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发展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极磷虾不但资源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自60年代初期前苏联进行试捕调查以来,至今已有几十个国家对南极磷虾进行调查研究。前苏联、日本等国先后从70年代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商业性捕捞,已形成年捕捞量数十万t的规模。我国是海洋渔业资源不多,渔民人数多及捕捞生产能力较高,渔业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国内市场需求水产品数量很大,急切地谋求对外发展。重视发展我国的南极磷虾渔业,积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南极磷虾连续捕捞技术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量丰富,商业开发的前景广阔。确保虾体无损伤并提高捕捞效率是南极磷虾捕捞技术装备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南极磷虾的捕捞开发现状,讨论了连续捕捞系统的装备组成、作业过程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南极磷虾渔业中引入连续捕捞装备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捕捞效率和提升渔获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今总的渔获量已超过600万t,其中的90%以上来自于大西洋海区西侧的Scotia海域。2004/2005年南极磷虾产量为12.45万t,2005/2006年计划捕捞南极磷虾产量为24.5万t。南极磷虾的年捕捞产量近几年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生产格局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应引起我国渔业生产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波兰深海渔业公司成为欧洲捕捞南极磷虾肉的首家公司。磷虾肉可配制成各种美味食物,供饭店和家庭使用。波兰海洋渔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解决了工业性生产磷虾肉的问题,发明了加工技术,由磷虾去壳机和几种辅助设备组成的加工线,在单拖网船上每天能加工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年1—9月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资源密度指标,分析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月间变化。结果表明,1—6月的月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渔区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以48.1小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小区最低,为(11.49±12.06)t/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的波动幅度48.1小区大于48.2小区和48.3小区。广义可加模型筛选出的解释变量对南极磷虾空间分布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月份、经度、拖网深度、水深、纬度和表层水温。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6.82%、11.17%、3.98%、1.75%、1.54%和0.88%,所有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总偏差解释率为36.14%。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由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丰富,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因而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是中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面临困难较多,如远离港口、远离补给、远离市场、航行距离长等,加之捕捞技术和加工技术仍存在问题,与其他渔业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由于南极磷虾属于寒带海洋生物,具有其特殊的营养学特征,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较大,因此在进行南极磷虾开发的准备过程中,应以最终产品的设计为导向,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等以化解高成本的压力;从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捕捞技术改进为出发点,重视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盈利前景分析.由于南极磷虾的商业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因此在没有把握获得商业利润以前,应以技术准备为主,不宜盲目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进行商业化开发.建议以此作为制订中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策略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以西底拖网渔业,是以长崎以西东经128°30′以西的东、黄海为渔场从事底拖网(对拖)作业捕捞底层鱼的渔业,该渔业需要农林水产大臣批准才能作业的大臣许可渔业,表明其在日本渔业中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60年代时,是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许可作业船数为780艘,经营企业近70家,最高年产量为37万t。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东、黄底鱼资源的衰退,日、中、韩底拖网渔船在渔场上竞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上正式捕捞南极磷虾始于1972年,由日本和前苏联率先进入南极海捕捞南极磷虾。挪威是从2005年起才正式捕捞南极磷虾(2005年之前的2003年和2004年挪威曾以南太平洋瓦努阿图船旗国形式捕捞,2005年起终止了瓦努阿图船旗国的捕捞,改为挪威船旗国的捕捞),虽然较晚,但其南极磷虾的产量却居捕捞南极磷虾各国之首。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为了养护和合理开发南极磷虾渔业资源,4月13日,南极磷虾渔业装备国际技术交流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远洋渔业协会联合主办,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承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党委书记张锋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就南极磷虾捕捞  相似文献   

10.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1.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是南极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渔场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明晰南极半岛北部水域磷虾渔场的变动情况,本研究根据中国2010—2020年南极磷虾渔业统计资料,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热点分析对该水域磷虾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半岛北部水域磷虾渔获量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水产厅于11月4日公布:渔业调查船《开洋丸》将赴南极海域实施南极海生态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将与日本鲸类研究所的《日新丸》的南极海鲸类捕捞调查(JARPA)协同调查鲸类的饵料南极磷虾的综合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48.1亚区和48.2亚区内2010—2014年南极磷虾拖网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各拖网捕捞参数(因子)对南极磷虾汛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4年我国南极磷虾作业渔场主要位于南极半岛等岛屿的周边海域,CPUE 值月变化明显,2—5月为捕捞高峰期。 CPUE 最高值为2014年,最低值为2012年,年平均CPUE呈略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除6月外,标准化 CPUE 均大于名义 CPUE;且最大值出现在4月或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GAM分析表明各捕捞参数对 CPUE 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拖网速度、网口高度、网口水平扩张、拖曳水深、曳纲长度;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2.8%、14.5%、12.7%、6.0%、1.6%,所有因子对 CPUE 的总体偏差解释率为57.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中最适拖网速度范围2.6~3.1 kn;最适网口高度范围22~30 m;最适网口水平扩张范围20~25 m;最适曳纲长度范围100~200 m;最适拖曳水深范围0~40 m。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情报》1977,(11):30-31
随着北洋渔业的收缩,日本正在制订一项利用鲑鳟渔业母船和北转船(译注:在北太平洋作业的一种小型拖网船),去南极捕捞磷虾,该计划将在1977年10月份实行。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最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全球渔业资源衰退,大多数海洋渔业品种被过度捕捞的大背景下,南极磷虾巨大的资源量越来越引人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南极磷虾捕捞产量的变动情况和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述。随着南极磷虾捕捞产量的快速增长、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新产品开发应用力度加大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  相似文献   

16.
《渔业现代化》2016,(1):40-40
正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估算在目前的商业捕捞渔业中从采用最常用网目尺寸(16 mm)的网囊中逃逸的南极磷虾的死亡率。在南奥克尼群岛外进行了试验,试验使用了一项网囊包覆采样技术保留住从网囊逃逸的磷虾,随后在容留池中观察,监测磷虾的死亡率。结果表明,体长较小的磷虾死亡率较高。但采样水深、拖网持续时间和渔获积聚,还有船上的处置方式如暴露在不同温度下等差异,可能增加了实  相似文献   

17.
1966~78年西德在南极水域第二次调查磷虾期间,使用了磷虾泵卸下拖网内的磷虾。  相似文献   

18.
1975——1976年首次试捕航次证实.南极的磷虾群密度很高,甚至用中层拖网捕捞时,由于渔获量过大,而发生危险。磷虾加工成虾制晶时,必须在磷虾捕起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如不及时处理,经常使大部分的磷虾只能加工成磷虾粉。为了延长加工虾制品所需时间,要求1977——1978年的第二次试捕航次中,  相似文献   

19.
导言智利是发展商品化磷虾渔业的五个国家之一。智利政府相信在今后的十年内磷虾渔业能成为水产工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计划到1995年出口创汇5一7千万美元。国营水产发展公司于1974年首次研究捕捞南极磷虾  相似文献   

20.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磷虾(Euphausua superba)商业性开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生产至今,南极磷虾总的渔获量已超过600万t,其中的90%以上来自于大西洋海区西侧的Scotia海域,2001/2002年南极磷虾产量为11.87万t,生产国家为日本、波兰、韩国、乌克兰和美国等.2000年提出有意从事南极磷虾生产的国家有俄罗斯、南非、英国、乌拉圭和阿根廷等.本研究着重介绍南极磷虾资源状况、作业渔场、生产利用等,对我国今后开发利用南极磷虾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