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为了减少或者防止丘陵-平原-湿地区蒸发变大、径流减少和湿地退化等问题产生,有必要找到丘陵-平原-湿地区径流变化的驱动力。该文针对这种情况选定典型丘陵-平原-湿地区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识别研究区水文气象、降雨径流关系、覆盖类型和旱田作物种类等径流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利用情景模式反映影响因素的组合情况,将情景模式输入水文模型,分析径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对水文循环过程和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变化是径流变化的关键驱动力,降雨与径流总体上均呈递减趋势,并且径流深的递减趋势强于降水量的递减趋势;径流减少影响因素除了关键性因素降雨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并且影响在逐渐增强;气候变化也是径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1965—2014年期间夏季和秋季的气温、水汽压、日照和风速等都存在显著增加趋势,春季的气温和水汽压显著升高,春季的风速在降低;1965—2014年期间流域蒸发在5—10月间并不是总是随着气温、日照、水汽压和风速等增加而增加,在某些时段某些覆盖类型蒸发量存在减小的现象;集水区域内覆盖类型变化是径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未利用地转变成旱地、旱地转换为水田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研究区内流域蒸散发,导致径流深的递减速度加快,同时引起了径流深对降水响应的异常;降水、气候因素和土地覆盖类型等综合影响着蒸发、根系区含水量、非饱和带含水量和径流等水循环过程因素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2.
洮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洮河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洮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4.5~-4.6mm/10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2~0.59℃/10a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5~0.12/10a之间。近50年来洮河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洮河流域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存在2~3,8~9,15a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减少,干燥指数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3.
洮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洮河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洮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4.5~-4.6 mm/10 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2~0.59℃/10 a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5~0.12/10 a之间。近50年来洮河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洮河流域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存在2~3,8~9,15 a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减少,干燥指数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气候变化条件下诺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为诺敏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综合规划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通过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和大气环流模式,生成未来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SWAT模型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的径流数据。[结果]从趋势上看:3种情景模式下径流都保持增长趋势,RCP2.6模式下增幅最少,RCP4.5模式其次,RCP8.5模式下径流量增幅最大。从突变上看:RCP2.6模式下,径流在未来依旧不会存在突变点; RCP4.5模式下,径流在未来存在很大可能形成突变; 而在RCP8.5模式下,年径流将在2067年附近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径流量表现为显著的增长。从周期上看:RCP2.6模式下,径流变化周期主要由56 a的主周期控制; RCP4.5模式下,年径流变化周期主要由56 a和44 a的控制; RCP8.5模式下周期特征和RCP4.5模式相似,相比之下,56 a时间尺度下能量密度更为密集,该周期的控制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结论]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诺敏河流域径流差异较大,未来制定水文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考虑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1958--2011年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非参数统计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同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县水文站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标准正态统计变量〈-2.23),年均递减系数为0.86mm/a;2)径流量自1994年呈显著性减少趋势,据此将径流序列划分为2个阶段,即基准期1958--1994年和变化期1995—2011年;3)变化期较基准期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径流量分别下降64.6%、41.3%和45.5%,枯水年流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4)华县站以上控制区内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1.0%,气候变化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减少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变化对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量平衡模型是目前水文及环境分析中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首先介绍了澳大利亚水量平衡模型(AWBM模型)的结构及计算原理,并利用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天然时期的降水径流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率定;基于天然月流量过程模拟,分析了环境变化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WBM模型对伊洛河逐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率定期和检验期的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均在75%以上;20世纪80年代,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量相对低于其它时期,就平均而言,降水减少是伊洛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42%和58%。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甘蔗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我国甘蔗生产与象条件的关系,并结合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趋势对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甘蔗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基本上对甘蔗生产有利,但应注意未来降水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R/S的Hurst指数以及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开都河流域1960-2010年的气温、降水及径流量指标,揭示该流域气候变化及径流响应的特征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及径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027℃/a、0.863 mm/a和0.625 m3/a,其相应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93、1986和1996年.流域内山区既是气温增温最大的地区,也是降水增加最显著的地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区年均温及春、夏、秋3季升温比绿洲区的响应更为显著,但在绿洲区冬季升温则更为显著;山区降水量增加趋势较绿洲区显著.在过去50年,开都河径流突变前后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9.96亿m3,对该流域工农业发展、生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工河流域气候、水文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三工河流域内的山区和平原区40 a来气候资料和流域内三条河流20 a来径流资料,对气候和径流资料进行计算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区气温总体都呈上升趋势,90年代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年代,冬季气温升高幅度最大;山区和平原区降水整体呈增湿趋势,80年代增加显著,秋季是山区降水增多的季节而平原区降水增加最多的是夏季;三条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比较集中,主要出现在汛期,春冬两季径流量很少,90年代较80年代径流量减少,减少310.9×104m3;夏季的降水是影响流域各季节的径流量主要季节,季节气温对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积雪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形态和积雪消融的改变势必会对流域径流过程及其组分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选取天山北坡呼图壁河流域作为干旱区积雪补给典型流域,利用站点气象数据及IPCC CMIP5气候情景数据,驱动改进雨雪划分方案、融雪径流计算模块的VIC模型,以观测径流和MODIS积雪面积数据进行模型多...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区域为研究区,采用1963—2015年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蒸发量、径流日数据,应用统计分析、趋势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区域7项水文气象要素的平均最高值、平均值、平均最低值突变前后变化及突变后停滞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区域的降水量最大月(7月)与径流量最大月(4月)不同,降水天数明显小于径流天数,且降水量远大于径流深,多年丰水季降水总量近似于枯水季的3倍,而多年枯水季径流总量是丰水季的2倍;(2)径流量多年来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降水的整体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存在1998—2011年处于由丰变枯阶段,2011年后有由枯转丰的迹象;(3)年、丰水季、枯水季径流发生突变年份均为2004,同一时期发生突变,年、枯水季径流天数发生突变年份为2007年、2004年,丰水季在此期间未发生突变;(4)该区年径流天数枯水季所占比例居多,径流量年、丰、枯水季突变年限一致,造成突变的驱动因数接近,枯水季径流天数相对于年径流天数突变年份较早,枯水季对引起突变的驱动因数更为敏感;(5)影响该区降水大小的主要气象因素依次为日照时数 > 相对湿度 > 平均风速 > 平均气温 > 降水量=蒸发,影响该区径流大小的主要气象因素依次为蒸发 > 相对湿度 > 平均风速 > 平均气温=降水量 > 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沅水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及其成因分析,为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累计距平法以及滑动t检验法对沅水流域近55 a的降水量、径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别计算降水及人类活动对沅水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除安江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其贡献量为60%外,在变异期Ⅰ(1989—2003年),降水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量大于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在变异期Ⅱ(2004—2014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大幅增加并逐步成为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近55 a来,人类活动因素对沅水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不断增加,沅水流域下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率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3.
    
The abandon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life in mountain areas has favoured the expansion of forest in the headwaters of Pyrenean rivers. In this paper, we (i) analyse hydro‐climatic trends at the annual and monthly scales in three nested sub‐catchments in a central Pyrenean basin and (ii) quantify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cover on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runoff. Land use maps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the forest cover in all sub‐basins for the period 1987–2009. Non‐parametric Mann–Kendall statistic on annual and monthly hydro‐climatic data from 1965 to 2009 was used to identify trends in climate and runoff data.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 period length, trend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the 1941–2009 stretch. Upward trends were detected for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particularly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months. Precipitation trend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pended on the length of the period considered, although overall results indicated a decrease, particularly for February and July.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n annual runoff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a change point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change in annual runoff took place in the 1980s, suggesting the non‐linear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nd thus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cover was confirmed by comparing observed runoff trends with those resulting from a hydro‐climatic model tha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land use changes. Divergence between both trends revealed that forest cover can account for ~40% of the observed decrease in annual runoff.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及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里木河流域的26个气象站和8个水文站1961—2005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温度、降水,径流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逐年代递增趋势。2000年后的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相比增加了0.75℃,增幅7.69%,其中平原区增幅大于山区;降水量增加了16.65mm,增幅17.89%,其中山区增幅大于平原区;在1961—2008年间塔里木河流域干流径流量逐年减少,2000年后平均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干流阿拉尔站减少了1.35亿m3,减幅为3.00%;叶尔羌河玉孜门勒克站增加了1.91亿m3,增幅为21.80%;和田河同古孜洛克站径流量增加了1.76亿m3,增幅7.88%;乌鲁瓦提站增加了1.75亿m3,增幅达8.06%;开孔河黄水沟站增加了0.58亿m3,增幅达19.48%;大山口站增加了5.43亿m3,增幅达14.33%。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孔河与叶尔羌河年平均径流与年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关系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下温度升高对径流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形成于塔北昆仑山水系的河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1970—2016年渭河源头清源河气温、降水、径流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为明确该区域气候变化对降水和径流的影响及模拟研究径流演变过程提供依据。[方法]在分析气候要素变化和径流等年际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3种气温修正气候水文模型与流域基本水文模型相比较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1994—1995年是清源河流域主要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的分界线,1970—1994年,流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径流量变化不大;1995年之后,气温持续升高,而降水、径流则出现了整体降低趋势,2010—2016年平均温度比1970—1974年升高0.9℃,升幅15.79%;年降水量、径流量分别减少13.48%,31.82%。3个气候水文模型MQPT1-1,MQPT2-1和MQPT3-1对年降水—径流过程模拟精度均比一般水文模型高,尤其是气温扰动法修正模型MQPT2-1平均模拟误差仅为3.03%,比不考虑气候变化的流域水文模型精度提高11.62%。[结论]渭河源头清源河小流域近50 a气温变化对径流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1995年之后;在径流模拟分析中必须考虑气温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53—2013年宁江流域5个气象站日气温、降水量及控制站河口水文站月径流量数据与1986年、1995年、2005年、2013年宁江流域土地覆被分类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累计量斜率变化比较法探讨了1953—2013年宁江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1953—2013年宁江流域温度发生显著上升,变化率为0.139℃/10a,降水变化波动较小,而径流量出现显著下降。(2)1990年前流域内径流量与气温、降水存在较为明显的27a周期规律,1990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大,径流量变化周期受到破坏,未能体现全域性;但在小尺度周期11a上仍与降水量保持同步,表明宁江流域径流量主要受降水影响。(3)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到2013年林地面积占整个流域的73.8%,草地面积下降41.6%,耕地面积减少61.2%,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区域发生在兴宁市北部。(4)与1953—1958年比,1959—2008年宁江流域径流量增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62.2%和37.8%,2009—2013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贡献率为45.8%和54.2%。  相似文献   

17.
浑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及同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预测浑河流域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利用浑河流域1956—2011年56年的逐月降水与径流资料,借助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浑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浑河流域降水集中在6—9月(7月最大),径流集中在7—8月,且流域降水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由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增,而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程度总体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2)浑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为0.682,累积距平曲线和滑动平均曲线均显示浑河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是一致的,70年代之前好于70年代之后,丰水年份好于枯水年份。结合累积距平曲线和滑动平均曲线分析得出浑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为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变化环境下流域未来气候要素时空变化趋势及特征,该文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域1960-2010的逐月降水、气温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建立了流域气候要素月序列降尺度模型;然后,将模型应用于CMIP5中CNRM-CM5模式下的RCP4.5和RCP8.5情景,得到了流域未来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主要成果如下:1)该方法对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降水次之;2)RCP8.5情景下泾河流域未来年均降水量是356.41 mm,小于RCP4.5情景下的374.19 mm;除冬季外,流域未来春、夏及初秋的降水将有所减少,空间分布在南北方向呈现递减趋势;3)RCP8.5情景下泾河流域未来年均温度是9.32℃,高于RCP4.5情景下的8.96℃;流域未来气温除了深冬初春降低外,其余时期尤其是夏季将显著上升,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对泾河流域气候要素模拟与预估表明,泾河流域未来气候演变中存在着降水减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风险,这在流域未来水资源管理运行等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北京市密云县红门川小流域1990—2006年的水文资料,在统计分析降水、径流、蒸发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采用ArcMAP及Fragstats等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上,分析红门川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门川小流域的降水、径流多集中在汛期(6—9月),且年降水量、径流量逐年减少,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2)红门川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5%,其中以针叶林最多,阔叶林、混交林次之,灌木林最少,另外水域面积逐年减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径流量逐年减少;(3)红门川流域景观斑块个数增加,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小,斑块分布趋于均匀,其中斑块平均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聚集度(CONTAG)均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斑块形状指数(SHAPE)、斑块分维度(FRAC)、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SHDI)则是逐年减小;(4)平均斑块周长、景观聚集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较强,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度与径流变化相关性一般,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变化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山东省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山东省117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根据选取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区域内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各极端降水指数与总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时段(1961—2013年)中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最大连续五日降水量(RX5d)、降水强度(SDⅡ)、最长连续无雨日数(CDD)增大趋势不明显,其他各指数均有减小趋势,短时段(1991—2013年)除RX1d,CDD呈减小趋势,其他各指数均有增大趋势。不同地区两时段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并不相同,短时段变幅更大同时变化显著的站点更多。除CDD和总降水量有近三分之一的站点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外,其他指数和总降水量多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