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Agen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科学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对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790篇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家、科研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Agen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及被引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家及地区间合作较为密切,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但科研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分散、合作强度低。(2)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知识基础明确,但Agent模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科学之间理论基础与研究体系有待完善,模型有效性验证方法还需开拓与深化。(3)Agen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研究前沿及热点集中于城市用地扩张模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模拟、政策假设与土地利用预测等。未来应加强国际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完善Agen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科学中的建模范式及模型校验方法,拓展Agent模型在土壤环境质量的演变模拟、耕作措施的土壤保育效果预测、陆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领域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以来,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为系统考察和直观反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2006—2019年相关文献共240篇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增长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在刊文载体上,已形成由《中国农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资源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等8种期刊组成的核心期刊群;在研究机构上,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占据重要地位;在发文作者上,以闵庆文、王思明及其团队为引领而取得的成果最为丰硕;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等方面;在研究案例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拥有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在研究方法上,仍以个案分析、定性分析居多。今后应继续深化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分类、保护机制与模式等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农业文化遗产时空动态演变、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新领域研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一带一路"、大运河、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推进多学科理论、方法、技术集成和综合应用,打造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多元融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9,(5):1062-1071
以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技术为手段,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0~2019年关于土壤硒研究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国际上关于土壤硒的研究力量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为主;形成了以地质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聚焦在土壤硒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相应的研究方法多以植物为载体,盆栽实验为手段。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7,(6):1513-1522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运用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对1981~2015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土地评价研究的99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土地评价研究热点、作者群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1981年以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土地适宜性"、"土地类型"、"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等展开;(2)傅伯杰、杨敬锋、周勇、陈志民、林培、倪绍祥等是主要发文作者;(3)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以及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主要的研究机构;(4)《中国土地科学》是土地评价相关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土地》、《农业工程学报》以及《资源科学》是刊载土地评价研究论文重要的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土地评价视角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土地类型、适宜性评价等问题仍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热点方向。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土地评价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了解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的演进发展过程,把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为农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科支撑,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精选世界农业工程领域的30种期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图谱软件,绘制了1965-2021年6个时段(1965-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的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相关图谱。结果表明:世界农业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内容经历了从水、土壤、多孔介质、畜禽粪污处理及环境污染控制等传统学科领域到生物质资源生产、预处理、厌氧消化,藻类培养,木质纤维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信息、光谱、大数据、“3S”等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垂直农业等)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度转化。从研究产出量看,20世纪,美国在世界农业工程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加拿大和英国;21世纪,中国、印度和巴西跻身前列,2011-2021年中国跃升至首位。农业工程交叉学科的特点日趋突出,相关学科交叉研究期刊的载文量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工程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和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系统布局和规划学科整体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环境工程、水土资源、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以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引领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究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紫色土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热点以及趋势,以CNKI核心合集中的紫色土土壤侵蚀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紫色土土壤侵蚀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长,在2000年后呈急剧增长的趋势;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是主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分别形成了以何丙辉、魏朝富、朱波、王玉宽和蔡崇法等研究者为核心的合作子网络团队。研究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1960~2000):研究热点较少且分散,集中于土壤性质和侵蚀的定性研究;高速发展阶段(2001~2010):研究热点词量高速增长,随着土壤侵蚀预报模型、“3S”技术和人工降雨试验等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开始侧重于土壤侵蚀过程、机理以及水土保持措施控蚀效益等定量研究;研究定型阶段(2011~2018):研究热点变化较小,但交互网络逐渐成熟,加强了土壤自身特性如团聚体、有机质、粘聚力和胶体等较微观层面的研究,侵蚀类型研究不再局限于水力侵蚀,因耕作而引起的侵蚀研究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7.
淤地坝作为一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淤地造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对淤地坝的研究始于1954年,但关于淤地坝领域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的研究较少。为更好地把握淤地坝发展趋势,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查询到的淤地坝相关文献,基于文献计量法,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分析淤地坝领域自建设初期至今的发展脉络、热点,结果表明,淤地坝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4—1977年为淤地坝研究起步阶段,也是淤地坝试验示范、推广普及阶段,累计发文量28篇;1978—2002年为淤地坝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为坝系建设、综合治理措施及工程后效益分析等,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累计发文量达294篇;2003—2021年,淤地坝研究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累计发文量1 884篇,占总发文量的85.40%。目前,研究内容已从前期初步探索转为后期完善及已建坝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15年学会取得的成就,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15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土地利用、农村能源、生物环境、农产品加工以及遥感、电子、计算机、系统科学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均是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工程科技发展为中国农业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在将来必然更为重要,因为广义农业不仅指提高农作物产量,也应包括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农业工程一词,既指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指有关的工程建设工作,两者在性质上虽有区别,但都是重要的不可偏废的。未来学会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稀土元素示踪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被相关学者重视,并在坡面土壤侵蚀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笔者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数据源,分析了近30年国内外稀土元素示踪法在坡面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①总体而言,国内稀土元素示踪法在坡面侵蚀中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从初步探索走向了成熟;②随着研究的深入,稀土元素示踪法的研究与相关学科交叉更加密切,并在微观探索和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一定进展;③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宏观方面趋向和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互相作用机理的研究,微观方向趋向对团聚体等微观颗粒的迁移研究;④在国际相关研究方面,对于稀土元素示踪法在坡面侵蚀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国外顶尖水平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25年来中国农业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做出的历史贡献,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分析了中国农业工程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阐述了中国农业工程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经验(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269-275
阐述了农业工程发展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农业工程科技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完备的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于农业、食品、生态和环境领域。系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文章指出,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及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是发展的基础。农业工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教育培训农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方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农业工程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是贯彻落实农业工程建设目标的技术手段,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标准制修订以及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纲领性文件。该文在分析中国标准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认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成应遵循统筹兼顾、逐项突破等原则,涵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可用层次结构和三维坐标来表示,从而为指导农业工程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工程的新发展(英)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谐、富裕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新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农业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新的挑战。该文作者以农业工程下属的7个子方向即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利用工程分别阐述各自的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为农业工程今后的发展绘制了一幅蓝图。论文作者认为,随着农业工程各个方面的健康、快速发展,它将在中国建立和谐、富裕社会,以及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农业工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下,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其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加。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已不能仅靠本系统的力量孤立发展,而需在农业现代化这一更高层次系统的剧变中发现自身与系统中其他构成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共赢。该文以"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有组织系统和先进生产力构建的理论、工具、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目标、系统构成以及农业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农业工程发展的数量、质量、运动量、结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工程受现代农业发展环境、要素影响较大,而农业工程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土地、产品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表现出许多同向性,因此农业工程可以通过主动发展、协同发展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为农业工程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赋予了农业工程新的职责和使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发展机遇。大学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新挑战、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开放、适合、人本、平等、可持续。农业工程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应如何培养高度智能化的未来农业的创造者、引领者和支撑者;思考如何聚焦本学科专业,坚守农业工程主体地位,使学科专业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该文分析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表明国际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已凸显农业、工程、生物、信息的交叉,交叉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已成为专业学生不可替代性的标签。该文认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是强化学科专业主体地位和推动学科专业声誉形成螺旋式上升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建议通过4个转变(从注重知识本位向提升素养本位转变,从专业教育向专业+通识教育并重转变,从高度专业化培养向宽专交融合转变和从偏重职业技能向注重全面成长转变),推动"新农业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工程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农业工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基石、立梁架柱。农业工程管理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提升生态宜居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但目前中国农业工程管理尚未成体系,工程管理落后于技术管理,经营主体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发挥不够等问题突出,农业工程管理方法亟待改进、管理效率亟待提高。新时代农业工程管理关键要在理念与方法上全面创新。该文基于系统论和工程管理理论,创新提出了农业工程全系统整合、全要素集成、全环节优化、全方位协同的"四全"管理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体系分析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动态控制3个农业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强化农业工程顶层设计、部门分工、立法建设、监督评价的具体建议。该方法体系可为农业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计量分析看我国红豆杉资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红豆杉的文献量、文献内容、文献作者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红豆杉资源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凭借其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高的营养品质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各项研究,但缺乏世界范围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知识图谱研究以帮助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该研究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阐述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层次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测算了区域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定生产潜力区,为实现区域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