K的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皆低于荒地,更新10年后根系的分布,无论是水平分布还是垂直分布,都远不如荒地的更新效果。建议对红松皆伐迹地应该培养人工阔叶林或人工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的试验党常顺,李严寒,曹文龙,罗刚(黑龙江省林科院江山娇实验林场)落叶松是黑龙江省主要造林树种,早期营造的林分大部分正达到或接近成热,进入更新期,如何缩短这部分森林的更新期和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是保持森林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关键。1...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辽宁东部落叶松大径材培育林分分析,提出了伐前更新红松的造林模式、异砧嫁接、病虫害防治和上层木采伐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期为辽宁东部落叶松大径材培育林分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实验目的我县于1956年开始进行大面积人工造林,到1978年已有7,818公顷兴安落叶松郁闭成林。但这些落叶松林均系单层纯林,因此弊病很多。自1968年以来,相继5次发生了卷叶蛾,舞毒蛾和松毛虫大面积为害,严重地影响了林木生长。加之1975-1977年连续3年的气候干旱,造成了已成林的落叶松林木大量死亡。为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0.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油松、樟子松成活率达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平均仅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探讨生长在陡坡和铁、公路两侧的落叶松人工林适宜的(使林分相对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更新方法,我所于1969年开始进行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试验。林下更新树种有红松、辽东冷杉和红皮云杉。目前,更新幼树生长良好,试验林分已成为复层针叶混交林。近几年,此更新方法已在本溪地区推广,到1983年,落叶松人工林伐前更新面积已达一万亩,成活率均在85%以上。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区概况试验区位于东经125°55ˊ、北纬40°50ˊ。海拔200-600米。年降水量1,013.7毫米,年  相似文献   

13.
为迅速发展红松果材经济林,尽快满足市场对红松产品的需求,开展了红松不同林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红松移栽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5年后保存率达到70%以上;红松移栽后2年内生长缓慢,以后生长逐渐加快,并能很快恢复到保留树的生长速度;红松移栽后林木分化遵从正态分布,优势木随年龄增大逐渐占30%左右,不良木在林分中占10%~20%。  相似文献   

14.
根据塞罕坝林场目前的树种结构与林分生长状况,提出了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冠下引种红松的建议,通过对红松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分布区与塞罕坝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的分析,认为塞罕坝林冠下引种红松是技术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从1984年开始进行天然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试验,2005年8月对试验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无论是林木生长、结实,还是生态效益均好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距为1.5m的针阔隔行混交林;③在10、14年生时进行透光抚育。同时营造株行距为1.5×1.5m的红松纯林为对照。调查结果表明,16年生混交林每公顷总蓄积120.1 m~3,为对照的141%;且混交林树干形质好、抗病力强、植物种类多、枯落物易被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11.62%,枯落物3.14t/ha,pH7.3,对照则分别为7.17%、7.92t/ha、6.7。其营造成本仅为对照的59.9%。  相似文献   

17.
由于次生杨桦林具有结构简单,径极小,出材量低,优质木贫乏等特点。因此,在经营上以营改结合为宗旨,在抚育采伐后开展营林工作。从目前有关研究结果上看,“栽针保阔”是次生林的组成结构,提高珍贵用材树种比例,为针叶树种生长提供最佳生境条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次生林下红松幼树适生小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以及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6个环境因子均对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归纳了林下更新红松幼树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营林建议,供生产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松次生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自然森林循环或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作为典型的林分,尤为重要的是其由原始阔叶红松林变化而来,其原林型分布局域的稳定性、水热条件、尚存的下木及地被植物等决定了其恢复阔叶红松林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由于其分布量较小,林区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放弃经营这一典型的、但却有经营前途的森林类型。在总结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森林经营技术与策略,并进行推广示范。确定指导原则与适用范围,根据近自然经营与森林循环理论,将林分划分为处在不同阶段的系统,进行斑块经营,从而实现对该类林分的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20.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