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短雄花序板栗芽变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月  曹庆芹  冯永庆  杨凯  秦岭  廖康 《园艺学报》2006,33(6):1321-1324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板栗短雄花序芽变及其母株进行了初步研究, 72种引物组合共产生5 129条清晰谱带, 多态性位点53个, 多态性2.05% , 相似性系数0.9897, 差异片段主要集中于300~900 bp之间。研究表明短雄花序芽变和对照个体之间变异与遗传物质的改变相关, 其中一些可能与雄花序变短的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分离板栗短雄花序芽变相关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离了板栗正常花序与芽变花序之间表达的差异cDNA片段。以芽变板栗雄花序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对照板栗雄花序cDNA为驱动方(driver),构建了一个板栗芽变花序消减文库。菌落PCR显示插入片段主要在100~1000 bp,文库质量良好。通过对文库阳性克隆随机测序共得到了30个有效EST序列。利用Blast同源性比较,其中一些EST可能与板栗雄花序发育中变短的生物学形态形成密切相关,为后续板栗短雄花序芽变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和吲哚乙酸分别涂抹板栗短雄花序,结果显示仅赤霉素能够抑制短雄花序顶端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短雄花序的伸长生长。通过RT-PCR扩增方法,从板栗短雄花序芽变和正常雄花序cDNA中克隆出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部分序列。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cDNA片段为786 bp,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杨毛果GID1氨基酸序列有91%的同源性,与陆地棉、蓖麻GID1均有85%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经氨基酸序列功能分析,推测该GID1序列是板栗有编码功能的赤霉素受体基因,命名为CmGID1(GenBank登录号为HQ65123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从花序萌发至花药萌发前期,除其中一个时期(5月23日)外,芽变短雄花序CmGID1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雄花序;在花序的快速生长期,芽变短雄花序CmGID1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雄花序(P < 0.01);且赤霉素处理后恢复生长的短雄花序CmGID1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1)。综合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该短雄花序为一个赤霉素缺陷型突变体。  相似文献   

4.
板栗雄花败育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观察板栗雄花发育过程,探讨板栗雄花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及其利用价值,【方法】以板栗雄性不育2号(Cms-2)为试材,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和人工杂交法对雄花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及有性杂交过程中的结实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1)Cms-2雄花序发育初期细胞发育正常,进入雄蕊分化期后雄花序上部组织结构逐渐停止发育,组织细胞开始破裂、解体、死亡;(2)在有性杂交中,无论是自然杂交、种内杂交还是远缘杂交,Cms-2均表现出较强的杂交结实能力。【结论】Cms-2为不完全雄花败育类型,败育发生于雄蕊分化期至花药形成初期,败育时未形成花粉囊,属于花药退化型雄性不育;Cms-2稳定的雄花败育性状及优良的结实特性使其在板栗育种及种质创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雄性不育板栗品种浮来无花雄花败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在雄花序发育的8个不同时期,测定了雄性不育板栗品种雄花序中IAA、GA3、ZT及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雄性不育品种“浮来无花”比可育品种“大红袍”晚3d进入花簇原基形成期,此期开始出现维管束发育不良;晚3d进入花朵原基形成期,维管束同样发育不良;花被原基形成期,“浮来无花”维管束细胞排列疏松,“大红袍”维管束细胞排列紧密而清晰;两品种相差4d进入雄花原基形成期;花药形成期“浮来无花”开始出现雄蕊退化,且停止发育,不能形成花粉粒,属无花粉囊型不育。雄性不育品种雄花序IAA含量除雄花序刚长出时高于可育品种,其它时期均低于可育品种,在雄花序即将脱落时IAA含量仅为大红袍的8%;雄性不育品种GA3含量各个时期均高于可育品种,前期差异显著;雄性不育品种ZT含量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可育品种;雄性不育品种ABA含量各个时期均高于可育品种,后期差异极显著,在雄花序即将脱落时为可育品种的44.1倍。浮来无花雄花序中的IAA/ABA值及GA3/ABA值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大红袍,而GA3/IAA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大红袍。  相似文献   

6.
板栗结果枝及其雌花序 (簇 )的数量较少 ,雄花枝及雄花序的数量较多 ,是板栗低产的主要原因。板栗结果枝上着生有雌花簇与雄花序构成的混合花序 ,一个果枝或一个混合花序轴上的雌花簇数在不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为探明我地主栽板栗品种雌雄花序的形成数量及差异性 ,开展本项调查 ,为生产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调查在 1999年板栗盛花期进行。材料为武义县的 4个板栗品种 :诸暨毛板红、上虞魁栗、紫油光和缙云上光栗。本砧 ,树龄 6年生 ,已结果 3年。各品种选择生长结果正常的植株 8~ 16株 ,每株随机选 1个 1~2级分枝 ,对其上所有结果…  相似文献   

7.
板栗短雄花序芽变与母树的形态和营养差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雄花序板栗为试材,比较板栗短雄花序芽变与对照的形态特征和营养.结果表明:雄花序显著短于对照,平均长2.2 cm,对照为14 cm;芽变的叶片较大,营养枝和结果枝生长势都强于对照,芽变叶片和雄花序在糖类物质,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上都显著高于对照,而芽变坚果果实含糖量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生长期使用CEPA,将抑制树体的营养生长或促进脱落。这种效应首先表现在枝条的顶端及幼叶,其次是成熟叶。高浓度CEPA可以诱导雄花脱落,但敏感度小于叶片。低浓度的CEPA能促雄花序发育。叶片比雄花序易于接受CEPA刺激而脱落  相似文献   

9.
选取沂蒙短枝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建园,初植密度适当加大的情况下,采取年两次条状沟施肥、4次灌水,多主枝自然开心形整枝,严格疏苞,适时防治病虫等措施。沂蒙短枝比相同立地条件下的燕山短枝和石丰品种在产量、成熟期等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0.
徂短是在山东省徂徕山林场光华寺林区山坡上发现的短枝型板栗新品种,发现时树龄约60年生,为自然实生变异单株。总苞椭圆形,每苞2.5粒;坚果椭圆形,坚果单粒重11.2 g,果实深红褐色;壳薄,易剥皮,熟食质地中等,熟食糯性,风味甜,为炒食型板栗新品种,耐贮藏,出实率51.5%,短枝性状突出;在山东省徂徕,果实成熟期9月18日。2013年通过山东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1.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现主要从PCD的特征、PCD的可能信号传导途径、PCD发生的重要相关酶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怀宇  肖静  杨洪强 《园艺学报》2007,34(3):549-554
用20% PEG6000处理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Rehd. ) 根系, 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根系线粒体膜电位(Δψm) 、线粒体H2O2含量、细胞程序性死亡关键酶类caspase23 /7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20% PEG6000处理前6 d, 根系线粒体Δψm缓慢降低, 第6天后急剧下降。线粒体H2O2含量在处理的第1~6天里缓慢升高, 第6天后则快速上升。TUNEL原位检测显示, PEG6000处理能够使根系切片上出现清晰的阳性反应斑点, 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斑点增多; 处理第3天和第6天, 根系中类caspase23 /7活性较低, 而处理第9天和第12天时类caspase23 /7活性成倍升高, 这表明20% PEG6000能够诱导湖北海棠根系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3.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凌裕平 《园艺学报》2003,30(6):712-714
对银杏雄株花粉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1)银杏花粉粒在干燥条件下为舟形,吸水后为椭圆形,由薄壁萌发区(约占总面积的40%)和具覆盖层外壁区域(约占总面积的印%)两部分组成,两者交界处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分类上属于NPC系统中NnP1C 类型; (2)花粉的表面纹饰为瘤状纹饰,有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问型; (3)花粉外壁为具覆盖层外壁(厚度0.75 0.82/an)和薄壁萌发区域(厚度0.23~0.28/an),基粒棒之间有空隙,与微孔相连,吸水后覆盖层部分的厚壁组织伸展,暴露萌发区,失水收缩时覆盖层覆盖萌发区域,对薄壁萌发区有保护作用;(4)生殖细胞肥大,单个,长约10.3211.28 /an,坐落赤道轴附近,排列方向与赤道轴平行,为2一细胞型花粉。(5)花粉为具多环孔,属于内萌发器,萌发器不开放,被一层外层物质覆盖。  相似文献   

14.
The fact that male flowers far outnumber female flowers is a factor that limits nut yield in Chinese chestnut. A naturally occurring mutation of male catkins was found on a single branch of a Chinese chestnut tree in the mountains near Beijing, China. The mutation was named short catkin1 (sck1). The catkin length of sck1 was only 1/6 to 1/8 that of the wild-type male catkins on the same tree. The mu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number of female flowers and increased yield. 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catkins with the sck1 phenotype showed that the distal part of the catkins aborted at the stage of chestnut staminate flower differentiation. Further research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of cell death in sck1 catkins ha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at the subcellular level, such as condensed chromatin, dissolved nucleolus, degraded karyoplasm, burst karyotheca, and disintegrated chloroplasts or mitochondria. Significantly, DNA laddering was detected in tissues of sck1 catkin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k1 was associated with PCD.  相似文献   

15.
西瓜花叶病毒对四倍体西瓜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瓜花叶病毒(WMV)对四倍体西瓜功能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四倍体西瓜受WMV侵染后功能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WMV侵染四倍体西瓜后,四倍体西瓜叶片细胞叶绿体肿胀、片层模糊不清、叶绿体外膜产生异形增生物等;细胞内嗜锇颗粒增加,有大量的风轮状内含体出现,产生大量的束丝包裹病毒粒子;有高尔基体出现,线粒体数目增加,细胞核核膜部分边缘被破坏,核仁融解等。与正常四倍体西瓜叶片细胞相比,WMV对四倍体西瓜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影响四倍体西瓜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