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56份来自四川的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的抗性,为合理引进、布局新品种及综合防治稻瘟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岑溪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的56份杂交水稻组合进行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参试组合中,对广西稻瘟病表现中感的组合3份,分别是中优177、川香3号、辐优838,占鉴定总数的5.36%;表现感病水平的组合13份,占鉴定总数的23.21%;其余40份均表现高感稻瘟病,占鉴定总数的71.43%。【结论】56份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且大部分达高感水平,这些组合只适宜在非病区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3-2006年从福建省5个稻瘟病重发病区分离87个菌系对生产上应用的10个杂交稻亲本和4个抗源材料进行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10个杂交稻亲本中,不育系谷丰A抗性最好,抗性频率为97.7%,多系1号、亚恢627和蜀恢527表现也较好,抗性频率分别为85.9%、85.1%和80.5%,而其它普遍表现感病,其抗性频率均小于28%,继续利用这些抗稻瘟病差的亲本之间进行配制的组合在生产上应用潜在稻瘟病流行的威胁.4个稻瘟病抗源的抗性频率都在85%以上.4个抗源与10个杂交稻亲本的两搭配后联合抗病性系数都在0.87以上,说明利用这4个抗性基因可用于杂交稻的稻瘟病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3.
蔡玉红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24-26
本试验采用七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个恢复系为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细胞核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细胞质对稻瘟病三个生理小种的抗性是存在差异的;(2)不育系和恢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在其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是显性或部分显性,此结果提示育种工作者在选育水稻抗稻瘟病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不同的细胞质,并注意胞质和胞核之间的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为明确广西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分别在广西岑溪、三江、永福设立了3个自然诱发病圃,通过采用苗期室内人工喷雾接种和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鉴定了45个主导水稻品种的抗谱及病区田间抗性。室内抗谱测定结果显示,供试的45个水稻主导品种抗性频率在8.33%~94.44%之间,抗性频率在80%以上的有8个,占鉴定总数的17.78%;50%~80%之间的有11个,占总数的24.44%;50%以下的有26个,占57.78%两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45个水稻主导品种稻瘟病的抗性水平较差,无中抗水平以上抗性品种;2010年,表现中感的有26个,占总数的57.78%,表现感病的有12个、高感7个,分别占26.67%、15.56%;2011年,表现中感的有16个,占总数的35.56%,表现感病的有23个、高感6个,分别占51.11%、13.33%。45个水稻主导品种总体抗性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生产上应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明确广西野生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挖掘抗瘟基因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对广西野生稻进行稻瘟病混合菌株(ZA1、ZB1、ZB15和ZC15)接种,调查不同野生稻材料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级别,统计抗感材料,并依据抗病材料地理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188份、抗穗颈瘟材料9份,占比分别为11.85%和0.58%;从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73份、抗穗颈瘟材料5份,占比分别为36.68%和2.54%;从普通野生野和药用野生稻中分别鉴定出兼抗叶瘟和穗颈瘟的材料9和4份,占比分别为0.58%和2.03%.贵港和梧州等地是广西野生稻抗稻瘟病材料最多的地区.[结论]广西野生稻抗叶瘟资源较丰富,但抗穗颈瘟或兼抗叶瘟、穗颈瘟的资源较匮乏,需进一步挖掘抗穗颈瘟及兼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的建立及其在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法是目前自然接种类应用最广的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病圃应设置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的稻瘟病常发、重发区,并插植合适的感病诱发品种群.广东3个病圃设置合理、小种多样性、代表性好,年度间鉴定结果稳定可靠.2004~2006年对145个广东省区试品种在病圃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米质、产量提高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水平均有所提高.说明将病圃作为抗性筛选基地对亲本或低分离世代进行抗瘟筛选有益于降低抗病育种的盲目性和年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近十年广西通过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主要病害抗性表现及其发展趋势,为广西感光型杂交稻抗病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100个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在区试中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平均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2009年变化范围为7.92~8.75,2010~2014年为6.61~7.50,以2012年最低,为6.61。2003~2014年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没有明显改善,对Ⅳ型、Ⅴ型菌的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33~7.75和7.00~9.00,其中Ⅳ型菌平均值均低于Ⅴ型菌。此外,44个杂交品种由不育系博A与不同恢复系组配而育成,占总数的44%,其他56个品种由其他35个不育系组配而得,占56%。2003~2007年博A系列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与其他不育系组合无明显差异,两者变化范围均为8.00~8.75;2009~2014年,其他不育系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均低于博A系列组合。2009年后博A所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指数平均值均高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的组合。博A所配组合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组合对白叶枯病抗性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近十年间通过广西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逐步提高,而白叶枯病抗性基本没有明显改善。在加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还须重视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拓宽遗传基础,提高广西水稻抗病性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制一套包括16个亲本和60个F1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室内喷雾接菌和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供试亲本及其F1的抗性特征.结果表明:除连丰A外的9个不育系及其配制的54个F1,对2003-2006年福建省流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2006年上杭茶地田间稻瘟病菌的群体毒力都表现抗病反应,抗性频率100%,抗谱广,抗性评价均为抗(R);同时这9个不育系均含有显性主效抗瘟基因.连丰A的抗性频率为4.8%,抗谱窄,抗性评价为感(S).蜀恢527的抗性频率为76.2%,抗谱较广,中抗(MR);明恢77、晚3、福恢13和福恢5138的抗性频率均为4.8%,明恢86的抗性频率为14.3%,抗谱窄,抗性评价均为感(S).本研究反映了亲本抗性遗传背景,避免育种中同一抗源反复使用以延长品种使用寿命,并提出当前亟需引入新抗源,以丰富水稻抗性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5个抗瘟性不同的杂交稻及其亲本为供试品种,测定接种稻瘟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氟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喷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POD、PAL活性与抗瘟性成正相关,在稻瘟病菌侵入早期,供试品种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与抗瘟性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杂交稻组合的POD活性、MDA含量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抗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变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感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感病不育系和恢复系相近,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和不育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82 份水稻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评价与抗性基因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通过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并结合9个主效抗性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分析了82份地方稻种资源的稻瘟病抗性水平和携带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在82份水稻材料中,宽抗谱和中等抗谱的材料分别有11份(13.4%)和55份(67.1%).携带Pia、Pita-2/Pita、Pita、Piz、Piz-t和Pik-h基因的材料分别占78.0%、76.8%、54.9%、50.0%、39.0%和35.4%;各有3个材料携带Pik基因和Pib基因,未发现携带Pik-m基因的材料.大部分供试材料含有2~5个抗性基因,随着抗性基因数量的增加,供试材料的抗病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用稻瘟病菌菌株193(ZB25)对湘资3150(XZ3150),Tetep,关东5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6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抗性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Z3150,Teteo抗病性较好,叶瘟发病级数为0级和1级,关东51叶瘟发病级数为2级,为害叶面积约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发病较重.抗病水稻的POD,PPO,PAL活性显著高于感病水稻.接种后抗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不明显,而感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较大,240 h后,其酶值甚至低于接种前的水平,该3种酶活性与水稻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抗病水稻中APX活性增加较早,活性增强持续时间也较长;而感病水稻的APX活性增加较迟且其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分析与利用策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室内苗期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鉴定方法,对广东154个早晚籼稻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综合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鉴定结果,把154个品种归为6个类别,高抗的22个,占14.29%,抗的有23个,占14.94%,中抗的有30个,占19.48%,中感的有22个,占14.29%,感的有27个,占17.53%,高感的有30个,占19.48%。比较了品种的抗谱、田间叶瘟以及穗瘟三者间的关系,大部分品种三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但有少数品种的相关性较低。3个稻瘟病圃的病害严重度排序为从化病圃、阳江病圃及龙川病圃。对抗~高抗的部分品种进行亲本分析,结果表明:广东近年来新品种的抗稻瘟病亲本来源主要有28占、巴太早香I、R64等抗源稻种。提出在抗病品种的选用上,尽量考虑抗病品种的多样性,避免来源于相同抗源的抗病品种在一个区域的单一种植,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筛选获得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为水稻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及稻瘟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共169份,于2012~2015年在湖北省远安县设立自然鉴定病圃,按照叶瘟、穗颈瘟分级标准调查病情指数,依据抗性分级标准对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供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感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未筛选到高抗品种;对叶瘟表现抗病的品种有18个,中抗品种49个,分别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0.6%和28.8%;对穗颈瘟抗病的品种有10个,中抗品种28个,分别占鉴定品种总数的5.9%和16.5%;对叶瘟和穗颈瘟均表现中抗水平以上的品种有深两优5814、天优华占等34个,占总品种数的20.0%.[结论]天优华占、温229、金科优651、曾抗l号、成恢178和川抗993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的田间鉴定,叶瘟和穗颈瘟综合评价表现为抗病,适宜在生产中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