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小黄鱼现存资源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林龙山 《海洋渔业》2004,26(1):18-23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和现存资源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2年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仅为 12 3.89mm ,优势体长组为 110~ 130mm ,占4 6 .15 % ;平均体重为 35 .2 7g ,优势体重组为 2 0~ 4 0g ,占 5 9.4 1% ;个体小型化相当突出。现存资源量评估结果为 2 .5 1× 10 4t,7.12× 10 8尾 ,资源发生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但种群处于严重补充型捕捞过度。建议采取更科学、更严格的管理措施 ,促使小黄鱼资源切实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改进的Leslie法估算东海区小黄鱼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寒野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12,34(3):357-360
针对Lesile法未考虑自然死亡因素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形式的Lesile法,使得该方法也能适用于长渔获周期的资源群体,并结合2009~2010年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评估的渔业统计结果和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估算东海区小黄鱼(Lartmichtlys polyaetis)资源量。结果表明,伏季休渔开捕后可供利用的小黄鱼资源量为16.99×104t,到4月底余存4.65×104t,年平均资源量7.70×104t,最大持续产量8.93×104t,全年开发率达到0.87,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6.
鱼类资源数量变动,一直是鱼类资源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就2000年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资源数量变动作扼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利用算术平均值法、重抽样估值法、对数正态分布法、Δ-分布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和Finney-Sichel估值法分别对小黄鱼资源密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评估不同方法的相对优劣性和稳健性。结果表明,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3种方法的均值估值较大,尤以Δ-分布法最大,而算术平均值法和重抽样估值法估值较小,且均值较接近;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Δ-分布法的估值显著高于其他方法的结果(P〈0.05),而其余4种估值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Δ-分布法和重抽样估值法的变异系数较接近,均小于其他结果;结合小黄鱼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大面积调查自身特点,Δ-分布法被认为是5种估值方法中适用性和稳健性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0 mm,小黄鱼的逃逸率极低,网目结构选择性差异不明显。大于50 mm时,方形目网囊逃逸率均略高于菱形目结构,但方形目与菱形目逃逸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2)网目尺寸为50 mm、60 mm和65 mm时,方形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_(0.5))分别比菱形目网囊的L_(0.5)大28.5%、16.8%和7.3%,方形目网囊对于小黄鱼具有较好的选择性。(3)根据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_(0.5)),结合现行可捕体长标准以及不同阶段渔获物体型特征,建议菱形网目尺寸为60 mm或者方形网目尺寸为55 mm,二者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渔获率。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 年、2017 年、2018 年 5 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 33.5°N^34.5°N、水深 10~20 m 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 17℃,表层盐度为 29.5~30.5;底层温度为 16~18℃,底层盐度为 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北部小黄鱼异方差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同方差和异方差结构对鱼类生长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案例,选用2007 2009年东海北部近海常规监测的小黄鱼基础生物学测定资料,采用对数正态函数型、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分别对Schnute生长模型3种基本形式的von Bertalanffy(LVB)、Gompertz和Schnute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并采用似然比检验和AIC准则,选择确定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渔获群体低龄化的条件下,其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对方差结构较为敏感;对数正态函数型、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函数对3种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值较为接近,参数标准误和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小黄鱼生长模型以异方差结构函数拟合的效果较同方差结构更为精确和稳健;采用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拟合生长模型,其AIC值较同方差条件大幅降低,生长模型拟合的各月龄组置信区间范围差距缩小,明显提高了生长模型拟合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地理种群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形态分化, 本研究以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生殖与非生殖群体为研究对象, 采用 t 检验、主成分分析、差异系数判定等分析方法, 对小黄鱼种群 31 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种群和东海中南部种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 生殖期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 7.77%和 6.48%, 非生殖期变异系数为 8.65%和 7.62%, 南黄海种群变异强度高于东海中南部种群, 变异系数差异主要为横轴测量性状。生殖期和非生殖期分别有 15 个和 16 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 7 个性状在两个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这些性状差异又能在种群内部保持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生殖期 4 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 48%, PC2 和 PC3 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背鳍、臀鳍和腹部; 非生殖期 4 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 46.61%, PC1 和 PC2 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体高、背鳍/腹鳍与臀鳍长度。两个地理种群在头部和躯干部位的性状产生了分化, 与南黄海群相比, 东海中南部群头部较高, 背鳍和臀鳍较长, 而头部上缘和腹部较短。这种形态变异可能与洄游生活史策略诱导的表型性状特化有关, 研究结果支持迁移行为和复杂生境提高了环境适应性这一结论,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和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 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 利用logistic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 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 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 两者分别为68%57%, 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 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 渔业遭受过度开发, 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 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 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 logistic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 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 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 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 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 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 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小黄鱼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2002年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用Kriging法对不同时期的小黄鱼分布进行空间插值成图。结果显示,不同时期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变异函数均可拟合为球状模型,秋季的空间变异程度最高,冬季随机性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最低,具有最好的空间自相关特性,而夏季的空间自相关范围最小。小黄鱼空间结构的季节变化与其繁殖、索饵、洄游等生态习性和人为捕捞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 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 S)和75%体长。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和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水温是影响鱼类活动的重要因素,鱼类繁殖、生长、发育等阶段都对水温有着不同需求。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积调查数据,结合R语言绘图技术,采用频率和生物量两种确定温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依据频率和生物量分别确定的温度分布范围差别较大;前者覆盖站位比例相对较高,后者覆盖站位累积生物量比例较高;后者在确保生物量累积比例的条件下,某些季节也能有较高的站位覆盖比例,如夏季和秋季;基于生物量确定的温度范围可以更好地反映目标对象的分布特征。与历史研究结果比较,本文的水温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推断小黄鱼水温分布范围相对稳定,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反映小黄鱼的一般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小黄鱼有两个群体,水温和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一个群体分布偏北,分布最南水域不超过舟山渔场水域;另一个群体分布偏南,一般分布水域处于长江口渔场以南海域。群体分布环境特征的分离可以作为种群划分的一个依据,本文观察结果可以作为小黄鱼种群划分的一个侧面依据。研究还发现,春、冬冷季小黄鱼资源聚集程度高,而夏、秋暖季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冷季群体单一,主要是越冬索饵群体;而暖季群体复杂,包括产卵亲体、补充群体等;暖季出现多个高生物量水温范围,可能与不同群体不同的温度取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