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他的服务到位,2003年,他所管辖的张山头台区,群众自发联名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近10多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农电工"2次,县"优秀农电工"11次.群众都说他是摔不垮的"铁电工".他,就是河南省杞县五里河供电所农电工--赵克文.  相似文献   

2.
表弟是一年前查出患了鼻咽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病情相对稳定.医生乐观地对他说:"这种病只要保养休息好,一般活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但表弟是在农村长大的,他没有太多的文化,也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他只知道癌症是个绝症,他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这时的他,并没有过多地想到该用什么办法为自己诊病,该吃些什么、喝些什么甚至玩些什么以不枉费他的人生,而是想到自己作为丈夫或者是父亲还有哪些责任.他想到假若哪天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怜的母子俩该怎样生活.因为在他们村里,现今还仅仅靠种田作为唯一生存方式的恐怕就只有他们一家了.  相似文献   

3.
张立光是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农机推广领域的一位能人.他1955年出生于山海关区石河镇高建庄村,自1976年秦皇岛市实施机械化以来他一直从事农机工作.他自小就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几十年来与土地打交道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也激发了他改变农民传统劳作方式,用先进的机械取代体力劳动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1991年5月29日傍晚 这是一个既称职又不称职的父亲. 说他称职,是因为他那么疼爱自己的女儿;说他不称职,是因为他亲手把女儿送上了死路.  相似文献   

5.
稚子趣言     
照片 儿子陈政良今年三岁,贪玩又调皮. 一日,他盯着墙上的结婚照,作深思状,我想测测儿子的思维状况.我想他会问,照相的时候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正>他终于没能站完最后一班岗,就匆匆离去了.他就是和田农场管理局农业处助理调研员、农机监理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郑树藩.由于急性、广泛性心肌梗塞,1995年11月30日,他倒在了默默耕耘了40年并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的工作岗位上.1955年7月,郑树藩随河北支边大队进疆,在“八农”学习了两年农机后,来到环境十分艰苦的和管局四十七团.1958年,他为和田培养了第一批拖拉机手,从那时起,他便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和管局的农机化事业.郑树藩是一个老实本份的人,1967年9月他的大女儿郑焱刚出世,妻子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可他照样出工上班.一天早晨,他6点钟起来发动车子,准备到较远的六连耕地,他对妻子段兰英说,他9点钟回来给她做饭吃,可是到了地里一忙起来他顾不上回家,一直到晚上9点钟还不见人影,妻子只好独自一人在家流泪.  相似文献   

7.
<正>郑树藩同志是和田农场管理局农机高级工程师、农机监理所所长.他于1957年从八一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和田工作已38年,工作认真,经验丰富.近年来,他主管农机管理、监理等多项业务工作,任劳任怨,尽心尽责.为了搞好本职工作,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多年来他没请过一天病事假,不但出满勤,节假日也很少休息.自实行休假制度以来,还没有享受过一天体假,业务量大时,还经常晚上加班.凡事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只要能够前往团场办理的监理业务,尽量到团场办.当各团场监理员、驾驶员来局办按监理业务时,他都热情接待,不分节假日,上下班,照常办公,并关心来人的食宿和交通问题,得到了团场的好评.他一贯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为了节约资金,前往各团场工作时,他很少要求派车,经常坐班车、搭便车;  相似文献   

8.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没多念过书,庄稼地里的活可没少干.从小就爱捣鼓机械的他,一门心思想依靠农机走上发家致富的路子. 马金海今年43岁,潍坊市青州人,高中一毕业便当上了农机手,辛苦工作好几年,积蓄却没有多少.2000年春,他来到了金都招远,遇到养猪大户张桂英,他的憨厚诚实深深地打动了当时年仅23岁的张桂英.2年后,马金海落户招远,与张桂英共结连理. 他白手起家,从结婚时借钱2万元购买的1辆二手拖拉机,到如今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农机"特种部队",马金海真真正正过足了一把农机瘾,也实现了他的农机致富梦.  相似文献   

9.
1996年,江苏省东台市供电局推行农村电工“三到站”管理,55岁的刘世根下了岗.家住农村却又不善做农活的刘世根丢掉了几十年的“铁饭碗”.迷惘、痛苦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怎么办呢?在外工作的儿媳劝他:“把承包田退掉,到城里来享清福吧.”而他却说:“天无绝人之路,路是人闯出来的.”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酝酿:承包村里的荒山,种草、种玉米、办养猪场. 刘世根果断地承包了村里的30亩荒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东凑西借,办起了一个小规模的养猪场.他边干边学,在村干部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他饲养的第一批50头猪出栏,当年就获利17 500元. 初试成功后,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又购进300头苗猪、16头母猪.在实践中,他发现单纯用粮食直接来喂猪,猪吃了不但难以消化,营养不良,而且影响经济效益.为充分利用资源,他四处拜师学艺,寻求粮食转化成饲料的有效方法.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刘世根开始创办酿酒厂.酿造技术和发酵技术不过关,他就主动到县城大酒厂学习、请教.一段时间后,酿造出的低度粮食酒非常畅销,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使下脚料得到合理利用.经过苦心经营,他摸索出了一条种、养、加工循环模式,即用自种的大麦做酒,酒渣和玉米配些粗糠喂猪,累积的肥料再施入田中,每年盈利3万元以上. 下岗“逼”刘世根换了一种活法.年龄相仿的人,有的打麻将,有的上街逛,而他却整天泡在田里和养猪场内.刘世根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他叫钟芝健,40来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葵阳老农机.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他就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的时候,钟芝健看到乡村搞农机的没有几个人,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借钱购回一台手扶拖拉机,用来搞运输和农田作业.由于当时村里拖拉机还很少,对运输货物的需求逐渐增加,使他有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近来遇到一位电工师傅,言谈之间,他提了一个问题.他说,现在检修电路,发现接零线触头的烧灼情况比接相线的情况更严重,这让他感到很奇怪.这位师傅所说的零线,显然是指低压电网的中性线,他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中性线电流大小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1996年8月14日早晨,徐某的妻子“拔下电源插头,急忙到地里扶起被电打倒的他——徐某.这时他已不省人事,口吐白沫静静地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农机系统有这样一个人,人们都习惯的叫他"宋老大".上到省农业厅厅长,下到农村的老百姓都这样称呼.提起"宋老大",全省农机系统认识他的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的工作,对雷州的农机发展赞不绝口.他就是雷州市农机管理总站总站长、党总支书记宋恩培同志.  相似文献   

14.
1999年9月,我们村开始了农网改造.我跟着大伙儿一起去工地看热闹,只见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正在指挥一群农电工立电杆. 他是供电所的安全员,后来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我俩闪电般地相恋并结婚.可是婚后很快发现,他简直是"无情无义".2000年8月,他调到一个偏远山区供电所,整整一个多月没回家看我.直到我临产前一天,他才灰头土脸地匆匆赶到我身边.我嘟着嘴埋怨他不关心我,他眼一瞪竟然反问我:"眼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我们家这点小事跟公家的大事相比,哪个更重要?"这个没良心的,老婆生孩子这么大的事,居然被他轻描淡写说成小事!直噎得我两眼翻白,久久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15.
1996年8月26日,当穴坊镇供电站站长于守平同志将2880元钱交到村电工刘本田妻子的手中时,这位憨厚的农家妇女已泣不成声.刘本田系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东贤友村电工.今年39岁,正当壮年.然而,命运却偏偏与他作对.肝癌,这个可怕病魔无情地降到了他的头上.他流泪了,这并不是惧怕,而是耽心再也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多病体弱的妻子、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是一家的“顶梁柱”啊.  相似文献   

16.
9月9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活动和重大转折都在这个时间发生. 1927年9月9日,他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这天,毛泽东这个穿长袍、留长发,身子也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将率领三个团的兵力围扑长沙.此前,他已然是政冶家,但从这天起,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又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也正是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了,在押送去团防局的路上,毛泽东机智逃脱.  相似文献   

17.
我哥小时候患脑膜炎留下了耳聋的后遗症.可他从小爱看书,尤其是电器方面的书籍.1994年,他承包了我们组上的米面加工坊.虽然他服务周到,可电动机老出毛病,一年下来亏了2000元,他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一次我进城办事,凑巧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本《农村电工》,看到她通俗易懂,简炼实用,正适合我哥阅读,马上把朋友家里所有的《农村电工》“洗劫”一空.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好的驾驶员,不单指他驾车技术熟练,重要的是他头脑中安全意识强.高速公路行车,更得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19.
很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心的人、爽直的人、爱拼的人,他在农机推广领域也是一个有名的工作狂.在他的带领下,东阳市农机管理总站建设成省级文明单位;在他的带领下,东阳市的农机推广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农机推广先进单位;在他的带领下,东阳市的农机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并多次得到农业部农机化司领导的好评,他个人也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相似文献   

20.
勤奋铸就技术辉煌 胡永钦,1964年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一个偏僻贫困的山村.18岁高中毕业那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放弃了升学的机会,进入一家水泥厂当电工,从此与电结下了难解之缘.1985年,他考入双峰县蛇形山农电站当了一名农电工.当时,农电事业刚刚起步,人员少,资料、设施不齐全,管理手段落后,胡永钦深感自身知识不足,更觉责任重大,他决心以新技术来加强农电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他从县新华书店买来了许多有关电力方面的书,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坚持自学.1988年,他自费到长沙大学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学成归来后就决心着手开发软件,用计算机管理代替繁琐的手工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