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野败不育系ZZA、旱稻野败不育系保持系沪旱1B和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配制的一个水旱稻三交种(ZZA/沪旱1B//旱恢3号)和两个相应的单交种(ZZA/旱恢3号和沪旱1A/旱恢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测定产量、抗旱性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产量明显高于单交种,2006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17.33%和25.63%,2007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357%和11.71%;抗旱性增强,抗旱系数达51.21%,高于两单交种和亲本;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与两单交种差异不大。结果表明,水旱稻三交种可以拓展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及其相应的单交种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三交种、单交种相互之间,三交种之间及单交种之间的单株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他主要性状差异极显著。比较各性状平均差异,三交种单株产量略优于单交种,其他各性状则相当。12个三交种中有2个的单株产量略高于最优的单交种。  相似文献   

3.
籼稻改良单交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3个全同胞型二元不育系、11个回交型二元不育系、10个半同胞型二元不育系和10个亲本纯合不育系,与南恢04、明恢86、辐恢838、先恢207和密阳46等5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了50个单交种和120个不同类型的改良单交种,研究比较了各类改良单交种与普通单交种单株产量的差异以及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抽穗期等与群体整齐度关系较为密切性状的变异情况。三种类型的改良单交种平均产量均比普通单交种的平均产量增加;有74个组合比其两个对应单交种都增产,占所有改良单交种的61.67%,其中全同胞型改良单交种9个,回交型改良单交种37个,半同胞型改良单交种28个;三类改良单交种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等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单交种差异不大,单株播种至始穗历期、始穗至齐穗历期、抽穗历期的变异系数比普通单交种略有增加。通过综合考查各改良单交组合的产量优势及群体整齐度,筛选得到10个有可能在生产上应用的改良单交种,其产量比相应高产单交种增加10.43%~26.39%。  相似文献   

4.
为了利用不结球白菜临保不育系来克服微量花粉的问题及构建三交种,进行了不结球白菜不育系育性的鉴定、品比试验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临保不育系的不育性更加彻底;在株高、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和叶数等6个农艺性状中,三交种叶宽与单交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它性状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叶片重、叶柄重、短缩茎重和单株重等4个产量性状中,三交种叶柄重与单交种、对照种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临保不育系CMS1103A×1105B的配合力最高,父本自交系以1109的配合力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保存在长期库、冰柜和干燥器中的种质,其田间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和含油量如何变化,调查了三种贮藏方式下的53份油菜。结果表明储藏11~14年之间的种质田间出苗率平均值都高于储藏19~25年之间的种质,长期库和冰柜中保存的种子出苗率高于干燥器中保存的,表明干燥器不利于种子的长期保存。在长期库、冰柜和干燥器三种保存方式下,11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一致表现为长期库优于冰柜,更优于干燥器;其中全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单株重和分枝高度在三种保存方式下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在20%以上;角果宽度和含油量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9%以下,说明不同保存方式不但影响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率,还影响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因保存方式不同,出苗率表现不一致,与之相关的农艺性状也不同;在不同的储藏年限间,出苗率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全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干燥器中保存的种质,因为活力丧失严重,整体出苗率较低,很难判断出苗率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种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等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两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间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和-2.1%~5.3%.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殊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两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两个CHA杂种小麦、三个亲本(其中两个为对照品种)共七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种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种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来源的36个大豆育成品种为亲本,配制29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代产量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亲本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源地不同的亲本以及亲本间遗传距离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荚数和粒数的优势;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超亲优势显著高于百粒重和株高等性状;亲本间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  相似文献   

10.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分别为111.39%,62.77%,45.72%,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分别为24.13%,20.18%和12.76%,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分别为4.08%和0.67%。研究还发现,种间杂种抽穗斯比母本普通小麦晚0-6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20d左右,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8.55%,12.13%和9.91%,一些组合沉淀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尔脱小麦种田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2个栽培大豆(G.max)品种与2个野生大豆(G.Soja)材料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F1的优势指数、超亲优势及F1与亲本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1单株粒重的优势指数最大,其次为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低于双亲平均值。F1的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日数与其双亲平均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测交一代保持不育系不育特性的品种(系)称为临时保持系;将回交3-4代仍能保持不育系不育特性的品种(系)为永久保持系.前者较多,后者较少。临时保持系的研究和三交杂种的应用结果表明;三交杂种方法是克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量花粉的有效途径.两个强优势的三交杂种的产量比中油821增产12%以上,一个比相应的单交杂种增产2.2%,一些三交杂种的抗性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14.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选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46个重要玉米自交系及部分优良自选系相互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其杂交组合杂交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应用RAPD分子标记测得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其杂交优势显著正相关,即玉米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越大,其杂交种子粒产量越高,杂交优势就越强。测得我国28个玉米主栽单交种双亲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6.1。根据不同遗传距离,组配72个单交组合,在单株潜力粒重>200g的29个组合中遗传距离≥6.0者占93.1%,而在遗传距离<6.0的40个组合中,单株潜力粒重>200g者只占5%。故遗传距离6.0可作为预测强杂交优势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5.
对供试21 个杂交中籼三系组合和两系组合产量优势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系组合产量相对有较高潜力,表现为库大粒多,相对差异极显著,且穗数、结实率并不因穗大而降低。认为三系和两系组合提高产量途径相同之处是要保证穗数,不同之处是三系组合的选育要着眼于增大穗型,提高结实率,两系组合则在大穗基础上增加实粒数,并提高籽重。  相似文献   

16.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4x×2x杂种无性一代产量及产量性状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2n花粉的Neo-tuberosum双单倍体×Solanumphureja的二倍体杂种以及其与Neo-tuberosum双单倍体的回交后代与普通马铃薯(S.tuberosumssp.tubero sum品种东农303进行了杂交。4x杂种在株高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商品薯产量与4x亲本无显著差异,但两个杂种群体的最高值分别超4x亲本的260g/株和60g/株。总产量杂种优势明显,但杂种单株结薯数多,平均块茎重小,这些是限制4x×2x杂种利用的不利因素,需要进一步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