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985)等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增加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985)等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增加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  相似文献   

4.
脂肪不仅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还与肉品的风味品质及食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肌内脂肪的沉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该文首先介绍肌内脂肪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其次,再从基因水平阐述各种基因对肌内脂肪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通过调控肌内脂肪含量获得更高品质的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5.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鸡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H-FAB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的4个地方优质肉鸡品种,2个培育品种和1个引进的肉鸡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SSCP的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H-FABP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IMF)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H-FABP基因260 bp和675 bp处存在T/C和G/A的突变位点,对2个突变位点在研究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产生3种基因型。基因型与IMF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T260C位点上,所有品种中AA基因型的IMF含量显著(P<0.05)高于BB基因型个体,但对于不同的品种来说,AA和BB基因型只对封开杏花鸡和岭南黄鸡II号的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他各鸡种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G675A位点上,所有品种中AA型和AB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共148头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在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中对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Ⅰ和MspⅠ位点上,所有4个猪群都存在多态;在HaeⅢ位点上,除雅南猪只出现单态外,其余3个猪群都出现多态;在Hinf*Ⅰ位点上,除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出现多态外,其余3个猪群只表现单态。(2)4个位点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各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最小二乘均值关系即HhHH,bbBbBB,AaAA,DDDddd。结合H-FABP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在特定的群体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育种计划的完善对于提高猪瘦肉率,增加产肉量,降低肌内脂肪(IMF)含量,影响猪肉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FABP3和LEPR基因与脂肪酸代谢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猪肥度性状的候选基因。试验旨在分析FABP3和LEPR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水平对猪肥度参数和IMF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ABP3基因在腿肌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腰部(P<0.001),而LEPR基因在腰部表达量较高(P<0.001)。FABP3基因c.103C>T和c.1811G>C多态性对腿肌IMF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c.103C>T多态性对腰部IMF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此外,c.1811G>C多态性与腰部、胴体的肥度性状显著相关(P<0.05)。胴体脂肪含量与LEPR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相关(P<0.01)。因此,FABP3基因表达对试验肌肉样中IMF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9.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γ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与肉的口感、嫩度和多汁性有直接关系.在保持低背膘厚(高瘦肉率)的前提下,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可行的.然而,肌内脂肪的活体测定比较困难,筛选可靠的遗传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改进IMF含量应是较为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相似文献   

12.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v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肉的质量。肌内脂肪的含量影响肉的多汁性、嫩度和风味,2%~3%的肌内脂肪含量是新鲜肉的一个理想标准。Patrici等(1985)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肉质嫩度、多汁性也会相应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研究H—FABP基因多态型与湘西黄牛大理石花纹和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本试验选用肉质候选基因H—FABP,利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对H—FABP基因多态性与湘西黄牛肉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研究的牛群中存在H—FABP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其中AA型的大理石花纹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型肌内脂肪含量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H—FABP基因的多态性与湘西黄牛的牛肉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纹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相关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高档肉牛的育种方面。本文就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几个相关基因的发现、表达部位以及对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猪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用超声波测膘仪测定了10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活体背膘厚度,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并将所得的两组数据对应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和回归关系(P 0.01),且r为0.833。当背膘厚度范围在11~13 mm时,对应肌内脂肪含量在2.86%~4.28%之间,此时肉的品质风味相对较好,脂肪含量适中对人身体健康有利,也是生猪出栏最佳时间。以活体测定背膘厚度为自变量,屠体肌内脂肪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3.775 7×10~(-3)×X~(2.7650)(7 mm≤X≤16 mm),即可用于预测育肥猪适宜出栏时间。  相似文献   

18.
选取165头西门塔尔育肥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factor 1,SREBP1)基因第5内含子内84bp插入缺失突变的多态性,并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REBP1基因第5内含内84bp插入缺失突变与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SFA和甘油三酯及C16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显著相关(P〈0.05),LL型个体棕榈油酸、甘油三酯和16碳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高于LS型个体,而硬脂酸和SFA低于LS个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鸭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部分序列多态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关系。根据鸭A-FABPmRNA序列和鸡A-FABP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序列。同时根据扩增产物设计4对引物,利用PCR-SSCP对鸭A-FABP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多态性研究并探究序列多态性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克隆序列包含鸭A-FABP基因外显子1、2部分序列和完整的内含子1序列,与鸡A-FABP基因内含子1同源性为75.1%;经SS-CP检测,发现引物P1扩增片段有3处碱基突变,引物P3有6处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分别产生了3种和8种基因型。在P1位点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金定鸭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P3位点3个群体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同时,这些基因型在不同群体中分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最小二乘分析显示,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在各群体中有显著差异(P0.05),P1和P3位点各基因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仅在P3位点CD基因型个体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结果提示,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多态对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否影响鸭肌内脂肪沉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