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连续25年长期培肥试验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从酶学角度揭示长期培肥的效应。结果表明,长期培肥增加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酶促反应的Vmax、Vmax/Km和k值;降低了Ea、△G、△H和△S值,说明培肥能提高酶促反应速度、减小活化自由能、加快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表明,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大多依赖于土壤化学性状,基于动力学参数的土壤肥力指标体系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且U-Vmax、P-Km、P-Vmax可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总被引:74,自引:4,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水稻土肥、瘦地区分界数分别为0.25和0.35,小于此二值分别为各自肥地,反之亦反。土壤培肥措施可使肥、瘦地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降低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或根本改变瘦地肥力实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作者对黑土和棕壤的多年研究结果,论述了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在保肥和供肥方面的不同性能。鉴于肥地与瘦地、小粒级与大粒级微团聚体间存在着保肥-供肥性能的明显差异,作者试以10μm为界,划分<和>10μm两类“特征微团聚体”,以其比例来界定高、低肥力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的数值范围和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与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现有状况及其调控的实际效果,是综合  相似文献   

4.
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干旱区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为例,选取民勤沙生植物园、东坝镇、苏武山等8个样带221个样点开展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绿洲区>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区的梯度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和荒漠景观特征的影响,不同样带内土壤养分含量离散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16.67%~410.68%,且土壤养分样带内变异程度基本呈现出沿荒漠—绿洲荒漠交错带—绿洲逐渐增加的趋势.(2)荒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和裸地的土壤N,P,K含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植被类型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3)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大小为草地(0.552)>灌木地(0.057)>乔木地(-0.642)>裸地(-0.677),草本和灌木具有良好的土壤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5.
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土作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其土壤肥力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是稻田培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稻田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我国水稻土肥力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如何将作物产量纳入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可作为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主要因子;土壤化学肥力指标随着施肥、耕作模式和稻作区域的差异应各有侧重;众多的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需重点关注。下一步应制定一套针对不同稻作区典型施肥和耕作模式下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客观又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为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肥力水平,基于1986年建立的江西进贤红壤旱地玉米定位试验,选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5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和比较了连续施肥30年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旱地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结果表明,数据球形假设检验KMO值为0.73,Bartlett值为127.98,Sig0.01,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NI)以氮磷钾配施猪粪处理最高(0.94),单施猪粪次之(0.92),单施氮肥最低(0.42)。因此,红壤旱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珠海市耕地土壤p 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性氮等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测试,了解标准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将检测结果和与第2次土壤普查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原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壤培肥及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公主岭) 国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平台,定量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建立东北黑土区合理施肥模式和土壤肥力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差异。以欧氏距离作为衡量不同处理肥力差异的大小,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定位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 【结果】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有机质、微生物碳和微生物量氮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表现出负相关趋势。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 1.5 (NPK + M1) > NPK + M2 > NPK + M1 > NPK + M1 (R) > NPK + S > NPK > CK,其中R表示轮作。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4类, 1.5 (NPK + M1) 和CK单独聚为一类,分别为土壤肥力质量最好 (一等) 和最差 (四等); NPK + M2、NPK + M1、NPK + M1 (R) 三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 NPK + S和NPK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 【结论】 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肥力质量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化肥单施。因此,应提倡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肥是维持农业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藉以补偿由于养分随农产品收获及农作物废弃物(如秸秆)带出农田对土壤养分库亏损造成的影响。如何对农田土壤进行有效培肥,达到既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使农田土壤保持较高肥力,同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培肥措施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肥力指标、土壤动物肥力指标之间关系的规律,并指出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关系方面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机肥的精细化高效化投入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土壤动物学肥力指标的深入研究、土壤长期培肥的土壤生物学过程研究、土壤培肥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本文旨在为通过合理培肥措施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及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率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和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务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土壤酶在土壤有机培肥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志丹  赵兰坡 《土壤通报》2006,37(2):362-368
土壤酶在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催化剂的作用,其活性的强弱直接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各种有机培肥措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在土壤有机培肥研究中,可以把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直接研究各种酶类的活性变化,对于揭示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过程、方向及规律,土壤养分形成机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贺兰山东麓5个酿酒葡萄子产区土壤肥力特征,以贺兰山东麓18个酒庄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60 cm不同深度土壤pH和有机质、氮、磷、钾、全盐含量特征,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子产区、不同深度土壤肥力差异。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土壤pH值平均值为8.56,呈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1、0.60、0.54 g·kg-1,处于全国较低水平;5个子产区之间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肥力呈下降趋势;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8个酒庄土壤肥力可分为5类;对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金山产区>银北产区>青铜峡产区>红寺堡产区>永宁产区。研究结果可为培肥果园土壤、酿酒葡萄小产区合理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GIS在三峡库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为例,探讨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0和模型相结合评价土壤肥力的途径,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虑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并用模糊数学建立单因子评价模型,再用加权法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SIFI),根据SIFI值增土壤肥力分为高(>0.45),中(0.25-0.45)3xe ,yietIDRISI对王家桥小流域的土壤能力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王家桥小流域的土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高,中,低肥力土壤的面积比例分为24.9%,31.9%,和38.0%,流域的土壤肥力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限制王家桥小流域域土壤肥力资源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侵蚀,投入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土壤贫瘠、肥料种类少、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提取液(T1)、常规施肥+氨基酸肥(T2)、常规施肥+海藻肥(T3)、常规施肥+沼液肥(T4),分析不同有机滴灌肥处理的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差异,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土壤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指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T4T2T3T1CK。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3类,常规施肥和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提取液两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常规施肥+海藻肥处理单独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常规施肥+氨基酸和常规施肥+沼液肥两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一等,最好。追施有机滴灌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要高于常规处理。因此,应提倡追施其他种类有机滴灌肥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田间尺度的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通报》2015,(1):36-41
以宁夏环香山压砂瓜种植区的使用不同年限的压砂地为研究对象,田间尺度取样,选择压砂地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磷钾、碱解氮、土壤质地为评价指标,通过常规的测试获取数据,采用土壤综合质量评价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及隶属度值,比较各项肥力指标在试验区土壤中的整体状况,对不同使用年限的压砂地进行肥力等级划分,发现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和全氮为本研究区土壤的限制因子,压砂地使用前期土壤肥力为三等,7 a之后土壤肥力为四等。研究结果可为压砂地培肥土壤、充分利用土地养分资源、合理投入化学肥料节约成本、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田园土壤肥力的退化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田土壤因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养分贫瘠化,土质沙化,土壤协调水肥气热供应能力差,保肥能力弱,土壤生产力低等土壤肥力因素的退化,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加强土壤管理和改善土壤水肥条件等办法,可以培肥土壤,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48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来评价不同施肥体系培肥土壤能力,以期建立科学施肥制度,为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长达26 a的不同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2种土壤物理肥力指标、10种化学肥力指标及2种土壤生物肥力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及生物肥力因子,并对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因子影响差异显著。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容重降低5.0%~11.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1%~9.9%:土壤有机碳、全氮增加95%~136%、69%~137%,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5倍,土壤速效钾增加81%~103%;土壤微生物碳、氮分别增加50%~112%、34%~79%,土壤pH值下降了0.15~0.47个单位。2)将14个土壤肥力因子分为2个主成分综合表征土壤肥力,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全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微生物氮、土壤速效钾、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有机磷、pH值等肥力因子在主成分一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3.73%;土壤全钾在主成分二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49%。3)聚类分析方法把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差异强度分为4类:常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常量化肥和高量化肥、不施肥、高量有机肥。4)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培肥效果依次表现为: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常量有机无机配施高量化肥常量化肥不施肥。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养分平衡,能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肥力方面综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重庆市稻油轮作区存在施肥不当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制约了水稻和油菜的健康生产。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评价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本文在重庆稻油轮作区南川、永川和合川典型样田进行耕层土壤样品采集,并测定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及速效氮磷钾等20个养分指标来表征土壤肥力,同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聚类分析,将所有样本的IFI值(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分为5个等级并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稻油轮作区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和总磷及有效磷含量较低,总氮、碱解氮、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及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丰富,但有效硼含量缺乏。因子分析显示有效硼、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交换性钾、有效磷、pH和交换性钙是影响重庆稻油轮作区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IFI的聚类分析表明,重庆稻油轮作区土壤肥力表现为南川>永川>合川,且南川以中高肥力为主,永川和合川以低肥力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土壤结构的性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毅  姚贤良  樊润威 《土壤学报》1965,13(4):411-417
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能力,保证农作物的高额稳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定向控制土壤的变化,改善土壤状况.土壤肥力是各种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并随着环境和时间而不断变化.要彻底了解土壤肥力,不仅要明悉土壤供应肥、水的容量和供应的快慢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肥、水的协调和植物根系的生活条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肥力基础(简称肥基).  相似文献   

20.
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其污染现状,对陕南汉中的31个茶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土壤中的Cu,Cd,Cr,Zn和Ni的含量以及土壤pH值。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陕南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区土壤pH值为4.32~6.66,主要呈酸性;Cu,Cd,Cr,Zn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mg/kg,0.00mg/kg,46.79mg/kg,102.78mg/kg和35.17mg/kg。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土壤标准。以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以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为评价方法,茶区土壤总体表现为安全清洁,均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土壤标准,大部分达到有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