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长管蚜的种群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通过对麦长管蚜进行定时、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利用平均密度( x)、平均拥挤度(m )、聚块性指标(m / x)等参数作为指标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拔节到收获),把麦长管蚜整个种群动态过程分为八个状态集,4个时期,即点片发生期、初盛期、猖獗危害期和衰退期;而且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佳时期要在初盛期A3,避免猖獗危害期的出现,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长管蚜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食用菌生产在承德市得到蓬勃发展,但是,由于食用菌的栽培周期短,且广大菇农对食用菌害虫认识不够,如菇蚊、菇蝇等,忽视前期防治,等到其危害严重猖獗时,尤其是在出菇期,不得不使用各种农药进行控制,结果导致农药极易残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分布型系代表该种昆虫在一定环境内的空间分布结构.这种结构是昆虫种群对环境条件适应选择的结果.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可以确定调查方法和抽样数量,正确设计田间试验,准确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对于防治作物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灰飞虱是水稻秧田期和大田生长初期的主要害虫,它不但影响秧苗素质,且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病毒的虫源.常用的有机磷等农药,药效期短,防治次数多,成本高.吡虫啉是一种高效内吸广谱杀虫剂,可防治多种抗性害虫.为减少水稻前期的用药次数,长时间控制灰飞虱种群数量,作者于2000年用吡虫啉浸种对水稻灰飞虱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5.
农业防治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以建立最佳农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因而它是最佳生态系统管理。害虫的猖獗发生,是由于种群的生理生态特性的内因和环境条件的外因密切统一的结果。从内因控制害虫的猖獗发生,是最根本、最合理、最有效的措施。内因治虫,主要通过寄主植物的遗传基质、营养成分和建立优良生态系,使寄主植物能从内因影响害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为传播、滥用农药、耕作制度及栽培制度改变,以及大气变化等因素,导致广西近二十年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有害生物,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一些在历史上严重发生但已被控制的害虫出现再猖獗现象,杂草及鼠害严重。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应采用生态防治策略,利用自然制约因素,如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或在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种群和黄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黄瓜大田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种群数量和黄瓜产量的影响。自然控制区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为11.4599。由于烟粉虱对有机磷杀虫剂具有强烈的抗药性和杀虫剂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化学防治区烟粉虱出现大量发生和猖獗危害现象,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达到13.6220。生态控制区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为0.3365,实现了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自然控制区、化学防治区和生态调控区黄瓜产量分别为0.1ll7、0.1017和1.08l6kg/株。  相似文献   

8.
桂花上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统一观出发,对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三个组成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桂花上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由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共同反映出来。当取隶属度F=0.800时,可将4~8月的种群动态聚为3类,即:种群高密度、低聚集的猖獗动态;种群由猖獗向凋落过度的动态;种群低密度、高聚集的凋落动态。  相似文献   

9.
扬州地区小菜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据柯礼道报道(1979年),此虫在杭州郊区方害猖獗时,可减产3~5成,实验种群在该地区一年可发生9~14代。江苏省小菜蛾在年度间、地区间种群数量变动较大,测报和防治较难进行。因此,我们于1983~1985年,开展了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缘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黄缘阿扁叶蜂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黄缘阿扁叶蜂的存活率达14.94%,种群趋势指数为1.152 2。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达到45.97%,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其中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黄缘阿扁叶蜂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危害期幼虫期。最后,根据这一结果,编制了黄缘阿扁叶蜂防治历。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舞毒蛾猖獗的重灾区以烟剂防治为急救,以生物防治为主,开展舞毒蛾人工采卵防治;舞毒蛾性引诱剂的林间防治B.t.-342菌剂地面喷雾的微生物防治措施以及植物性杀虫剂的林间防治试验,防治措施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为舞毒蛾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经4年的综合防治,终将舞毒蛾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0;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说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常武地区灰飞虱特大发生,其主要危害代(一代)虫量是常年同期虫量的30倍左右,由于气候与环境条件适宜,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早,向秧田迁移早,高峰期长,秧田期单靠药剂喷雾防治灰飞虱已不能理想控制前期水稻条纹叶病的危害,增加用药次数和药量,虽能明显提高治虫效果,但极易导致为数不多的几种特效药产生抗性,也会增加化学药剂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当前灰飞虱猖獗危害和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下,通过示范试验,笔认为推广水稻机插栽培技术和推迟播栽期等农业措施,前期控病优势更为突出,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  相似文献   

14.
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破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食物链健全完整,正负反馈的自动调控作用存在,天敌种群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保护两者群数量动态平衡,表现为“有虫无害”;反之,在外界因素强烈干扰、破坏作用下,天敌遭杀伤,食物链被击破,反馈作用消失,天敌与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平衡被破坏,则表现为“害虫失控、猖獗为害”。因此,在棉田虫害综合防治中保护自然天敌种群,发挥其自然控制效应,维持天敌与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森林中的害虫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某种林木害虫种群数量剧增,达到猖獗为害的程度时,称为森林害虫的大发生,其前提主要有虫源、发源地、并经历一段过程。探讨害虫大发生的规律,在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灭虫灵乳油对小菜蛾相对敏感种群、抗溴氰菊酯种群、抗快灵种群及抗DDVP种群的活性。结果表明,灭虫灵对4个种群小菜蛾的活性基本上无差异。田间防治抗性小菜蛾每亩a.i.012~024g,防效90%左右,持效期7天以上。防治柑桔红蜘蛛浓度为05~1mg/kg,防效95%以上,持效期2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了3种补充营养材料对洋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补充营养材料对洋虫产卵前期、卵期、产卵量、雌虫寿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全麦粉作为洋虫成虫的饲料,可以缩短成虫的产卵前期,增加产卵量,产卵前期平均为6.50 d,平均产卵量为78.70粒.所以,就繁殖种群而言,在洋虫羽化后饲喂全麦粉有利于种群获得更大的产卵量,更有利于种群的繁殖.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3种补充营养材料对洋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补充营养材料对洋虫产卵前期、卵期、产卵量、雌虫寿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全麦粉作为洋虫成虫的饲料,可以缩短成虫的产卵前期,增加产卵量,产卵前期平均为6.50d,平均产卵量为78.70粒。所以,就繁殖种群而言,在洋虫羽化后饲喂全麦粉有利于种群获得更大的产卵量,更有利于种群的繁殖.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5~2007年灰飞虱灯下、田间种群数量消长变化调查和防治适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等,明确嘉兴市水稻灰飞虱年发生6代,全年种群数量高峰在5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前者引起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后者直接上穗为害。在水稻灰飞虱的防治上,苗期应以“治虫防病”为主,穗期应以“适期防治”为重点,在水稻齐穗后10d左右应用毒死蜱、毗蚜酮等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