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缓解土壤盐碱性,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棉田、苜蓿地和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棉田土壤容重较高,而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低,由于棉田灌水压盐措施,抬高了地下水位,土壤返盐严重.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对土壤扰动少,容重较低,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盐碱度较低;每年对苜蓿的采收显著降低了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豆科固氮菌的存在,使表层速效氮含量较高.梨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地较好的区域,且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盐碱度较低.撂荒地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棉田,在退化土壤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槐林地土壤表层0~10 cm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最高,分别为17.30和1.04g/kg,0~20 cm平均土壤密度(1.33 g/cm3)和0~100 cm平均土壤电导率(290.25μs/cm)均小于柽柳林地和棉花地,0~20 cm平均土壤孔隙度(51.91%)和黏粒质量含量(3.99%)均大于柽柳林地和棉花地;2)柽柳林地0~100cm平均土壤pH值为6.77,极显著低于刺槐林地和棉花地(P<0.01),平均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最高(104.47 mg/kg),极显著高于棉花地(P<0.01),而与刺槐林地差异不显著,0~100 cm平均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为棉花地>柽柳林地>刺槐林地;3)人工栽植的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状优于天然更新的柽柳林地和人工耕作的棉花地。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区盐碱地土地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冻融对河北省深州市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以河北省深州市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全持水量、容重、饱和导水率、电导率、pH和有机质的变化,探讨冻融对0—20cm深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深度,冻融增加土壤的含水率,而对全持水量的影响较小;0—10cm土层深度,冻融增加了土壤容重与pH,降低了土壤的电导率和渗透性,该层土壤水盐运移呈特殊规律,土壤含水率与电导率呈相反变化趋势;对于10—20cm土层深度,冻融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和有机质的含量。在相关性分析中,0—2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与全持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有机质含量和导水率与其他性质无显著相关;0—10cm土层深度土壤pH与容重和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与全持水量呈显著相关;10—20cm土层深度土壤电导率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冻融对盐碱土影响的研究及盐碱土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9,(6):1335-1342
为提高黄河三角洲滨海低产田耕层有机质含量,探究施用不同材料对研究区域土壤改良效果,设置WM(木本泥炭+腐熟秸秆)、BS(生物炭+腐熟秸秆)、OS(有机肥+腐熟秸秆)、S(腐熟秸秆)、CK(常规施肥)5种不同类型改良材料处理进行田间试验,改良材料用量均为30 t hm~(-2),腐熟秸秆用量为14 t hm~(-2)。经过两茬玉米种植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泥炭材料+腐熟秸秆处理的Chao1、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各处理中土壤细菌类群主要有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其合计量的相对丰度在5种处理WM、BS、OS、S、CK中分别为26%、16%、15%、15%、9%。在5种处理中相对占比较高的六种优势菌属为Exiguobacterium(微小杆菌属)、Citrobacter(柠檬酸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杆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Kaistobacter、Pontibacter。冗余分析发现与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等指标相关性最好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微生物在腐熟秸秆处理中OTU指数最高。在施加不同改良材料处理中,木本泥炭材料+腐熟秸秆提高碱解氮、有机质含量效果显著,有机肥+腐熟秸秆处理提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滨海轻度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及玉米表型、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滨海轻度盐碱耕地的改良模式,通过玉米田间试验5种施肥模式:习惯施肥(T1)、优化施肥(T2)、优化施肥+有机肥(T3)、优化施肥+功能肥(T4)、优化施肥+微藻肥(T5)。播种前和施肥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成熟期测定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结果表明:T3的全氮含量比TI显著提高了40.80%;T4的pH值比T1显著降低了7.27%,有机质含量比T1显著提高了13.53%;T5的盐离子浓度比T1显著降低了5.61%。在5种施肥模式中,T3和T4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对盐碱地有利的菌群含量较高,其中T3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T2的微生物群落丰度最高;T3和T4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T1增加9.21%和3.31%,T3和T5的玉米产量与T1相比分别增加20.51%和12.23%。结合产量和土壤改善情况考虑,T3是滦南县轻度滨海盐碱地的最优改良模式,对玉米轻度滨海盐碱土壤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6.
群落配置对滨海围垦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崇明东滩湿地围垦区为例,对栽植10年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下土壤主要的理化性质(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pH和含盐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不同群落配置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裸地,灌草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的物理性黏粒增加57.8%,容重减小13.7%,总孔隙度增加18.2%,田间持水量增加17.8%;草本群落仅在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降低了27.3%,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显著增加了36.8%和25.2%,同时0~40cm层次的土壤机械组成均有改善,土壤砂粒减少65.3%,物理性黏粒增加94.6%;灌木群落下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减小16.3%,总孔隙度增加8.8%,田间持水量增加13.0%,而0~40cm土层的土壤机械组成改良效果不明显。各群落配置对土壤pH和含盐量的改良效果均比较显著,pH降至8.5以下,达到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含盐量NaCl降至2.5 g kg-1以下,符合轻度盐碱土的标准。主要理化性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含盐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灌草复合模式更有利于滨海围垦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可持续年限,选择利用“原土直栽绿化综合改良模式”改良的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年限滨海盐碱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全盐含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分析,研究了滨海盐碱地不同改良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改良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随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无明显变化,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升高,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总孔隙度先升高后降低; 3个土层化学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盐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体来说,原土改良模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5年达到最优,11年时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上都比未改良的盐碱地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盐分胁迫是滨海盐渍土上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研究不同功能性改良物料对消除和减轻这一障碍因子的作用,为改良盐渍化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青麦 6 号’为供试材料,在滨海盐渍土上进行田间试验,设置 7 个处理为空白对照(CK)、含钙物料的磷石膏(PG)和脱硫石膏(FGD)、调酸物料的硫酸亚铁(FS)、含碳材料的牛粪(M)以及含碳和调酸物料的腐植酸(HA)和糠醛渣(FRs),分析比较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施加改良剂降低了土壤表层 (0—20 cm) 的 pH 值,作为酸性材料的腐植酸、糠醛渣和硫酸亚铁效果明显,土壤的 pH 值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0.10、0.11 和 0.11;施改良剂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钠的吸附比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简称 SAR),磷石膏和脱硫石膏提供充足的钙离子用于置换土壤中交换性钠离子,明显降低了不同土层中的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 SAR 值,0—20 cm、20—40 cm 和 40—60 cm 土层中,磷石膏和脱硫石膏对土壤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 SAR 值的降低效果明显,其中施加磷石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15.5% 和 18.3% (0—20 cm)、28.2% 和 28.6% (20—40 cm)、36.5% 和 36.5% (40—60 cm),施加脱硫石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24.9% 和 27.9% (0—20 cm)、27.6% 和 26.3% (20—40 cm)、24.5% 和 25.0% (40—60 cm);施加改良剂增加了小麦成熟期的穗数,其中磷石膏、脱硫石膏和糠醛渣改良效果显著,分别较对照增加 27.6%、24.5% 和 18.6%,并分别提高小麦的产量 26.7%、17.8% 和 17.8%。【结论】 酸性物料的糠醛渣、腐植酸和硫酸亚铁,可以明显降低土壤 pH 值和增加小麦苗期的茎蘖数量,综合考虑改良剂对土壤 pH、Na+ 含量、SAR 值和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含碳的调酸物料的糠醛渣效果较好;含钙物料的磷石膏和脱硫石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 Na+ 含量以及 SAR 值,增加小麦成熟期穗数,提高小麦产量均具有显著的效果,磷石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市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0%、LIT:30%、MIT:50%、HIT:70%)的25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 a后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含水率、土壤全C、全N、全P,C/N和N/P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春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和全C均无显著影响,M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和全P的22%和26%,H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的11%。夏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全N、全P和N/P无显著影响,但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平均为22%,MIT和HIT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C和C/N。秋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含水率、N/P,但显著降低了全P。冬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除MIT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而提高了土壤C/N及HIT显著提高了土壤全P外,间伐对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评价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时应考虑季节差异。间伐7 a后林内土壤全N和全P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尤其是土壤全P,建议在春季对LIT施适量的氮肥,对MIT施适量的氮肥和磷肥,在秋季对3种间伐处理施适量的磷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从土壤N和P年平均值来看,HIT最有利于保持林地的氮磷养分,LIT次之,MIT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对比棉秆直接粉碎还田(FC)和堆腐还田(FS)两种处理,分别设定不同还田量进行试验,并根据棉花不同生长时期对棉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S、FC两种还田处理均能有效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且与还田量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当还田量为9 t/hm~(2)时能有效增大土层粒度中黏粒和粉粒所占比重。FS比FC对棉花吐絮期表层(0~10 cm)p H值的降低效果更明显。两种还田处理的降盐效果显著,并随着还田量增大而不断加强。两种还田处理可以有效降低0~20 cm土层土壤中Na~+和Cl~-含量,而当还田量为9 t/hm~(2)时对降低0~10 cm土层中SO_4~(2-)含量及增加K~+、Ca~(2+)、Mg~(2+)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两种还田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差异性不大,FS较FC在增加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增加有效磷含量方面表现刚好相反。两种还田处理都可以有效增加棉花产量,且FS比FC的增产效果更好。棉秆还田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Soil salinization 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os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China.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can be used as a soil amendment to remediate the salt‐affected soil. Four treatments including the control (CK), Yellow River sediment application at 70 Mg ha−1 (S70) and 140 Mg ha−1 (S140), and crop residue application at 3 Mg ha−1 (P3) were replicated in two blocks in the field. Cotton,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op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plant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xing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a poorly graded sand, with the clayed saline soil improved soil texture, macroporosity,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ean EC of treated soi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for the control. Improved cotton emergence and stand establishment were observed along with a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on cotton yield. The effects of S140 and P3 on soil macroporos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oil EC, and cotton growth were comparable.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applying Yellow River sediment in the saline land is a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saline soil remedi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土壤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牛粪(A)、石膏(B)、秸秆(C)、保水剂(D)4种改良剂,通过4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和钠吸附比(SAR)随着改良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呈上升趋势;4种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指标的贡献值存在差异,综合考虑最佳配方为A4B4C1D4,其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高113.93%,1 014.23%,828.32%,265.45%;其土壤pH和SAR比对照分别下降4.71%,33.37%。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道路防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混交林、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林、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林、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林4种盐碱地道路防护林类型,并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容重和孔隙度、pH值和含盐量、土壤养分及C、N、S含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与裸地相比,不同道路防护林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显著效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随着林分类型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混交林地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压碱抑盐效果好于柽柳灌木纯林的,而旱柳林和白蜡林地的则较差.②不同道路防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速效性养分含量均有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旱柳林,分别比裸地的增加49.5%,38.8%,18.9%,5.7%.③不同道路防护林下的C、N、S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元素含量表现为:C>S>N.N含量表现为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旱柳林,分别是裸地的2.8,2.2,1.5,1.1倍.C、S含量均表现为混交林>柽柳林>裸地>白蜡林>旱柳林,并且混交林、柽柳林、白蜡林的碳氮比均小于25:1.  相似文献   

14.
通过2年在黄河三角洲进行海水灌溉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灌溉后土壤剖面中盐分含量有所上升,并在0~100cm土层中有盐分积累现象;土壤中存在的盐分主要以NaCI为主,Na^ 和Cl^-与土壤全盐含量呈直线线性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海水灌溉后土壤的钠吸附比(SAR)在0~60crn土层内有所升高;土壤的pH值在海水灌溉前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残余碳酸钠(RSC)都为负值。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运用海水灌溉不会引起土壤的碱化,并使土壤性质变差,但在海水灌溉过程中必须防治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滨海盐渍土适宜土壤盐碱改良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滨海盐渍土特点,进行利用土壤盐碱改良剂改良盐渍土的研究。引进了4种土壤盐碱改良剂,通过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土上的试验,分析化验土壤含盐量和测定作物产量,对所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于滨海盐渍土的最佳改良剂。试验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壤盐碱改良剂都能降低土壤含盐量,其中盐碱土壤修复材料效果最好,是滨海盐渍土适宜的土壤盐碱改良剂。  相似文献   

16.
不同环境材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特点,选取4种含盐量分别为0.13%,0.24%,0.86%和2.07%的土壤,采用脱硫石膏和腐植酸作为改良剂,通过单施与配施组合处理开展土壤改良的淋溶试验,分析4种淋滤液的酸碱度(pH)、电导率(EC)、淋溶后土壤的pH、水溶性全盐、Na+、Ca2+、Mg2+含量,以及钠吸附比(SAR)变化.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处理(A)和腐植酸十脱硫石膏处理(C)的土壤淋滤液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CK)和腐植酸处理(B),而EC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C.对于淋溶后的盐碱化土壤,处理A、B、C均能降低土壤pH、代换性Na+含量和土壤SAR.处理B能够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处理A和C能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测定发现,处理C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最显著,4种土壤淋溶后pH分别较对照CK降低0.26%,0.83%,1.05%,1.83%;Na+含量分别降低82.4%,92.6%,89.1%,78.6%;SAR分别降低97.4%,98.5%,97.7%,94.7%.综合比较认为,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壤改良中,在保证灌溉量的基础上采用脱硫石膏与腐植酸配施可达到良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不同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持水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以无林地作为对照,调查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白蜡混交林、刺槐纯林4种林分不同土壤层的盐碱度、容重和孔隙度、枯落物层和土壤持水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除刺槐白蜡混交林土壤表层有一定的返盐现象外,其余林分均具有一定的压盐抑盐效果,且pH值多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2)不同混交林的枯落物层总蓄积量范围为2.03~12.15t/hm2,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表现出造林地显著高于无林地,但是刺槐混交林略小于刺槐纯林;(3)不同林分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其蓄积量的趋势基本一致,在3.79~19.59t/hm2之间,有效持水量在2.74~13.48t/hm2之间,二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4)与无林地相比,林地的土壤容重显著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增加,其中混交林好于纯林,其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刺槐白蜡混交林、刺槐白榆混交林、刺槐臭椿混交林、刺槐纯林、无林地。因此,为发挥刺槐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建议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渍土棉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伟  杨劲松  姚荣江  王相平  谢文萍 《土壤》2021,53(4):817-825
为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渍土资源,通过前期微咸水压盐(2 g/L),选取中度(3.10~3.90 g/kg)和重度(4.60~5.70 g/kg)盐渍土,研究了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棉花种植下土壤剖面水盐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咸水压盐后可以使剖面盐分处于相对均匀分布状况;覆盖促进了棉花对膜下水分的吸收利用,中度盐渍土棉花在苗期和蕾期主要耗水层为0~40 cm土壤表层,重度盐渍土棉花主要耗水层为0~30 cm土壤表层,后期由于作物生长引起深层水分(60~100 cm)消耗,且中度盐渍土深层水分吸收要高于重度盐渍土;生育期内中度盐渍土盐分上下土层波动范围为0.80~2.00 g/kg,重度盐渍土为2.00~5.60 g/kg,膜下土壤含盐量均要低于膜外土壤含盐量,至收获期中度、重度盐渍土剖面平均脱盐率分别为62.40%和55.83%,棉花产量分别为2 129.76 kg/hm2和823.66 kg/hm2。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可持续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并提出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盐渍土可持续利用的限制性因素为:淡水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低、土壤盐分含量偏高和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是: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措施,综合治理盐渍土;加强盐渍土综合利用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根据生态农业理论,统筹规划,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配置盐渍土的农、林、牧比例;完善盐渍土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10 a生刺槐林、白蜡林和杨树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20-40 cm层土壤SON含量最高,为26.99 mg/kg,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而白蜡林0-20 cm层土壤SO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为16.71 mg/kg。3种林分0-20 cm土壤SON含量占TSN的百分含量分别为50.99%,47.06%和59.99%,差异显著(P〈0.05);20-40 cm土壤SON占TSN百分含量范围为55.9%~59.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SON与土壤TSN、无机氮、全氮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P〈0.05),与土壤全盐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