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定区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保墒增产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安定区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县区之一,通过对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节水保墒增产的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安定区马铃薯栽培的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保水保墒效果为最好。与对照(CK)相比,其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增加1.5个、0.3 kg、62.5%;各处理产量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的产量为最高,11 725 kg/hm2,比对照增产2 125 kg,增产率为22.14%。  相似文献   

2.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降雨量400 mm左右的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对晋薯7号进行了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测定了0~20 cm土层地温和0~100 cm土壤含水量,以探索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总体表现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期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秋季半膜栽培>顶凌半膜栽培>播期半膜栽培;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是秋季覆膜栽培>顶凌覆膜栽培>播期覆膜栽培,全膜覆盖栽培>半膜覆盖栽培。播期半膜栽培马铃薯667 m2产量为1 436.9 kg,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667 m2产量达到1 762.7 kg,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土壤与环境的污染,对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探索寻求新型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模式,通过运用粉碎秸秆来代替地膜,设置秸秆粉碎覆盖垄作侧播处理,与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的保温保墒效果不及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但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提高0.4个/株,单株粒重提高0.05 kg/粒,从而明显提高大薯率,大薯率相比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提高6.0个百分点,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41339 kg/hm^2,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增产14.3%,较黑色半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28.1%,较露地穴播增产43.5%。因此,秸秆粉碎覆盖栽培是一项适宜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种植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中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敞土常规栽培、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和稻草加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共7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无论是在出苗速率,还是在植株生长势、抗病性以及产量和商品薯率等综合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方式,与敞土常规栽培(CK)相比,增产明显,达到了324.2%;其次是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增产220.3%;而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增产则较小,分别增产42.0%和27.1%。  相似文献   

5.
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在西北半干旱区旱作梯田中,以‘庄薯3号’为试验材料,对目前旱作区马铃薯不同垄播覆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以探索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物侯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早,生长发育较快,营养生长期延长,尤其双垄全膜黑膜覆盖能优化马铃薯农艺性状,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降低地温,有利于马铃薯薯块的生长,在多年高温少雨的地方,覆白色地膜栽培的马铃薯不利于其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生物降解地膜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生物降解地膜对盐碱地棉花的覆盖效应,指导棉田残留地膜污染治理,分别以普通农用地膜覆盖(CK1)和不覆盖地膜(CK2)为对照,研究了生物降解地膜的覆盖期、降解率及其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剂添加量1%、2%、3%的生物降解地膜(1% Bd、2% Bd、3% Bd)的有效覆盖期均可稳定在80 d左右,棉花的生育期与CK1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率随着埋土时间的延长及降解剂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1% Bd、2% Bd、3% Bd及普通农用地膜覆盖与CK2比较,棉花现蕾期、花铃期的株高、干物质质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但棉花吐絮期的株高、干物质质量均无显著差异。3种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处理的皮棉产量与CK1差异均不显著,1% Bd、2% Bd覆盖处理的皮棉产量较CK2增产显著。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可以部分替代普通农用地膜。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已成为长乐市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但由于栽培技术与管理水平差异,年际气候变化较大,产量和品质也大不相同。马铃薯大棚套黑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构建温室大棚覆盖塑料无滴膜,起垄播种后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灌溉和施肥用的滴灌带等方法,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且比露地栽培提早一个多月上市,稳定增加农户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棉花覆盖降解膜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产的6种降解膜进行棉花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降解膜覆盖栽培棉花较地膜覆盖栽培棉花的增产效应更显著。不同降解膜降解速度不同,南充1、2号、天津1、2号降解膜降解早且速度快,天津3号、山西太源甲两种降解膜降解迟且速度慢,降解效果差。对照地膜降解度为0%。降解膜覆盖栽培棉花的果枝数13~13.6个,单株结铃数15~15.9个,分别比地膜覆盖栽培棉花多0.8~1.4个和0.2~1.1个。表明降解膜的保温增温效果优于地膜。  相似文献   

9.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对照)、聚乙烯塑料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A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5种覆盖栽培方式,分别于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采集0~20cm土层土样,于成熟期称量马铃薯块茎重量、测定土壤肥力及计算马铃薯产量,研究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均可增加土层肥力,其中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为显著,可提高土壤有机质2.51 g/kg、碱解氮7.24 mg/kg、有效磷16.05 mg/kg、速效钾9.68 mg/kg。各覆盖处理与裸地相比较,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6.25%、21.18%、17.07%、31.71%。因此,采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马铃薯产量,且以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德化县马铃薯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品种、免耕栽培稻草覆盖、不同培土次数等栽培技术对产量、块茎性状、商品率等的影响;经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泉引1号、白花仔、泉引2号可作为我县春秋种的优良品种;采取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处理:开穴5cm播种后覆土+稻草覆盖3cm免耕栽培,稻草覆盖10cm+免耕栽培,既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又能省工省本,减轻劳动强度,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增加培土次数,于出苗10d、20d和30d各培土1次,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需用稻草量大,为解决免耕稻草用量大的困难,进行了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的探索。试验田不经翻耕犁耙,摆种施肥后,覆盖10cm厚的稻草和覆盖3cm少量稻草加黑色农膜的两个免耕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黑膜覆盖免耕比单用稻草覆盖的免耕栽培,稻草用量减少2/3,萌芽出苗和收获都提早16d,增产20.87%,每667m2节本增收576.14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安定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区马铃薯和玉米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产量多,将玉米秸秆还田利用和减轻地膜污染有机结合,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旱作农业绿色发展。该试验充分利用安定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研究探索秸秆覆盖代替地膜覆盖的可行性,减轻地膜覆盖对环境污染的压力。通过将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垄面,与安定区常规种植模式黑色全膜覆盖及露地种植进行比较,研究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延长了马铃薯的生长期,为126 d,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8 d,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5 d,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提早2 d。虽保墒、保温效果不及黑色全膜覆盖处理,但提高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和块茎重及单位面积产量,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大薯率分别为7.5粒、0.78 kg、73.1%,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0.4粒、0.05 kg、6.0个百分点,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1.4粒、0.11 kg、11.9个百分点,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高1.7粒、0.16 kg、16.6个百分点;产量以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最高,为41 339 kg/hm~2,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5 163 kg/hm~2,增产率为14.3%,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9 072 kg/hm~2,增产率为28.1%,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增产12 539 kg/hm~2,增产率为43.5%。因此,在安定旱作农业区,秸秆粉碎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水稻育苗前的平地散墒工作,黑龙江省的水稻育秧棚在水稻移栽后大部分闲置。将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秧棚中,可免去起垄、培土等破坏土壤平整的农事操作。把这一南方成型的免耕栽培技术引用到北方,能够充分利用北方的稻草资源、减少焚烧稻草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做到了省工节本、取材便利,为黑龙江省水稻育秧棚综合利用、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并且提高了马铃薯栽培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4.
适期早播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可以有效地提早鲜果上市时间,提高花生种植效益。试验以不同播期处理研究提早播种对花生生长发育,鲜果产量、产值以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泰州及相近地区早春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最早播期为3月14,安全播期为3月24日,适宜播期为3月20日前后。  相似文献   

15.
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区由于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气候的逐渐改变,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已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用当地的主栽品种(南部山区为‘陇薯3号’,中部干旱带为‘虎头’),布置了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种植密度的高低与其生育期、商品薯率及产量间均存在较大的关系。从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和产量综合因素来看,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宜栽培的密度分别为3 500~4 000株/667 m2和2 000~2 500株/667 m2,通过函数拟合发现,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高产的密度为3 612株/667 m2,中部干旱带为2 564株/667 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旱地不同功能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果,在甘肃省定西市设置露地栽培(CK)、覆盖黑色膜、覆盖黑白双色膜、覆盖蓝色高光效膜和覆盖黑色液体降解地膜5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马铃薯0~20 cm各土层的土壤温度1.0~6.0℃,覆盖黑白双色地膜和蓝色地膜的地温最高,其次为覆盖黑色地膜,液体可降解地膜的温度提高幅度最小,仅较露地栽培高1.0~2.0℃。覆盖黑白双色膜、蓝色膜和黑色膜3个处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液体降解地膜,露地土壤含水量最低。各处理与露地(CK)相比,覆盖黑白双色地膜、黑色地膜和蓝色地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32.00%、29.99%和25.22%,液体降解地膜较露地栽培高7.42%(不显著)。蓝色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地膜块茎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29.28%、28.73%和25.72%,液体降解地膜覆盖块茎产量较露地栽培高5.29%(不显著)。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蓝色高光效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膜有极显著增产效果,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2016,(3):149-153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计了3种覆膜栽培模式(春季覆膜栽培、播前覆膜栽培、露地栽培)与3个播种时期(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与不同播期互作效应对寒旱区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春季覆膜栽培模式,在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可使马铃薯早出苗、早成熟,缩短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达86%以上,产量位居前2位,分别达2 008和1 899 kg/667m2,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寒旱区马铃薯种植区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设施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试验研究了大棚内采用不同播期及不同覆盖方式进行组合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棚内覆盖地膜的条件下适当提早播种能加快马铃薯生长发育 ,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杭州及以南地区大棚内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不覆盖地膜也能保证马铃薯正常的生理活动。考虑到杭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大棚种植马铃薯以 1月初为佳 ,杭州以南地区可适当提早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移栽后,利用育秧棚进行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与常规垄作对比,研究马铃薯出苗、主要块茎性状和产量的差异。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晚,出苗率低,株高和茎粗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绿薯率较低,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增产率达13.96%。  相似文献   

20.
黄土区旱地覆盖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适宜黄土区旱地小麦高效栽培的覆盖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几个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区旱地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地膜全覆盖方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好,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等处理分别增加21.9%、21.2%和20.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4%、13.02%和15.65% ,同时籽粒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45.7%、23.5%和21.4%,茎叶吸收N、P、K总量较不覆盖增加56.6%、172.9%和52.1%。夏闲期蓄水以夏闲期地膜麦草行间覆盖的效果最好,分别较不覆盖、夏闲期地膜全覆盖和全年地膜全覆盖等处理增加160.25%、39.3%和16.2%。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增产、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蓄水保墒效果的影响,全年地膜全覆盖是黄土区旱作小麦较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