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1]。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维持生存[2],寄主范围广[3]。近几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逐渐上升,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83%,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2.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新  简恒 《植物保护》2010,36(3):117-120
本文对采自河北张家口市察北区、危害马铃薯的线虫(编号De-Chabei)进行了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其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一致,采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扩增rD-NA-ITS区的长度为1130bp,测序比对以及采用马铃薯茎线虫B型特异性引物DdL1/DdL2扩增得到485bp特异性片段,表明与B型或L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再次证明该型线虫在河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安大略省首次报道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大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加拿大在安大略地区进行了一次球茎类植物健康调查,对样品中分离的茎线虫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以及PCR扩增结果序列比对,其中一份来自渥太华农田大蒜(Allium sativum)的茎线虫样品被确定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  相似文献   

4.
腐烂茎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新病害, 了解腐烂茎线虫的侵染规律对该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法, 在苗期接种腐烂茎线虫, 研究该线虫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数量动态及危害程度。结果显示, 在发芽-幼苗期(播种0 ~ 75 d), 母薯先受到腐烂茎线虫侵染; 在发棵期(播种75 ~ 90 d), 母薯和匍匐茎均检测到腐烂茎线虫; 在结薯期到成熟期(播种90 ~ 105 d), 线虫开始危害新生块茎, 随着块茎膨大危害逐渐加重。在马铃薯成熟期, 症状表现最明显, 新生块茎中线虫数量最多, 可达767.67条/g。不同时期的接种试验表明, 在匍匐茎形成期(播种后70 d)接种, 马铃薯受害最为严重, 发病率达100%, 块茎中线虫密度最高, 达到99.32条/g, 且块茎鲜重最低, 为14.02 g/个。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适时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测试致死中浓度,进而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混合,测试两者复配后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处理24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均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有一定的触杀毒杀活性,致死中浓度(LC50/24 h)分别为1.50 mg/mL和1.23 mg/mL;处理48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48 h)分别为1.06 mg/mL和0.70 mg/mL,较处理24 h后杀虫作用更显著。处理24 h后,桉叶油醇(LC50=0.49 mg/ml)与马鞭草烯醇(LC50=1.09 mg/mL)的杀线虫活性强于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以2:6、4:4和3:5的体积比混配后,其LC50(0.18、0.17和0.20 mg/mL)都明显比两种化合物单独处理时要低,说明这两种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发挥了协同杀线虫的作用,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绿色防控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为害我国甘薯和马铃薯的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实现对该线虫的准确、快速且可视化的检测,本研究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为靶标构建了重组酶聚合酶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的可视化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可在39 ℃条件下15 min内特异性地完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对A型(甘薯种群)和B型(马铃薯种群)单头线虫(J4)的检出底限均为3 125-1头线虫,可以直接对土壤和甘薯茎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1头(J4)/10 g土壤和1头(J4)/2 g甘薯茎组织。该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早期预警和口岸检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分布广泛、取食部位多样,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对陕西马铃薯及甘薯生产影响较大.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腐烂茎线虫为害症状识别特点及其在陕西的为害现状,提出影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流行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马铃薯的连作年限、熟制、品种,土壤的盐分、酸碱度.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 rDNA-D2/D3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危害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基因片段长度存在A型(900bp)和B型(1100bp)2个类型,A型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S片段比B型群体少200bp。为了进一步研究这2种类型群体的发育关系,本文用线虫通用引物D2A和D3B对来自国内的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韩国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8SrDNA-D2/D3区进行了PCR扩增,均产生大小一致的片段,长度约为780bp,克隆、测序后用DNAMAN5.2软件和MEGA4软件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我国21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28SrDNA-D2/D3区只有20余个碱基的差异,相似率达97.2%。基于UPGM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很好地区分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A型和B型群体,展现出了群体的来源及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原线虫。为筛选对该线虫具有高效引诱活性的物质,本研究利用水琼脂平板法测试了不同真菌及其培养滤液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线虫对不同测试真菌趋性不同,其中对灰葡萄孢的趋性最强。在处理36 h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诱集率达到15%,其培养滤液对线虫的诱集率为8%,显著高于相应的禾谷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处理与对照。灰葡萄孢对线虫的引诱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处理96 h后灰葡萄孢菌片诱集到的线虫数为78头,引诱率为26%。经80℃加热120 min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的引诱能力未显著降低,说明灰葡萄孢中对线虫具诱引活性的物质对热稳定。灰葡萄孢正丁醇和乙醇提取物对线虫诱集率分别为11.6%和11.0%,显著高于石油醚提取物和甲醇对照。本研究可为开发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防治新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1981~1982年,从不同省份采集到的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根据食道腺复盖到肠的前端、侧带有6条侧线和交合刺有两个明显的指状突起等特征,鉴定为马铃薯茎线虫(Dif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